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59.224

社會科學論叢/Review of Social Sciences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067
0.06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經濟 17
社會 29
政治 18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2007年美國發生房市泡沫與次級房貸危機,風暴快速蔓延,形成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各國金融體系與實質經濟。本文從總體經濟面向切入,探討全球結構失衡與金融海嘯的關係,各國因應之道,及其對臺灣經濟的影響與啟示。本文並從監理面向切入,分析在資訊不對稱之下房貸證券化如何使次級房貸危機擴大,及誘因機制如何鼓勵金融機構過度風險承擔。

  • 期刊

本文目的在於希望從變遷中的銀行業探尋全球金融危機的成因,並汲取教訓。過去幾十年來全世界發生金融危機的頻率顯著提高,顯示全球金融正處於十分脆弱的狀態,造成這種金融不安定的原因部分源自銀行業本身具有先天脆弱性;另一部分則肇因於美國金融創新與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結果已大大改變了美國金融體系的風貌,美國金融監理機構監理能力不但沒有跟上金融自由化的腳步,還誤將效率市場典範擴大應用到金融部門,甚至在1999年通過Gramm-Leach-Bliley法案,正式廢除大蕭條年代禁止銀行業從事風險性投資銀行業務之規定(即Glass-Steagall法案),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投機畸型發展的結果,就可能產生超大型金融危機。1980年代美國金融自由化引來許多新興國家仿傚,結果出現極凶狠的金融危機:雙重危機,這種危機只有國際貨幣基金會的救援可以解套,但國際貨幣基金會提供緊急貸款的條件極可能讓雙重危機更惡化。

  • 期刊

自2007年起,肇因於美國的次級房貸風暴,透過國際金融市場迅速擴散到全球,使得世界各國重新檢視貿易全球化之利弊。本文籍由一小型開放經濟體系之動態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DSGE)模型,探討在一開放經濟體系下,匯率彈性與經濟開放程度與信用市場失靈而致之金融危機之間的關係。為探討信用市場,我們在模型中引入銀行部門,籍以刻劃銀行體系對於審慎監瞥放款之缺乏,亦即歷年金融風暴乃至次級房貸風暴之共同成因;並籍由模擬校準(calibration),對此議題進行數值化的分析。模擬結果顯示,對於銀行放款生產力的衝擊將使本國債券利率上升,進而造成本國貨幣升值,產出下降。此外,匯率的波動將擴大金融風暴對於實質部門的負面影響,且其影響力會隨著經濟开放程度增加而上升。

  • 期刊

本文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的架構下,探討本國遭遇國外干擾所引發的物價膨脹時,貨幣當局透過改變貨幣政策的名目指標,以穩定物價的政策效果。作者以Shaw、Lai and Chang (2005)之內生成長模型架構為基礎,分析貨幣政策目標,由固定貨幣成長率改採固定通貨膨脹率時,抑制物價膨脹的效果。我們發現:本國政府若於目前宣告未來將改變貨幣政策,放棄原先採用的因定貨幣成長率制,而改採固定物價膨脹率制,以因應國外利率上升所導致之高物價膨脹率,這樣可使股價下降的幅度縮小、物價膨脹率上升的程度減緩,減低產出成長率的降幅,而具有穩定經濟的效果。

  • 期刊

本文利用Flood and Marion (1999)所發展的跨代貨幣危機模型分析投機客攻擊貨幣的行為,主要的貢獻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本文將不同時期的貨幣危機模型做一個串連;第二、我們重新檢視透明化政策所延伸的問題。首先,我們可以解釋第一代的貨幣危機中,投機炒作促成匯率制度提前崩潰的過程。其次,在第二代的貨幣危機中,預期所引發的投機炒作促成了貨幣危機。接著,我們可以在全域賽局的架構下,證明:訊息事件所帶動的投機炒作為導致貨幣危機的關鍵。最後,我們重新檢視透明化政策所延伸的問題後發現:透明化政策並非一定可以減低貨幣危機發生的機率;此外,唯有期初的國內信用值為適量的情況下,政府才可能透過採行透明化措施減低投機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