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51.72

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目的:透過收集社區民眾健康篩檢資料、空氣及飲用水品質資料,以瞭解空氣及飲用水品質與罹患代謝性症候群之關連。 方法:研究對象為2002年至2003年間來自二十四個分區曾參與社區性整合式健康篩檢模式之民眾,共有26166名。此二十四個分區之飲用水資料來源為1996年至2001年環保署八項飲用水品質抽驗資料,包括大腸桿菌群、總菌落數、濁度、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硫酸鹽、硬度(碳酸鈣)、及pH值;另外從中選取其中八個有空氣品質監測的分區,共有民眾7566名,並收集環保署1993年至2001年五項空氣品質監測資料,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懸浮微粒(PM10)及二氧化氮。代謝性症候群採用亞洲版NECP ATP III之定義,統計方式採用一般線性混合型模式(Genralized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在校正了代謝性症候群之其他危險因子,包括固定效應性別、年齡、抽菸、飲酒、運動習慣、素食飲食習慣、主食份量、蔬菜份量、肉食份量、及BMI等變項,並以環境品質分區為隨機效應,分別探討空氣品質及飲用水品質各項目與罹患代謝性症候群之關連性。 結果:二十四個飲用水品質分區代謝性症候群之平均盛行率為19﹪,各區盛行率介於15﹪至34﹪之間,八個飲用水品質項目中,只有亞硝酸鹽氮、硫酸鹽、及硬度(碳酸鈣)三項與罹患代謝性症候群有正相關,亞硝酸鹽氮高濃度地區(5∼6μg/L)較低濃度地區(1∼3μg/L)之勝算比為2.22(95%信賴區間1.86~2.66);硫酸鹽高濃度地區(38∼84mg/L)較低濃度地區(13∼32mg/L)之勝算比為1.34(95%信賴區間1.04~1.73);總硬度高濃度地區(103∼224mg/L)較低濃度地區(24∼99mg/L)之勝算比為1.30(95%信賴區間1.00~1.68)。五個空氣品質項目中空氣品質中,只有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與罹患代謝性症候群有正相關,二氧化硫高濃度地區(4∼15ppb)較低濃度地區(2∼3ppb)之勝算比為1.90(95%信賴區間1.09~3.31);二氧化氮高濃度地區(27∼29ppb)較低濃度地區(13∼23ppb)之勝算比為2.37(95%信賴區間1.75~3.23)。 結論:空氣品質中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以及飲用水品質中的亞硝酸鹽氮、硫酸鹽及總硬度中的碳酸鈣與罹患代謝性症候群有顯著正相關。目前環境品質與代謝性症候群之關係尚無其他研究探討,確切的劑量效應及生物機轉,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釐清。

  • 學位論文

由於電腦使用者(VDT user)之疲勞程度和操作時間與工作量有密切的關連,若能直接量測電腦使用者的工作量,極有可能是預測是否達到疲勞及其疲勞程度的有效指標。而目前多以肌電圖表現做為肌肉的工作負荷指標,但肌電圖在實地研究(field study)應用有其限制,需要有比肌電圖更適合實地研究的應用工具出現,減少因量測工具而產生的實地研究限制。因此本研究目的在評估打字紀錄軟體,KBlog,與前臂肌電圖之相關性,以期在實地研究時,可替代部份的肌電圖功能或做為初步檢測的工具。 本研究以上肢肌肉疼痛組23人與健康組28人,兩組共有51名女性受試者,以標準英文打字法進行分別為90分鐘與120分鐘的連續打字作業,並記錄其打字作業的肌電圖表現和KBlog表現。在測試前後皆填寫評估問卷評估其主觀的生理及心理狀態。 分析結果發現,健康組的鍵上停置時間(Key holding time)比疼痛組短且健康組的擊鍵頻率比疼痛組高,而且在打字作業初期會以明顯較快的擊鍵頻率進行打字作業,但擊鍵頻率隨著測試時間而有降低的趨勢,到了75分鐘以後,健康組和疼痛組的擊鍵頻率無顯著差異。 肌電圖振幅和擊鍵頻率及平均鍵上停置時間的標準差呈正相關,和平均鍵上停置時間、最小20個鍵上停置時間、最小20鍵上停置時間的標準差呈負相關。肌電圖中位頻率則和擊鍵頻率呈現負相關,和平均鍵上停置時間、最小20個鍵上停置時間呈正相關。

  • 學位論文

在評估職場的低濃度無機砷暴露時,作為生物指標的尿中砷物種如三價砷、五價砷及其代謝物單甲基砷酸、雙甲基砷酸等,易受到食入含有有機砷之海產後所產生的部份相同代謝物的干擾,如雙甲基砷酸等。且近年來發現有機砷代謝時的中間產物,包括三價的單甲基砷酸及雙甲基砷酸,可能具有細胞毒性。因此需進一步了解攝食含有有機砷食物後尿中砷物種的分佈情形,協助釐清其對無機砷暴露評估的干擾。 本次研究徵求未受無機砷暴露之21名受試者進行飲食控制實驗,並以問卷收集基本資料。實驗期共七天半,受試者在實驗期間規律作息,並統一供餐以避免攝食含有有機砷的食物。在第四天晚餐提供定量牡蠣以作為有機砷之暴露。除了第四天外,其他時間均避免食入海產,並以問卷詳細記錄全天飲食。實驗期第一至第三天收集早晨初尿以監測是否尿中砷物種濃度已降至背景值,之後四天半收集早晨初尿和傍晚各一次尿液,來觀察尿中砷代謝的趨勢。以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量測尿中總砷量,尿中砷物種則使用高效能液相層析儀(HPLC)串聯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進行分析。在HPLC中,使用陰離子交換層析管柱分析AsIII、AsV、MMA、DMA四種砷物種,以及使用陽離子交換層析管柱分析arsenobetaine(AsBe)、arsenocholine(AsCho)、trimethylarsine oxide(TMAO)、tetramethylarsonium ion(TetMA)等另外四種砷物種。 結果顯示,攝入有機砷後,尿中代謝物以DMA和AsBe為主,還有AsIII、MMA、TMAO和TetMA,以及一個未知的砷物種,推測可能是AsSug群或dimethylarsinoylethanol、dimethylarsinoylacetate其中的一種。另外,AsV和AsCho則較少在尿中被偵測到。 在受試者具有相同的生活作息下,受試者尿中DMA濃度在攝食牡蠣後的12~36小時達到高峰期,顯示大部分的受試者能快速地代謝排除DMA;但尿中DMA濃度回降的速率較緩,約在高峰值出現後48小時才降回相對低點。除了牡蠣中原本的DMA外,同時偵測到的五種未知砷物種中也應包括部分的AsSug,代謝後也會使尿中DMA濃度增加。 大部分受試者尿中的AsBe濃度在36小時後出現高峰值,尿中AsBe濃度的上昇及下降速率相當,但有3名受試者在食入牡蠣後,AsBe濃度並無明顯的變化趨勢。在考慮受試者性別、單位體重攝食牡蠣量、年齡等基本資料對攝食牡蠣後尿中砷物種濃度的影響,發現受試者的單位體重攝食牡蠣量是影響DMA、AsBe和總砷濃度重要的因子。 利用mixed model對單位體重攝食量(牡蠣重/受試者體重,g/kg)影響尿中總砷、DMA和AsBe的在尿中的變化趨勢進行模式預測後,發現此模式隨著單位體重攝食量增加1g/kg,會使DMA上昇17.1μg/g creatinine;若受試者為男性的情況下,此模式隨著單位體重攝食量增加1g/kg,會使總砷上昇73.3μg/g creatinine,或使AsBe上昇29.9μg/g creatinine。 雖然AsIII和MMA在尿中的濃度並不高,但在食入牡蠣後的實驗期間,AsIII和MMA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由於此次實驗所食用的牡蠣中含有2.6%的AsIII,因此尿中AsIII的來源可能和食入牡蠣中含有的AsIII有關,MMA則為AsIII的代謝物。 整體而言,攝食49.9±7.4g的牡蠣可能會造成尿中無機砷相關代謝物種(AsIII、MMA、DMA)在攝食後第一天濃度增加35.5±9.4μg/g creatinine,干擾對無機砷暴露情形的評估。同時,由研究結果可知,牡蠣中DMA和AsBe被攝食進入人體後的吸收與代謝速率不同,有個體性差異存在。

  • 學位論文

本篇論文的目的為發展一套與勞工健康檢查及個人生活型態有關的「個人健康風險評估」模式、一套與作業環境測定及作業製程有關的「作業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模式、及運用模式評估的結果進行職業健康風險管理,以促進勞工的健康。本篇論文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健康風險評估模式的開發,涵蓋以下的兩個章節: 第一章、以世代研究為基礎的台灣個人健康風險評估 本研究之目的為發展以世代研究為基礎的個人健康風險評估模式。利用國內在1991年起建立的社區癌症篩檢研究族群,追蹤至2001年總共的23,943人,以Cox 迴歸模式分析其與全死因(ICD-9: 1-999)有關的危險因子。根據綜合風險係數值的計算及2001年台灣地區性別-年齡別死亡率,估計不同風險族群的平均餘命;並且與同樣性別-年齡別的一般族群比較,計算預期的生命損失人年。綜合預期的生命損失人年及個人實際年齡後,以健康年齡作為個人健康風險評估的結果。結果發現在調整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及居住地區後,有13個危險因子與死亡有關,包括抽煙、喝酒、嚼檳榔、素食習慣、身體質量指數(BMI)、三酸甘油脂、尿酸、肌酐酸、血清麩草酸轉胺基酶、血清麩丙酮酸轉胺基酶、B型肝炎帶原、C型肝炎帶原及高血壓疾病史。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式能夠有效地評估個人的健康風險以推動健康促進。 第二章、某半導體廠微影製程的健康風險評估 本研究的目的為發展系統性評估職場健康風險的模式。根據美國工業衛生師協會出版的「職業暴露之評估與管理策略」作為架構,以危害發生的可能率與危害發生的嚴重度作為評估健康風險等級之函數,建立「作業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模式」,並且以國內某家半導體廠黃光區的微影製程作為此模式的實證。結果發現設備工程師及面盤操作員是值得注意的兩類相似暴露群族。他們的作業面臨17種被評估為不確定健康風險及20種屬於可接受健康風險的化學暴露。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式能夠協助工業衛生師有系統地評估作業環境的健康風險,以進行後續的風險控制與管理。 本篇論文的第二部分為健康風險評估模式的運用,包括以下的兩個章節: 第三章、職業噪音暴露對於血壓的影響 本研究根據「作業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模式運用在一家汽車廠的結果,針對被評估為高噪音暴露作業環境的勞工,進行職業噪音與血壓影響的研究。利用連續24小時的動態血壓測量及16小時的個人噪音劑量測定,以線性混合模式來探討噪音的暴露對於20名勞工血壓之短期及長期效應。結果發現高噪音暴露組與低噪音暴露組在夜間睡眠期間的收縮壓有16mm Hg的顯著差異。職業噪音暴露在1小時後會造成勞工在作業期間收縮壓的升高。本研究證實職業噪音暴露對勞工的收縮壓具有短期及長期的影響。 第四章、模型試作製程對於過敏性接觸皮膚炎之職業風險評估 本研究根據危害鑑定、劑量-反應評估、暴露評估及風險描述四個步驟,利用現場訪視、皮膚測試及作業環境採樣的結果,鑑別某汽車製造廠模型試作製程之勞工發生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的原因,並且協助公司治療發生職業皮膚炎的勞工及對於作業環境及個人防護措施提出改善之建議。 本篇論文所發展的兩套職業衛生風險評估工具已被成功地運用到國內的廠商,並且幫助業者解決部分職業衛生的問題。

  • 學位論文

目的:VOCs不僅扮演著臭氧前驅物的重要角色,另外VOCs吸入所造成人類健康效應上的影響已經是無庸置疑的,本研究為探討台灣地區空氣中VOCs於不同環境、時間上的變化,以及評估一般民眾因暴露VOCs所導致的急性、慢性、以及終生致癌的健康風險。 方法:利用台灣地區共7座光化學測站(Photochemical Assessment monitoring Stations, PAMS),收集2003.1.1-2003.12.31或2003.3.1-2004.2.29時段內逐時的監測資料,經QA/QC後,利用SAS 8.02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並繪製不同地區VOCs之時間變化圖,以便進行準確的暴露評估。利用Hazard Index Approach的原則,以急性健康風險危害指數(HIA)、慢性健康風險危害指數(HIC)、以及終生致癌風險作為指標,進行一般居民吸入途徑之健康風險評估。 結果:污染物月份變化的情形隨著不同的地區也有所不同,然而在24小時變化中卻可以發現於早晨6點至9點之間,以及下午5點過後濃度升高的趨勢,並且於下午1點至3間出現濃度最低值的現象;另外就整體來看,南部鳳山地區其TVOCs之的平均值最高,達76.28ppb,北部土城地區次之,達61.73ppb,而中部竹山地區最低,為27.64ppb;但致癌物Benzen濃度在土城地區最高,橋頭次之,平均值分別為5.16、4.42ppb,草屯則為苯濃度最低的地區,為0.84ppb。因此土城地區致癌風險最高、草屯最低,分別為36.3×10-6至478.8×10-6、5.7×10-6至78×10-6;至於急性健康風險,以土城最高,HIA為0.008,遠小於1,因此不被預期有急性健康效應發生;慢性風險,仍以土城最高,HIC為0.49,仍小於1,故慢性健康效應的影響也不大。而在PAMs周圍半徑5Km內所居住的人口,以北部萬華最高,約115萬人,而南投竹山地區最少,僅約7萬人。 結論:不同地區之VOCs 24小時濃度變化皆成雙峰狀態,其原因可能為交通污染源及逆溫層強度所導致。整體而言,南投草屯、竹山污染物濃度較北部、南部低,因此不論是急性、慢性、或是致癌風險皆為最低的區域,雖然急性與慢性的危害指數皆小於1,意味著急性與慢性的健康效應不被預期發生在這樣的暴露情況下。但在某些區域,苯所導致的終生致癌風險仍然偏高,如土城、橋頭等地,若與其潛在暴露人口數一起考慮,則建議以北部及南部地區作為風險管理時的優先考量。

  • 學位論文

摘要 背景與目的:地震後災區居民生活品質之空間分佈,在此研究之前尚未被研究過。此研究目的為以地理資訊系統來計算1999年台灣地震後災區居民空間分佈沿著震央周圍之生活品質。 材料方法:此為一個橫斷性研究,在地震後ㄧ年引入1747位災區居民為研究對象,約佔南投縣20至65歲千分之五之人口。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來測量災區居民之生活品質,並在我們的研究取得兩個地震相關的變項。個人校正後生活品質以一般線性迴歸模式校正年齡、性別、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財物損失、親友死亡、房屋倒塌與財務困難之結果取得,且使用最小平方法計算而得個人與震央間之距離,最後使用地理資訊系統 ArcView 8.2 之逆距離加權法進行生活品質空間分布之模擬。以t-test來比較不同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況之災區居民生活品質在四個層面及平均指數之差異情形。 結果:災區居民居住位置距離震央位置於生活品質在心理、社會及環境層面有顯著的改善,每增加1公里分數各增加0.2、0.1、0.1,而生活品質在生理層面與距離之間並無顯著影響。地理資訊系統之地圖與統計模式結果顯示等濃度之生活品質在空間有相似的趨勢,等濃度之生活品質並未對稱於震央周圍,而是朝著災區東邊的山地鄉鎮。此外災區居民居住位置距斷層距離五公里內,且距震央十五公里內,邊際影響生活品質在環境層面分數降低,降低程度為1.2。 討論:與震央距離是個重要的因子,可顯著預測災民地震後在心理、社會與環境之生活品質。因此在地震發生後,政府的資源除了以受災嚴重度分配之外,應考慮其居住距震央位置來考量,以做更適當的分配。

  • 學位論文

目的:在現代化辦公大樓中,針對同一群辦公室內員工進行兩次問卷調查及環境量測,探討不同室內通風狀況及室內空氣品質對人員發生非特異性建築相關症狀(Nonspecific building-related symptoms,BRS)的影響。 方法:本研究在新竹科學園區某半導體廠之六樓辦公室進行,該樓層為密封式窗戶並使用中央空調系統(HVAC)作為通風主要設備。該樓層174位員工中有111位參與本研究,分別於八月及十一月進行問卷調查,瞭解辦公室內人員的非特異性建築相關症狀盛行率、員工對於所處辦公環境的滿意程度及工作壓力,並於進行前後兩次問卷調查的同時,利用直讀式儀器進行室內空氣品質的測量,量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溫度、濕度及粉塵濃度,並收集空調及通風等相關資訊。從問卷調查及室內環境量測中,找出可能造成室內辦公人員有非特異性建築相關症狀抱怨的原因。利用χ2 及 T tests檢定橫斷式資料,瞭解員工發生症狀之情形,利用McNemar's 及 Paired-T tests檢定前後兩次問卷調查人員發生症狀之差異。利用多重邏輯式迴歸評估受訪者特性、對環境滿意度與BRS症狀發生之關連性。最後使用廣義線性混合模型探討室內空氣品質變項與員工發生症狀之關連性。 結果:從兩次問卷調查結果中發現,各項BRS症狀以眼睛刺激(46%-61%)及一般症狀(25%-30%)盛行率較高,而女性員工較男性員工容易有症狀之發生。比較前後兩次問卷調查結果,可發現第二次問卷調查時員工在非特異性建築相關症狀出現的盛行率較第一次問卷結果為高,但是在員工每週出現症狀天數上則沒有顯著差異。針對員工個人特質與發生各項症狀之危險性關連上,主要以女性、患有過敏性疾病等因子較易發生非特異性建築相關症狀。若是以員工自覺室內通風及環境狀況,與發生各項非特異性建築物相關症狀作比較,則有抱怨室內風速及室內噪音的員工較容易出現幾項症狀。將人員依所暴露之二氧化碳濃度濃度做分組,探討濃度高低對於發生症狀情形之關連性,則暴露在二氧化碳濃度800 ppm以上之人員在發生「任何症狀」(OR=4.0; CI, 1.5~10.6)、「眼睛刺激」(OR=6.3; CI, 2.5~15.9)及「一般症狀」(OR=3.4; CI, 1.4~8.3)之危險性較暴露在低於500 ppm二氧化碳濃度之員工為高。 結論:在環境量測結果中,夏季及冬季的室內溫濕度變化情形不大,但是冬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顯示室內空氣品質惡化。從該大樓空調記錄中發現,冬季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導因於外氣進氣量減低而使通風率不佳,對照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人員抱怨情形也有增加。由於是針對同一群員工進行連續兩次的調查,因此員工個人特質及工作壓力的影響可以忽略,因此顯示室內空氣品質不良是造成非特異性建築相關症狀的主要原因。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攜帶式X光螢光分析儀(XRF)用於偵測職場環境砷粉塵擦拭樣本之效度。評估方法可分為三方面:首先在實驗室部分,包括選擇適合之採集砷樣本的擦拭介質,以及建立擦拭樣本的標準分析程序。其次是攜帶式XRF量測含砷樣本的偵測極限與適用範圍的評估,以及此儀器進行砷定量時受干擾元素鉛的影響之探討。第三部份係XRF儀器在職場上運用的評估,係以職場工作環境取得的擦拭樣本進行比較,評估攜帶式XRF偵測職場環境含砷樣本的效度。針對實驗室製作的不同劑量含砷擦拭樣本標準品(5 ~ 5000 μg/sample),以攜帶式XRF量測的結果與ICP-MS的分析結果比較,其相關係數平方(r2)可達到0.997。若將攜帶式XRF的砷量測值經過實驗所得的變量係數轉換,則校正後XRF之砷量測值與標準分析方法的ICP-MS分析結果之相對誤差在±25%範圍內。綜合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1. 攜帶式XRF量測實驗室製作之含砷標準樣本的偵測下限為4.8μg/sample,適用偵測範圍為16.1~ 5000.0 μg/sample。這可作為攜帶式XRF儀器用於作業環境砷暴露量測時適用性判斷的參考資料。2. 含砷擦拭樣本中若存在鉛元素對攜帶式XRF定量砷含量會有干擾,其干擾程度會隨著樣本含鉛量的提高而升高。對於鉛元素造成砷量測值的干擾可用下述模式進行校正:MICP-MS-As =-5.04+1.38MXRF-As-0.16MXRF-Pb+0.00018MXRF-As×MXRF-Pb (r2=0.996)。3. 本研究所採集的環境樣本內含有鎵元素,因鎵元素特性X光Kβ(10.26 Kev)與砷元素的特性X光Kα(10.5 Kev)相接近,以致在環境樣本以攜帶式XRF分析砷含量時,會因鎵元素的影響使儀器高估低砷含量之環境樣本的砷量測值。鎵元素對XRF儀器砷量測值的干擾可用下述模式進行校正:(r2=0.981) log(M ICP-MS-As)= -3.55+ 5.37log(MXRF-As) –1.57log(MXRF-As)2 + 0.18log(MXRF-As)3

  • 學位論文

無論從理論或實驗中均可發現:在某些情況之下,粒徑小的微粒,尤其是粒徑小於1 μm的微粒,在靜電集塵器之中常會有充電不足的現象。不帶電的微粒在電場中並不會受到庫侖力的作用而被收集,以致於當微粒小至某一程度之後,靜電集塵器的收集效率反而會有下降趨勢。換句話說,從質量濃度的觀點,靜電集塵器雖然有相當高的效率,不過卻無法有效地收集奈米粒徑的微粒。本實驗的目的即在於尋找適合的海綿濾材,以期有效收集從靜電集塵器脫逃的奈米微粒。實驗中使用定流量噴霧器 (Constant Output Atomizer) 產生粒徑100-7 nm的固體測試微粒並利用掃瞄式電移動度微粒分徑儀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 Model 3085) 分別量測海綿及靜電集塵器上、下游的微粒濃度與分佈,藉此探討海綿濾材對於奈米微粒的收集效率如何受到孔隙度、表面風速及填充密度等條件所影響。 實驗的結果顯示,在相同厚度、填充密度之下,孔隙度較大的海綿具有較小的纖維直徑,較多的纖維表面積,奈米微粒的穿透率會隨海綿孔隙度的增加而降低 (15 nm的微粒在60 ppi海綿其穿透率為62 %,且隨著孔隙度增加為100 ppi穿透率減少至9 %)。另外,由於停留在海綿濾材時間長短不同,因此奈米微粒對於海綿的穿透率會隨著表面風速的減小而降低 (15 nm的微粒表面風速由9.5 cm/s增加至66 cm/s時,所得到穿透率由10.5 %上升至62.5 %)。海綿填充密度的影響與孔隙度類似,較高填充密度意味著有較多濾材表面積,因此填充密度愈大其奈米微粒穿透率愈小。從研究中可發現,低孔隙度、低填充密度且低過濾風速可以得到較高的過濾品質。在實驗中靜電集塵器處理風量設計為100 L/min。微粒粒徑小於最易穿透粒徑 (大約0.3

  • 學位論文

第一篇 中文摘要 粒徑分佈對於濾材的過濾及負載或是光學特性的研究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參數,目前雖然有釵h的氣膠產生器已被發展來產生各種不同粒徑分佈的氣懸微粒,但這些產生器大部份都只能被用來產生中位粒徑不同但幾何標準偏差大致相同的氣懸微粒,沒有可以用來改變幾何標準偏差的產生器。在過去雖然有研究指出可產生中位粒徑相同但幾何標準偏差不同的微粒,其結果產生微粒的濃度並不高,且粒徑分佈只侷限於微米微粒,若要用在濾材的負載測試的研究並不合適。因此本實驗的目的將要建立一套高濃度且分佈包含微米微粒與次微米微粒範圍的可控制粒徑微粒產生系統。 在本研究中藉由改造蒸發凝結式單一粒徑微粒產生器 (Condensation Monodisperse Aerosol Generator, Model 3457, TSI Ins., St. Paul, MN, U.S.A) ,來產生可控制粒徑大小與分佈的微粒,此儀器主要的原理為利用凝結核與飽和高溫蒸氣混合,再讓蒸氣與凝結核通過冷凝管使蒸氣凝結在核上形成氣懸微粒。實驗中將產生固態的石蠟 (Paraffin) 微粒,控制粒徑分佈的方法則是增加一道外加氣流帶出石蠟蒸氣與凝結和混合,而氣流的大小則是由質流量控制閥控制,藉由短時間內改變不同的流量來控制粒徑分佈。 實驗結果顯示在石蠟溫度200℃、霧化壓力1Bar及Screen Flow 1 L/min的條件下,藉由調整石蠟的蒸氣量 (0.05-1.1 lpm),可產生粒徑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