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89.85

社會科學論叢/Review of Social Sciences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067
0.06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經濟 17
社會 29
政治 18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高度的產業競爭與變遷,無論是組織或個人都經歷了許多不同以往的快速轉變,從工業革命以來所建立起的勞動型態與相對安全的就業情境也在這波動當中產生諸多新的不確定與不穩定,進而造成許多未適當運用人力或低度就業的問題。相較於失業、薪資,教育與勞力市場連結的問題是在台灣過往的研究中較少受到重視的一環,然而在高等教育擴張與產業快速變動下,此問題將更為突顯。本文以1984-1985年出生世代為樣本,這群人正好是經歷高等教育擴張,也是當代社會中初入職場的一群,因此以他們作為教育與勞力市場連結的討論對象,顯現了當代青年教育與勞力市場連結問題的特徵。本文以學歷上「教育過量」與科系上「學用不符」兩個角度,嘗試理解這群世代眼中工作與學校間應有的關連為何、他們實際遭遇了哪些困境,而他們又以什麼方式加以回應。

  • 期刊

臺灣近年來高等教育逐漸普及,大學教育除了傳授知識外,也漸漸重視專業證照的考取,本研究探討大學生取得的專業證照,是否能夠反應其市場價值。本文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94學年度大專畢業後一年」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首先了解大學畢業生考取國家考試、技術士、證券與期貨、教師資格、語言認證以及電腦認證六大類專業證照之情形,再進一步探討專業證照與勞力市場之關連,包括在不同的工作部門、產業型態下,證照對於薪資所得是否具有提昇之效。研究發現,若只論證照類型,證照的市場價值並不明顯,一旦區分出高階/低階之後,高階證照對於增加薪資等級有較為顯著的效果;至於低階證照,則可能帶來反效果。

  • 期刊

既有研究指出勞力市場的需求與供給面的運作機制促使性別不平等的持續。其中,大多數的社會學家從勞力市場需求面向來解釋性別隔離持續的現象;相較而言,這些研究較缺乏關注供給面向的運作機制特別是,科系與職業選擇的性別文化信仰。性別信仰(gender beliefs)的運作機制是強調男性與女性對於科系與職業的習慣性的選擇邏輯是在社會關係的脈絡中(包括家庭、學校、職場)被建構。既有別信仰的研究較為著重驗證因果邏輯以及將此議題放在西方的社會脈絡下來探究;但對於掌握性別信仰的深層的運作邏輯,以及擺在台灣社會的脈絡下的獨特運作機制上的解釋是不足的。本研究透過深度訪問法訪問了台灣社會年輕世代37位男女個案(50人次深度訪問),企圖勾勒家庭、學校與職場中的社會關係如何建構性別差異的科系選擇以及職業抉擇的慣性機制。本研究發現:第一,家庭、學校與工作場合共同建構了性別化的科系與職業文化信仰。第二,父母對學業成就期望所抱持的性別差異化邏輯、科系與職業選擇的性別適合性邏輯,是型塑子女性別化勞力市場的關鍵機制。第三,學校系統所運作的科系性別分化會顯見路徑依賴的邏輯。尤其在理工科系中,師長與男性同學會透過特殊化性別少數的運作邏輯,去強化男性在理工科系專業領域的優勢地位。第四,職場環境的性別信仰,主要體現出一種男性陽剛性/專業性/權威性、女性陰柔性/非專業性/可親近性的性別職業的角色邏輯;尤其在陽剛的工作場域中,「愛護」女性、優先拔擢男性,亦反映了職場性別信仰的另類表徵。

  • 期刊

本文以生命史的觀點,探討個人自小學階段起,在重要的求學轉銜階段以及初入職場前,如何面對下一階段的教育或職業選擇,以及影響這些選擇的重要因子與條件,同時亦探究這些影響力量在不同階段中之消長狀況與原因。本研究以2001年參與「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的二萬多名學生為母體進行取樣,在2008年對26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並於2009年進行第二輪的訪談(包括續訪13人及新訪11人),總計訪談37人及50人次。本研究發現,社會化、家庭資本、教育階層化等概念,可總結性地說明1980年代中期出生的年輕世代在現代台灣社會的教育體系與勞力市場中,會如何進行教育與職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