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93.232

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背景及目的:甲基汞已被確證實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和致畸胎毒性的重金屬衍生物。在過去的動物實驗以及甲基汞汙染事件發現發育中的胎兒對於甲基汞毒性相較於成人更為易感。食用較大型的海水魚為人類暴露到甲基汞最主要的暴露途徑之一。不過,在一般吃魚族群的研究當中,胎兒時期甲基汞對於兒童神經發展與發育之影響的發現並不一致。而導致結果不一致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被認為是因為海水魚類富含多種有益於胎兒和兒童成長發育的營養成分,例如:多元不飽脂肪酸、維生素A、B、D等,稀釋或抵銷了甲基汞的危害。然而,這並非唯一的解釋。易感基因在不同族群的分佈差異也可能是導致結果不一致的原因。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胎兒時期汞暴露與不同APOE基因多型性對兒童神經行為發展的影響。另外,探討胎兒時期汞暴露對嬰幼兒生長之長期影響以及討論其在不同性別之影響上有無差異。 方法:本研究之對象為在2004年5月至2005年1月間,參與台灣出生長期追蹤研究之486對母嬰配對。我們在產前以結構式問卷訪視母親,以了解母親懷孕期間之暴露和基本人口學資料。在生產時收集臍帶血,以感應藕合電漿質譜儀(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測量臍帶血中之總汞濃度,了解胎兒時期汞暴露的情況。同時,並於病歷上摘錄出生結果。在孩童兩歲時,由專業人員以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Inventory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CDIIT)為工具進行兒童發展評估。且請家長填寫兒童行為檢核表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作為兒童行為之評估。兒童生長資料則是摘錄自兒童健康手冊上紀錄之資料和兒童餐與0-9歲間追蹤活動時之所實際測量之資料。 結果:在探討不同的APOE基因多型性對於汞在兒童發展之影響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在調整前和調整後,只在帶有APOE ε4基因的孩童中有發現臍帶血中的汞濃度對兒童的在CDIIT所有分項測驗皆有發現一致性不良的影響。在兒童行為的方面,將暴露為高低兩組後,我們發現,帶有APOE ε4基因型的孩童有較差(分數越高越不好)的整體的和分項的行為表現總分。進一步在帶有APOE ε4基因型且臍帶血汞濃度大於12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一、 研究背景與目的:鉛與錳金屬是環境中普遍知道的神經毒物,目前已知共同暴露這兩種金屬時,可能會造成兒童行為問題與神經發展上的負面影響。另外,嬰兒時期的氣質表現可以用來預測未來兒童的行為問題,視為未來行為問題的早期表現,然而,現在仍然不清楚當媽媽懷孕期間暴露鉛與錳金屬是否會對於兒童早期的氣質有影響。因此本篇的研究目的在於釐清母親懷孕期的鉛錳共同暴露與兒童早期氣質表現的相關性。 方法:本篇研究的族群來自於台灣出生世代追蹤研究(Taiwan Birth Panel Study,TBPS),共275 對母親與孩童參與,在母親生產時立即收集孩童的臍帶血,利用Agilent 7500C ICP-MS 進行鉛與錳的濃度量測,在兒童氣質表現的量測選用中文版幼兒氣質量表進行評估,由主要照顧者進行填答評估。我們利用linear regression與mixed-effect model 來分析母親鉛錳暴露與兒童氣質的相關性。 結果:我們發現在高錳暴露組,隨著鉛濃度上升,兒童氣質適應度分數會有下降的趨勢[B: -0.385; p-value: 0.058],且我們也發現反應閾分數趨勢亦同[B: -0. 404;p-value: 0.015]。 結論:媽媽懷孕期間鉛錳共同暴露對於兒童早期氣質表現可能具有交互作用的趨勢,但機制仍需要後續研究進一步釐清。 二、 研究背景與目的:雙酚A 普遍存在於聚碳酸酯塑膠、環氧樹脂製品及金屬罐頭襯裡…等食品包裝中,經接觸食品後釋出而造成暴露。雙酚A 是一種內分泌干擾物,影響體內荷爾蒙與代謝機制,造成肥胖、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現已知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為上述疾病的危險因子與早期的表現,然而目前探討雙酚A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研究有限,因此本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在青少年與年輕成人族群中,雙酚A 的暴露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相關性。 方法:本研究使用極致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UPLC/MS/MS)分析887 位青少年與年輕成人血中雙酚A 濃度,並使用超因波儀量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代謝相關生化值則經由血液及健康檢查取得。我們利用線性迴歸探討雙酚A 暴露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相關性。 結果:我們發現相較於最低暴露組,在較高雙酚A 暴露組中,雙酚A 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有關(p-value <0.0001, p for trends < 0.0001),亦發現與低密度膽固醇(p-value =0.001, p for trends = 0.001)及總膽固醇(p-value = 0.001, p for trends = 0.003) 增加有關。 結論:在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族群中,我們發現雙酚A 暴露可能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加有關,亦可能直接傷害血管,加劇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且對於女性或健康族群影響更為顯著,但機制仍需要後續研究進一步釐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近年來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疾病的盛行率在許多國家都有上升的趨勢,台灣地區的過敏疾病也有一樣的發展趨勢,其中又以青少年及兒童的盛行率明顯偏高。造成過敏的原因有很多,像是接觸到過敏原、性別、年齡、環境暴露等;另外,體內金屬濃度改變時也可能導致過敏反應產生。本研究即以學齡前兒童血中多種金屬濃度和過敏反應之相關性進行探討。 本研究之研究個案為2011年國民健康局學齡前兒童血中鉛濃度調查研究計畫中的研究個案,以各級行政區域為基礎,分層隨機抽樣自全國80家幼稚園。研究個案個人與家庭背景資料,以及可能的環境金屬暴露來源等資料係以問卷資料來蒐集。本研究自上述2011年國民健康局研究計畫中,選取已完成全血鉛、銅、錳、鋅、砷、硒、汞濃度分析,以及已完成血清中總IgE濃度分析,且剩餘血清樣本量足夠的樣本,進行血清中特定過敏原IgE之濃度分析。全血中金屬濃度之檢測分析使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分析儀。血清中總IgE和特定過敏原IgE則分別使用電化學冷光分析法和特定過敏原免疫檢驗分析法。 本研究之研究個案血中鉛平均濃度為21.9±14.8 μg/L;銅平均濃度為965±163 μg/L;錳平均濃度為14.6±3.73 μg/L;鋅平均濃度為4758±772 μg/L;砷平均濃度為4.06±2.8 μg/L;硒平均濃度為111±19.3 μg/L;汞平均濃度為5.44±3.01 μg/L。另外,研究個案血清中總IgE平均濃度為291±415 IU/mL。特定過敏原IgE部分以CLA冷光光度計分級標準分為四級,研究個案對粉塵蟎及屋塵蟎達第四級過敏的比例最高,分別為56位(31.5%)和55位(30.9%),對家塵達第四級過敏的研究個案有28位(15.7%),對蟑螂達第四級過敏的則有12位(6.7%)。其它過敏原像是乳膠、蚌殼類、黃豆、雞羽毛、尤加利、日本杉、貓毛及狗毛等有過敏的人數較少,分別只有2~5位研究個案有第二級以上的過敏狀況。 本研究發現血中銅濃度每增加1 μg/L會使打噴嚏、流鼻水或鼻塞(OR=1.004, 95% CI=1.001~1.006),以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OR=1.005, 95% CI=1.001~1.01)和對屋塵蟎(OR=1.004, 95% CI=1.000~1.007)、粉塵蟎(OR=1.003, 95% CI=1.000~1.007)過敏的勝算比增加。研究個案血中錳濃度每增加1 μg/L,會使其對家塵(OR=0.837, 95% CI=0.723~0.968)、粉塵蟎(OR=0.787, 95% CI=0.675~0.918)及屋塵蟎(OR=0.82, 95% CI=0.707~0.944)過敏的勝算比降低。血中硒濃度每增加1 μg/L會使研究個案對蟑螂過敏的勝算比增加(OR=1.08, 95% CI=1.003~1.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血中金屬濃度改變會使兒童對特定過敏原過敏的勝算比改變,其中又以血中錳濃度的改變對特定過敏原IgE的影響較大。另一方面,本研究發現表示曾患有氣喘疾病的研究個案,其血中錳、鋅、硒濃度有較低的情形,雖然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但氣喘與金屬濃度之間的相關性和先前研究觀察結果相符。鑑於目前針對人體內金屬濃度和特定過敏原IgE相關性之探討仍少,因此本研究的結果可提供金屬暴露與特定過敏原之間關係的初步瞭解,未來仍須後續研究進一步探討,期對金屬暴露和特定過敏原IgE的互動機制有更深入的瞭解。

  • 學位論文

背景:從過去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居住在石化工業區附近的居民,其癌症、心血管、呼吸道、泌尿道與造血系統的疾病死亡率較高,且詹等人在2009年以次級資料進行研究也發現到居住在六輕石化工業區附近(台西與麥寮兩鄉鎮)的居民,其惡性腫瘤的年齡標準化發生率與死亡率較其對照鄉鎮(分別為虎尾鎮與莿桐鄉的居民)來得高。 目的:以流行病學研究世代的初級資料依研究對象不同的年齡、性別與和六輕石化工業區之不同距離與運轉期別來探討六輕石化工業區對附近成人之健康效應。 材料與方法:本流行病學研究世代在2009-2011年間招募了35歲以上居民共2,388人,分布在六輕工業區附近10公里內之麥寮與台西鄉(A區)、10至20公里之四湖、東勢、崙背與褒忠鄉(B區)與距離20至40公里之虎尾鎮、二崙、莿桐及元長鄉(C區)。本研究以所收集個案之初級資料比較A, B, C三區個案的基本人口學、居家環境資料、暴露生物指標與生化檢查指標表現是否有差異,以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進行基本人口學與居家環境資料的統計分析,以及以共變數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COVA)經由年齡與性別等相關干擾因子之校正後進行生物暴露與生化健檢指標的統計分析。本研究以回溯性方式串連1998-2010年間全民健保資料的重大傷病檔來探討居民自六輕運轉後的疾病發生狀況,所探討的疾病為全癌症(ICD-9:140-165、170-176、179-208)。以六輕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廠開始運轉的1999開始,將觀察期間分成1999-2007年與2008-2010年兩個時期並以C區做為對照組,進一步探討不同區域與不同期別下的癌症發生率(單位:每千人年),另外在控制了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抽菸、C型肝炎與曾在六輕工作等干擾因子後,以卜瓦松回歸(Possion regression)分析居住在不同區域的居民其2008-2010年間之全癌症發生率是否有差異。 結果:此2,388位成人世代分佈於三區域人數,分別為A區:782人、B區:734人以及C區:872人,而住家與六輕之平均距離分別為8.50公里、15.31公里及23.73公里,三區域平均年齡為57.3歲,男性比例為38.40 %。本研究之初級資料比較結果發現A區居民的身體質量指數、吃檳榔與C型肝炎盛行率顯著大於C區居民,還有A區居民在六輕工作比例顯著大於B和C區居民,而生物暴露指標:尿中釩(Vanadium, V)、砷(Arsenic, As)與1-羥基芘(1-hydroxypyrene, 1-OHP)濃度在A區居民中顯著高於B和C區居民,生化健檢指標中的肝功能指標包括天門冬胺酸轉胺酶(GOT)與丙胺酸轉胺酶(GPT)在A區居民中顯著高於B、C兩區居民。而在回溯性研究方面,在排除了抽菸、吃檳榔與C型肝炎等干擾因子後,A區居民的全癌症發生率在1999-2007年間為1.43/1,000人年而在2008-2010年間為4.34/1,000人年,上升達2.82倍;而B區居民則是從1.55/1,000人年變成3.30/1,000人年,上升2.13倍;還有C區居民是從1.92/1,000人年變成3.90/1,000人年,上升2.04倍。在卜瓦松回歸方面,經由控制了干擾因子後,發現60歲以上居住在A區的居民其2008-2010年間的全癌症發生率是C區居民的1.55倍(95 %信賴區間為1.00-2.38),而在女性部分更達到2.17倍(95 %信賴區間為1.16-4.08)。 結論:在六輕石化工業區10公里內(A區)的居民,身體質量指數與C型肝炎盛行率顯著高於C區居民,而在控制了相關干擾因子後其GOT和GPT等肝功能指標表現較C區居民來的差。A、B、C三區居民的全癌症發生率皆有隨著期別上升的趨勢,而A區居民的全癌症發生率上升比例最大,達2.82倍。居住在A區60歲以上的女性居民其2008-2010年間的全癌症發生率在控制了相關干擾因子後的是C區居民的2.17倍。

  • 學位論文

背景:中華民國第六套裂解廠(六輕)的生產過程可能造成各種汙染物之排放,其中氯乙烯及聚氯乙烯廠產生的氯乙烯單體(Vinyl chloride monomer, VCM)為第一級致癌汙染物,其對六輕附近國小學童的風險尚未進行評估。VCM經由人體代謝後會產生硫代二乙酸(Thiodiglycolic acid, TdGA)由尿液排出,然而目前對尿液中TdGA分析的方法不適用於本研究對象。 目的:本研究之目的有二,第一部分為開發一套低偵測極限的TdGA分析方法,第二部分是運用所開發的生物偵測方法評估四所國小學童尿液中TdGA濃度和學校與六輕氯乙烯及聚氯乙烯廠距離之間的關係。 方法:尿液中TdGA分析方法開發分成兩部分進行,分析方法最佳化的過程包含建立儀器分析條件、樣本前處理方法、檢量線準確性及精確性和方法偵測極限,而後透過真實樣本上機進行品質保證與品質管理(QA/QC)程序,其中包括儀器穩定度測試、樣本TdGA的定性及定量以及樣本再現性。優化條件建立完成後,應用所開發方法對雲林縣麥寮鄉與六輕距離0.9公里的許厝分校、2.7公里的豐安國小、5.5公里的橋頭國小及6.9公里的麥寮國小,四所國小學童共268位學童進行尿液中TdGA的偵測,其中尿液偵測結果符合本研究之QA/QC及校正問卷資料都齊全的有242位學童。使用共變數及多重迴歸分析控制TdGA的干擾因子,包括年齡、性別、是否有B肝、是否有服用維生素B之習慣及環境二手菸暴露等影響後,進行242位學童TdGA濃度在四國小間的差異分析。 結果:本方法最佳化結果是將尿液進行30倍稀釋及蛋白質沉澱的前處理,檢量線的準確度介於85-104 %,日內精確度之相對偏準偏差百分比為2-9 %,日間精確度之相對偏準偏差百分比為4-11 %,而本方法之偵測極限為0.259 ng/mL,樣本再現性介於92-106 %。四間國小242位學童的基本人口學資料顯示,麥寮國小學童的父親教育程度顯著高於許厝分校及橋頭國小,豐安國小學童父親在六輕上班的比例顯著低於許厝分校及橋頭國小,許厝分校及豐安國小的學童住家與六輕的距離顯著小於橋頭及麥寮國小,而橋頭國小的學童身體質量指數顯著高於其他三間學校。四間學校242位學童尿液中TdGA濃度平均值,許厝分校為193.06 ± 139.56 μg/g-creatinine,豐安國小為101.05 ± 75.52 μg/g-creatinine,橋頭國小為121.32 ± 81.70 μg/g-creatinine,麥寮國小為113.52 ± 91.86 μg/g-creatinine,其中許厝分校有有4位學童尿液TdGA濃度超過500 μg/g-creatinine。而經共變數分析逐步控制各個干擾因子,許厝分校學童尿液中TdGA濃度都顯著高於麥寮國小。沒有B肝、服用維生素B習慣及二手菸暴露的四間國小共81位學童以共變數分析校正了性別及年齡後,許厝分校與麥寮國小尿液中TdGA濃度呈邊際顯著,以許厝分校學童尿液中TdGA濃度較高。另外,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發現,許厝分校學童尿液中TdGA濃度相對於麥寮國小增加了約80 μg/g-creatinine,且年紀越小的男性學童尿液中TdGA也有較高的現象。 結論:本研究發現,四所學校學童大部分都有尿液中VCM代謝物的檢出,顯示所評估的四所國小可能受到不同程度VCM污染。其中距離六輕氯乙烯及聚氯乙烯廠0.9公里的橋頭國小許厝分校,TdGA濃度高於其他三所國小約80 μg/g-creatinine。從公共衛生的角度,為降低麥寮鄉學童的致癌風險,應採取有效方式降低學童VCM的暴露,其中尤以剛遷校的許厝分校最為迫切。

  • 學位論文

前言: 空氣汙染物已在許多研究中證實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惡化有關,尤其是交通汙染源所產生的汙染物(例如:細懸浮微粒與二氧化氮)。過去進行短期效應的暴露評估時,大多使用空氣品質監測站數據作為居民空氣汙染物暴露程度的指標。本研究在臺北地區發展短期的土地利用回歸模式,探討土地利用與交通排放對於二氧化氮與細懸浮微粒濃度空間分布的貢獻,並將之應用於急性心血管效應與不同暴露評估方法比較。 方法: 本研究於2013年在臺北地區選擇了117位在某金融大樓工作的員工,並在其辦公地點的大樓進行心血管的健康檢查與室內空氣品質監測。在空氣汙染暴露的推估方面使用了三種不同的暴露評估設計:(1)使用土地利用模式去預測受試者住家的室外空氣品質(2)利用土地利用模式結合辦公大樓的室內空氣品質監測(3)最近測站法。在心血管檢查的部分,進行了一般檢查、血樣抽樣以及非侵入性的血管彈性量測。最後我們所選取的心血管效應指標為: 臂踝脈波傳播速率(baPWV) 、踝肱指數(ABI) 以及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 結果: 本研究在暴露評估上的方法比較上,顯示當土地利用模式結合辦公大樓的室內空氣品質監測,相較於單純用土地利用模式,對於心血管效應指標的探討有著更顯著的結果,表示室內空氣品質監測對於暴露評估上的應用,有一定的重要性。在交通汙染物與急性心血管效應的關聯上,我們發現PM2.5 以及 NO2和 baPWV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ABI並沒有顯著的相關。在與hsCRP的關係中,僅發現NO2 與其有顯著的正相關。 結論: 本研究在臺北地區建立了短期的細懸浮微粒與二氧化氮的土地利用模式,進行交通產生的汙染物與急性心血管效應的探討。並在此研究中反映出交通汙染源產生的汙染物會造成急性心血管效應的惡化。

  • 學位論文

第一部分 背景與目的:目前已知母親懷孕期間的菸害暴露與孩童的神經行為發展有所相關。亦有研究指出,母親在懷孕期間的抽菸行為,會影響新生兒的語音處理能力。語言為認知發展的一種主要層面,然而目前並沒有針對母親孕程中的二手菸暴露與孩童語言溝通發展之影響的相關研究。本研究目的即是希望透過問卷評量,了解懷孕期間的抽菸行為對孩童語言發展的影響。 方法:本研究自2004年至2005年間建立的Taiwan Birth Panel Study(TBPS)世代中選取103位於北台灣生產的孩童。在其母親生產後進行結構式問卷訪談,並於生產時收集胎兒臍帶血樣本。臍帶血中的cotinine,也就是懷孕期間二手菸暴露的血液指標,再以極致效能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UPLC-MS/MS)進行測量。這些孩童在2-3歲期間的語言溝通發展狀況,則以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作為評估工具。根據臍帶血中cotinine濃度,我們將孩童分為暴露組與對照組,以多變項線性及羅吉斯回歸模型對可能的干擾因子進行控制與分析。 結果:母親懷孕期間的二手菸暴露與孩童語言溝通發展有負相關。在多變項線性回歸模型中,暴露組的孩童在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的總分(β = -84.33; p = 0.0155),詞彙表達的子分數(β = -78.25; p = 0.0175)及語法複雜度的子分數(β = -5.39; p = 0.008)都顯著低於對照組的孩童。 討論:本研究結果指出,母親孕程中的二手菸暴露和孩童早期語言發展的負面影響有關。然而臍帶血中的cotinine與孩童語言發展之間的因果關係,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釐清。 第二部分 背景與目的:低出生體重(LBW)、早產(preterm)和小於妊娠週數(SGA),都可能代表著胎兒生長率下降和發育不全。儘管產前照護持續進步,SGA的發生率仍維持在5-10%。這些嬰兒後續可能有新生兒死亡率提高的問題,以及造成童年生長遲緩或認知功能的損害,也和成年後的代謝症候群相關。代謝體學為生物代謝所產生之小分子中間產物與最終產物組成之分析,而核磁共振(NMR)是其中一種代謝物分析技術。影響胎兒生長發育的原因十分多元與複雜,包括內在條件、孕婦本身和環境因素。代謝圖譜可以提供生化反應的代謝狀態,或許能對產前環境暴露如何影響胎兒的生長提供更貼近的答案。本研究目的,即是運用核磁共振技術分析臍帶血血清之代謝體,進而找出與胎兒生長發育相關之生物指標。 方法:本研究自2009年至2012年間建立的Taiwan Birth Panel Study II(TBPS II)世代中選取658位於台北市生產的孩童。在其母親生產後進行結構式問卷訪談以及病歷摘錄,並於生產時收集胎兒臍帶血樣本。臍帶血血清樣本以500MHz核磁共振光譜儀(NMR)進行代謝體分析,原始光譜數據資料經多變量分析(PCA)和最小平方區別分析(PLS-DA)方法解析後,再根據胎兒是否為低出生體重、早產以及小於妊娠週數作為分組標準,以單變量分析找出有差異的代謝物。 結果:以早產和小於妊娠週數進行分組,可以看到其最小平方區別分析下的分數圖(score plot)有些許分群情形。其組間的主要差異來自於大部分的脂蛋白和胺基酸,且早產和小於妊娠週數的臍帶血中代謝物差異量有著相反的趨勢。 討論:早產和小於妊娠週數間的相反趨勢可能代表兩者不同的成因機制,而代謝物量的差異可能是在懷孕期間的逐漸改變所造成。其中可能與胎兒發育相關的環境與代謝物交互作用機制,仍須要進一步的研究釐清。

  • 學位論文

前言: 在台灣,末期腎病變及上泌尿道上皮癌發生率在已知報告都相當高,女性比例也較高。我們已經使用國衛院健保資料庫分出洗腎及泌尿道癌症的發生率及盛行率,並推演可能相關疾病及藥物的使用的影響。由於超過99%病人皆不住在已知的南台灣含砷地區,而可能發生原因如止痛藥、含馬兜鈴酸中草藥都值得探討,另外對於一些抗發炎藥物可能具有預防癌症發生的效果,對末期腎病變病人的泌尿道上皮癌的角色也值得探討。另外,在2003年11月衛生署禁止使用五種含馬兜鈴酸藥材,對於泌尿道上皮癌的影響也值得探討。 研究方法與對象:我們使用健保資料庫重大傷病檔1997-2002, 1997-2008及100萬人抽樣檔資料進行研究,進行四種研究設計。首先使用1997-2002年資料,並以台灣人口為對照組計算泌尿道上皮癌族群的泌尿系統癌症的年紀、性別分層標準發生率,接著使用個人的藥物累積來計算末期腎病變病人透析後新發生泌尿上皮癌發生風險。接著使用1997-2008 資料進行第三、四部分,計算40-84歲末期腎病變病人的逐年標準發生率及累積發生率,計算變化的趨勢,最後加入可能造成及預防泌尿上皮癌的因子,作多變數分析。 結果: 使用1997-2002健保資料庫,在58739位末期腎病變病人中找出687位透析後新發生泌尿上皮癌,以台灣人口為對照組,標準發生率在泌尿道癌症是12.9(95% CI:12.0-13.9)。而女性的22.1 (20.1, 24.3)及小於50歲的74.5 (1.8, 41.2)更是不成比例高。另外在分析由320位透析後新發生泌尿上皮癌病人的資料(由38995位末期腎病變病人) ,使用木通或累計馬兜鈴酸1-100mg或更高都會明顯增加泌尿上皮癌,而超過150顆止痛藥也明顯增加風險。 由1997-2008健保資料庫,分析2708位透析後新發生泌尿上皮癌病人的資料(由90477位洗腎病人,40-84歲族群),女性的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標準發生率及累積發生率在2000年後都有減少趨勢,可能與1998年後中草藥使用含馬兜鈴酸的藥才減少有關。 由1997-2008健保資料庫,分析1243位末期腎病變後新發生泌尿上皮癌病人的資料(由98243位洗腎病人),使用乙醯胺酚或累計馬兜鈴酸在1-100mg或更高都會明顯增加泌尿上皮癌,使用木通也明顯增加膀胱癌風險,但是在超過60g才增加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風險。而使用statin類藥物及阿斯匹靈可明顯發現減少泌尿上皮癌風險,但是如果累計馬兜鈴酸劑量超過100mg則無效。 結論: 暴露含馬兜鈴酸中草藥與末期腎病變病患產生泌尿上皮癌有關,在逐年減少使用後,女性洗腎患者的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也呈現減少趨勢,除馬兜鈴酸外,乙醯胺酚也是一個可能的相關致病因子,另一方面,使用statin類藥物及阿斯匹靈可明顯發現減少泌尿上皮癌風險,但是如果累計馬兜鈴酸劑量超過100mg則無效。所以,雖然已經減少使用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草藥,但是末期腎病變病人的泌尿上皮癌風險至2008底仍處於高點。在我們這一代,馬兜鈴酸對於公共衛生的影響無庸置疑。雖然對於致病因子及保護因子的進一步了解令人鼓舞,但是實際對國人健康的增進仍有距離,制定有效的管制方法有其急迫性。

  • 學位論文

自1995年3月東京地下鐵的沙林事件以及一連串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引起了一連串的恐慌,恐怖組織使用核生化(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logical, or nuclear, CBRN)武器引發之戰爭,造成嚴重的傷亡。如今各國皆積極研發新的方法與技術以偵測、控制、並移除有關化學性、生物性、放射性、微粒態的污染。 一個標準裝甲車的空氣清淨系統應包含供氣之動力風扇、一旋風式分徑器以去除大粒徑微粒、折疊式濾材去除通過旋風式分徑器的剩餘微粒、活性碳層吸附空氣中的有機蒸氣,每單元皆有其作用,缺一不可。虛擬旋風分徑器由於底部有一小孔,可將蒐集之微粒由底部開口排出減少微粒負載效應,因此格外重要。為增進虛擬旋風分徑器之效能,本研究分三個階段,其概述分別如下: 第一階段,旋風式分徑器品質提升研究: 採用過濾品質(filtration quality factor)的觀點,於相同的流量下其單位阻抗所能提供的微粒收集效率高低,全面性的測試旋風式分徑器的各構型參數,依過濾品質的觀點檢視Stairmand構型發現該構型於分徑器高度(H)與出口管長(S)的建議已是最佳化的設計,若能改變其他的構型規格如使入口更為狹長 (a/b由13/5調整至20/3.2)、盡可能增加錐狀底高的比例( hc/H由62/100調整至70/100)與減少錐狀底底部直徑(B由9 mm減至4 mm)、減少出口管直徑(De由13 mm調整至8 mm),將可使旋風式分徑器之過濾品質有效的提升;實驗的結果顯示若能有效調整構型參數於設定流量(30 L/min)下其分徑品質比起Stairmand構型將可提升5倍,不同流量下其差異不同,於較小流量下(15 L/min)其品質差異可達12倍。 第二階段,正壓式虛擬旋風分徑器效能提升研究: 本研究引用並調整市售空氣清淨機常用的效能指標「CADR」,探討不同入口流量、底部開口大小位置、不同錐狀底、不同背壓的改變對虛擬旋風分徑器效能影響,結果可知若能提升風扇所提供之風量可有效的提升CADR值。底部開口越小對大粒徑微粒而言其CADR值越高,但須注意阻塞的問題。底部開口位置不同其CADR值差異不大,唯底部開口置於中心將導致氣體無法由底部開口排出,反而變成吸入,且開口於最邊緣其副排出氣流有最佳之排出效率,因此開口置而離中心最遠的切邊處是最理想選擇。錐狀底越小將使CADR值越高。折疊式濾材與活性碳層所形成的背壓越大則分徑器的CADR值越低。使用離心風扇供氣後,會造成Qmajor減少亦會造成總流量減少,連帶影響微粒的收集效率,其複雜的關係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方能進一步的了解其影響。 第三階段,正壓式虛擬旋風式微粒排出特性研究: 虛擬旋風分徑器的微粒排出特性具有濃縮效果,因此在探討微粒排出的同時,亦可以同時將其視為一個微粒濃縮器,一個理想的微粒濃縮器應能控制微粒濃度、粒徑與分佈。在本實驗中證明,透過改變正壓式虛擬旋風分徑器之參數,的確對微粒濃度、粒徑與分佈造成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副排出氣流之微粒濃縮比會受入口氣流流量大小、底部開口大小、與錐狀底部直徑(B)的影響,入口流量越大其濃縮比越低,底部開口越大其濃縮比越低,錐狀底直徑(B)越小其濃縮比越高,底部開口位置雖對於微粒濃縮比影響不顯著,但對於較大粒徑微粒亦會有少量的影響。以排出微粒量而言,副排出氣流之微粒粒數排出比之大小受錐狀底部開口大小與開孔位置影響,底部開口越大其微粒粒數排出比越高,底部開口位置離中心越遠其微粒數排出比亦越高。副排出氣流所排出之微粒粒數比分佈曲線之分佈範圍(GSD),將因入口流量增大、底部開口變小與錐狀底變小而使GSD變小,其中改變底部開口大小對其GSD影響最為顯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前言: 呼吸道感染與過敏症是孩童常見的疾病。肺炎與氣喘則是造成孩童死亡與不健康的主要下呼吸道疾病。過去證據顯示環境暴露與呼吸道疾病有關。了解是否環境中可改善的呼吸系統為害因子有其重要性。我們藉由2005年與2011年兩個全國性調查來評估出生前與出生後之孩童呼吸道健康風險因子,目標的疾病包括肺炎、氣喘、與肺功能下降。 方法: 台灣出生世代研究從2005年開始,我們的研究分析六個月大的出生世代調查資料。該調查使用問卷蒐集孩童相關資訊,包括:基本資料、母親懷孕時狀況、孩童出生後的環境狀況、與孩童疾病狀況(包括住院肺炎)。使用逐步向後羅吉斯迴歸用來評估可能的風險因子,且針對可改善的風險因子計算族群的可歸因危險性。 於2011年四月至五月間,我們使用國際兒童氣喘暨過敏研究問卷針對6~15歲國中國小學童進行全國性的橫斷性調查。總共有264間教室被隨機從22所國中與22所國小中選出。選定教室內的所有學童被詢問參與問卷評估,問卷為學童帶回給家長填寫。之後再由每間教室隨機抽樣六位沒有氣喘的學童,並詢問其家長參與後續肺功能檢測及口腔黏膜與尿液之蒐集的意願。每間教室空氣中的黴菌孢子使用Burkard個人採樣器於肺功能檢查當天早上進行採樣,並於之後以顯微鏡讀取,並計算出每立方公尺內的各種黴菌孢子數。空氣汙染物的數據來自於位於學校一公里內環保署空氣汙染監測站的資料。相關性的探討則使用階層羅吉斯與線性迴歸,並使用階層線性與非線性模型處理多層次的資料之統計分析。 結果: 於24200位隨機選取的主要孩童照顧者中,21248(87.8%)參與出生後六個月之台灣出生世代研究調查。六個月大嬰兒的肺炎盛行率為0.62%。多變項羅吉斯回歸顯示與嬰兒肺炎有關之因子包括早產、先天性心肺疾病、懷孕期間抗生素使用、母親懷孕時體重過重、懷孕期間暴露二手菸、與懷孕期間媽媽抽菸、與出生後家中牆壁有黴斑等。我們於2011年所進行的全省學童調查,回收有效問卷6346份(回覆率88.7%)。曾經被醫師診斷過氣喘的盛行率為11.7%,曾經被醫師診斷有氣喘且現在仍有氣喘症狀的盛行率為7.5%,而目前氣喘會於休假日較有改善者的盛行率為3.1%。於264間教室內的總黴菌孢子數、黑麴菌/青黴菌孢子數、與擔孢子數的幾何平均數分別為2181、49、與318孢子每平方公尺。黑麴菌/青黴菌孢子數與擔孢子數與現有氣喘和氣喘會於休假日較有改善者有顯著相關。且現有氣喘者中,有41%提及於休假日氣喘症狀改善。此外,共有1494位非氣喘孩童具有完整的肺功能檢查結果。每增加16.9微克每立方公尺濃度的過去三個月空氣中細懸浮微粒之暴露,造成學童肺活量下降118毫升,第一秒吐氣肺活量下降100毫升,最大呼氣中期流速下降127毫升每秒。肺功能檢測前一天的臭氧暴露與最大呼氣中期流速下降有關。於年紀較小的孩童(6~10歲)中,細懸浮微粒額外造成一秒率和最大吐氣中期流速與肺活量比值的下降。 結論: 我們的研究顯示嬰兒肺炎與幾個可改善風險因子有關,包括母親懷孕時體重過重、懷孕期間暴露二手菸、與懷孕期間媽媽抽菸、與出生後家中牆壁有黴斑等。學童的現氣喘與教室空氣中的黑麴菌/青黴菌孢子數、與擔孢子數有關。於6~15歲孩童中,慢性暴露細懸浮微粒可造成肺活量下降,然而急性暴露臭氧則造成最大吐氣中期流速下降。於年紀較小的孩童(6~10歲),慢性細懸浮微粒的暴露額外增加阻塞性呼吸道型態之肺功能變化。我們的結果支持對於環境風險因子對於孩童呼吸道健康之持續研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