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36.203

社會科學論叢/Review of Social Sciences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067
0.067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經濟 17
社會 29
政治 18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最後通牒賽局是一簡單的談判賽局,但有理論和應用上的重要性。賽局理論對於最後通牒賽局的談判結果有一精確的理論預測,不過此一理論預測卻遭到實驗證據一再推翻否定。最後通牒賽局的理論預測和實證資料不符不一致,其原因究竟為何?本文從各種不同角度回顧文獻的相關研究,涉及行為經濟學、人類學、甚至腦神經科學的發現。

  • 期刊

本文主要目的是利用追蹤資料分析與共整合檢定方法,檢測在1980年至2001年間影響臺灣與23個OECD國家醫療支出的決定因素。研究結果發現,所得對醫療支出的跨國差異與長期成長趨勢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所有樣本國家在研究期間的平均所得彈性為1.17,顯示醫療支出成長速度平均大過所得成長速度。另以臺灣而言,醫療支出的所得彈性約為1.3~1.4,顯示所得成長對臺灣醫療支出的影響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

  • 期刊

臺灣經濟因參與國際組織失利與兩岸互動僵局,而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已成各界討論焦點。本文研究目的,即在於考量中臺日美四國的互動關係之後,運用賽局只探討合作機制效率解,但不論及協商過程的研究方法,觀察在各種經濟衝擊下,臺灣若參與包含中國在內的各種經濟政策協作架構,是否能使我國經濟優於現狀。模擬結果顯示,目前中國未必能夠結合美日等國,使我國落入邊緣化險境中。惟臺灣的損失函數在某些合作賽局機制表現較佳,表未能參與區域經濟協作機制,對我總體經濟穩定確有負面影響。

  • 期刊

本文試圖探討儒家信念與地方治理效能間的關係。根據相關的研究及文獻,本文提出的假設是:儒家信念與地方的民主化發展無直接關係,但也無傷;對地方的經濟發展應有正面效益,但其條件為「政治表現和諧論」所提醒:地方領導群體間或地方菁英與群眾間,對儒家信念或相關價值有相當的共識。本文所運用的資料主要為廖達琪和Eldersveld於2000-2001年主持完成的「臺灣第二波地方菁英調查研究」中,所訪談臺灣七縣市菁英的紀錄,另外輔以2001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訪談群眾有關民主價值的部分資料。 所得結果為:七縣市依據儒家信念強度排序,確實顯示和地方政治民主化治理績效指標-社會團體成長率及地方議會內政黨結構變化率,沒有關係,但也不構成傷害;七縣市儒家信念強度和地方和諧度結合一起,則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指標-家庭平均每戶經常性收入成長率及平均失業率,有較明顯的關係。 綜合以上,儒家信念與地方治理效能,確實如假設預期,有政治上不妨害民主發展,經濟上,在領導契合地方價值的情境中,有助於發展的功效;但地方菁英秉持儒家信念發揮治理效能的具體作為,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及探索。

  • 期刊

北宋給事中的封駁權先是受到唐末、五代的影響廢而不舉。太宗淳化四年(993)恢復封駁權之行使,然行使此項權力者非給事中,而是「知通進、銀臺、封駁司」。封駁權恢復後,行使之情況並不順利,朝廷可用各種方法規避之,封駁權甚至數度中斷。元豐(1078~85)改制後,給事中重掌封駁權,惟封駁權之行使並未因而有所改善,朝廷依然設法規避之。又宋代的政治傳統:詔敕代表君主個人的意旨,使得給事中審查之際多所忌諱。此外知制誥或中書舍人擁有繳詞權,臺諫勇於論事,影響所及,朝廷不當之舉措,給事中先則寄望於中書舍人繳還詞頭,後則卸責於臺諫之論列,終使給事中不論於牽制相權抑或限制君權方面都有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