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39.123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溥心畬先生(1896~1963),本名愛新覺羅溥儒,為滿清皇族宗室。溥先生成名於1930年代,「南張北溥」名號逐漸在當時藝壇流行,這樣的說法至今依然流傳不絕。儘管溥先生曾以「詩書畫三絕」名噪當時,然而世人總是特別注重他在書畫藝術上的成就,卻忽略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傑出表現。其實溥先生的學養與人品更為人所欽佩,他終其一生以學者自許,在經典的閱讀中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即便遭遇亂世,仍然能夠固守堅貞的節操,也因此他在詩文作品中表現出不凡的格調。 孟子嘗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由是之故,本篇論文首在討論溥心畬先生的生平際遇與學養人品。其次則在分析溥先生詩文作品的內容與思想,並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釐清其詩文作品的風格特色,進而為溥先生的詩文作品尋求一合理而適當的歷史定位。最後結論之處,再次闡明溥心畬先生高尚的人格情操,充份反應在他的詩文作品之中,使得他的人品與創作同樣為後人所景仰。 本篇論文的最大特色是以駢儷的文體書寫,原因是要向喜歡創作駢文的溥心畬先生表達最崇高的敬意。雖然在寫作的過程之中遭遇許多困難,仍勉力在數年之間完成此篇共約十四萬字的論文,同時也希望我已然實現先祖父亟思榮耀故交溥心畬先生的遺願。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以王鼎鈞「散文」為研究核心,並提舉其「散文創作觀」,以相互參照,既為爬梳一位創作者的藝術理想,也為識見王鼎鈞散文藝術之完成。 王鼎鈞為現代文學中全方位的作家,寫作範圍涵蓋散文、詩、小說、劇本、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寫作指導等,兼具創作及理論的雙重能力。他不僅勤於文學創作,在文學理論方面,亦有其深刻的見地,兩者相輔相成,使其創作聲望數十年來歷久不衰。 在臺灣現當代作家中,王鼎鈞被研究的盛況、被肯定的情形,都堪稱數一數二。王鼎鈞寫作範圍廣泛,以散文類為主要創作,最終自我定位為散文作家,本論文期望能立足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全面性探討王鼎鈞的散文創作觀,進而解讀王鼎鈞的散文作品。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文獻探討以及論文架構,說明本論文研究之內容與方向。 第二章:王鼎鈞的寫作歷程文學因緣。將時空變化納入考量,爬梳王鼎鈞的人生與文學經歷,奠定後續研究王鼎鈞創作觀及作品之基礎。 第三章:王鼎鈞的散文創作觀。整合王鼎鈞散文創作觀的內涵,以利後續考察其文本之實踐情形。 第四章:王鼎鈞的散文主題。創作的重要主題內涵,經由主題內容的分類,從而觀察其創作觀的重要內涵。 第五章:王鼎鈞的散文藝術。對王鼎鈞散文作品做全面的探究,了解其散文作品的藝術手法和風格特色。 第六章:結論。歸納王鼎鈞在現代散文史上的意義與成就。

  • 學位論文

在八○年代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下,討論女性作家興起及眷村文學的相關論述很多,本文主要討論蘇偉貞的創作風格及可能受到的影響、分析蘇偉貞從女性文學進入眷村文學的轉折以及眷村文學的特色及內涵。 本文首先探討眷村如何帶著本身特殊的體制結構與族群文化,介入了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歷史建構,而其所糾結纏繞的種種歷史因緣與政治情境,形之於文學,使得眷村小說得以具體而微的觀照出整個時代環境的發展過程,並就眷村的形成建構與文化情境、國家想像與族群自覺提出討論,從眷村生活到書寫記憶、鄉愁與離散、國族認同與文化認同幾個面向探討眷村文學的內涵。 在蘇偉貞女性小說的研究部分,除了討論蘇偉貞的創作風格及特殊的敘事語言,並從政治、社會、經濟方向,討論七○年代女性創作者在台灣社會邁向開放多元的同時,面對書籍市場的「商業邏輯」,在台灣社會轉型的階段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文章進一步討論文學資源、文學典律與國族建構的關係,並探討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條件的改變,如何造成女性文學在七○年代初期創造權力關係的位移和連帶的資源分配問題,誰掌握了較多的文化資源,而這些資源的運用又如何介入當時文化論述場域的意識形態之爭?隨著台灣政治解嚴,經濟起飛,八○年代女性作家介入家國鄉土都市想像間的各種複雜情結,對家國情懷、認同論辯進行深入的觀照與反思。 最後,藉由蘇偉貞兩部長篇眷村小說,刻劃眷村現實生活,藉由更多的認識與了解,分析眷村的困境與叛離、掙扎與省思。期盼於研究後,能以更開闊的胸襟與視野接受/容納曾經擁有不同歷史記憶的族群,在同時生養雙方的土地上,突破既有的思考侷限,努力彌合族群裂縫。

  • 學位論文

瓊瑤,60年代自《窗外》出版後,就一舉成名。從此便步上創作之路,掀起言情小說興盛的黃金時期,在跨越70、80、90年代直到新世紀,她的作品仍能掀起一股“瓊瑤熱”,獲得許多讀者的喜愛,她開創了以女性視角的敘述模式,成功的將瓊瑤式的愛情敘述推向了一個經典的位置。 「愛情」自古以來都是任何一種文學體裁永恆的話題,他不僅能夠反映社會也關係著人們生活內容。愛情的描述正是人生情境的描繪,而小說正是透過情愛種種故事,將人生的全面現象描述出來。 對於愛情,每個人都曾懷有美好的理想,瓊瑤也是。與前人相比,瓊瑤儘管寫的小說內容是愛情,但融入了許多新的時代內容。她寫形形色色的愛情,有不同形態、不同時代,也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愛情故事,以至於有人將瓊瑤小說稱為「愛情的百科全書」。瓊瑤擅長描寫愛情故事,唯有從瓊瑤筆下的愛情故事中方能得見其所要傳達之意旨。 瓊瑤60年代作品一直是最受讀者注目及喜愛,同時也是最爭議的作品,卻也是瓊瑤小說的精華所在。「瓊瑤」兩個字,也成為60、70年代的女性世代形容愛情的一種詞彙,一種對愛情的想像圖像。 本論文就以瓊瑤60年代小說為研究對象,探討瓊瑤60年代小說敘述策略及其寫作特色。 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先探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研究文獻回顧,最後說明整個研究架構與步驟。 第二章細說瓊瑤:先概述瓊瑤的生平、著作、愛情觀。以作為全篇論文研究之基礎與參考。 第三章 以《窗外》小說文本來說明違反禁忌的愛情敘述策略,先分析情節架構,再深入分析各主要人物形象、心理,以及師生戀情引發的社會意識及社會影響。 第四章以《六個夢》文本為探討如夢如幻情歸何處的敘述策略,首先分析小說故事情節,再從情節內容分析主要人物在愛情與傳統禮教間之衝突,最後探究瓊瑤早期作品灰色、悲觀的悲劇結局設計。 第五章以《幾度夕陽紅》《煙雨濛濛》文本探究瓊瑤敘述兩代的愛情故事策略,先分析兩代上下錯縱複雜的關係、婚姻命運及兩部小說敘述策略的異同。 第六章以《菟絲花》《庭院深深》文本探究瓊瑤懸疑式愛情敘述策略,再探究以衝突的設計為核心的敘述模式,接著探究因人物性格所造成的結局差異。 第七章為結論,肯定瓊瑤小說的敘述特色,具有文學藝術價值,並說明未來可以繼續研究的方向。

  • 學位論文

教育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國民教育主要是在實施社會教化,培養理想的公民,提供他們生存所需的基本知能,並為他們追求進一步的教育作好準備工作。在這一、二十年來,當局高教政策的鬆綁,及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為提升國民整體的教育水準。但是環視社會問題卻未見改善,學子學習態度不佳、自殺率居高不下、離婚怨偶逐年攀升、人民生活的痛苦指數攀升、偷盜拐騙的犯罪事件更是層出不窮令人怵目驚心。社會病了的主因,是學校、家長對學子在知識升學上的過度重視,反而對品德涵養與文化傳統嚴重的輕視忽略。 社會的亂象,在在的顯示了,我們的教育方向偏了,出了問題了?教出來的學生不像學生、老師不像老師,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等等,衍生出一些社會問題。既然病了,總得用正確的藥來醫吧!教育方向錯,就得趕快拉回來,如何達到教育的目標-樹立好國民,則是今日重要的課題。 本論文即是以當今教育失敗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為起點,重新探討今日的學生須要用論語來做教材,最適合來提昇他們個人的品德涵養,並且可以延續我國固有文化傳統的美德,為主要課題。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和取材的範圍。 第二章為陳述孔子承續中國文化的道統的由來。為何以孔子為主要的承接者,又他個人的高尚人格有那些特徵值得後人學習。 第三章為論語當中對人文教化的綱目,即儒家所闡述的優良道德孝、弟、忠、信、仁,並且逐一做介紹,加以整理說明。 第四章為論語與當前學生品德教育的對應,說明品德教育的意涵。並說明孔子的教育理念,透過論語中的教條與學生應有的規範相結合。建立德性涵養為人生首要重視的課題。 第五章為為結論與建議。本章總結本論文所研究之各觀點,及論語在品德教育正面影響的案例,對於提昇孩子品德素養的助益,提出本人的研究論述與建議。

  • 學位論文

前不久因為一部電影「欲望城市2」而吹起了沙漠風。女孩們爭相穿起長裙,戴起誇張的耳環,模仿起濃濃異國風情的沙漠女子。殊不知,早在七零年代,就已經有一位奇特的女子引領起沙漠風暴。她不是用華美的衣服或是金碧輝煌的場景來吸引人,她用最富特色的文字與融入當地的心情,讓讀者藉由文字也如同和他一起進入了異域。 陳平(1943-1991),本名陳懋平,但她有另一個更廣為人知,且在70年代掀起一波歷時長達近二十之久的筆名------三毛。她在整個華人世界享譽盛名,作品廣為各階層大眾所喜愛,而卻決然於創作盛年之時自縊身亡,使得她的作品一直沒有獲得客觀而冷靜的評論。十多年來,三毛的死非但沒有終止讀者對她的討論,諸多有如考古挖掘式的傳聞流言的陸續出土,反而增添了三毛本人的傳奇色彩與神祕性,當然,也增加了周邊產品的剩餘價值。 若要在流行文學與經典文學之間將她做個定位,則三毛的作品實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從三毛逝去這近二十多年的時間,三毛及作品似乎已走過流行,但卻又難入經典之堂。即便如此,這樣的風潮畢竟曾經存在,一個獨特而難以歸類的作家用她簡單的文字滿足了無數讀者對異域、對流浪、對反抗束縛自身桎梏的無限嚮往。 本論文試圖從作者本身人格特質、文本呈現的精神樣貌以及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三方面,來對作家魅力風潮的形成做一綜合性分析。本論文先將三毛富傳奇色彩的生平際遇作分期,再結合作品論環境流轉與風格變化間的關係及精神內涵。最後,輔以當代文學背景及大眾心理來看三毛旋風的現象與形成原因。

  • 學位論文

施蟄存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非常具有特色的作家,他通常與劉呐鷗、穆時英一起,被稱為現代文學史上「新感覺派」的代表人物。他率先把西方現代主義表現方法大規模地引入傳統現實主義表現領域中,運用心理分析的表現技巧,挖掘和揭示人物深層心理,在文學多元的三○年代可謂在「創作上獨自走一條新的路徑」。他的小說不僅是其個人藝術探索、人生追求的忠實記錄,而且也從側面反映了都市人生的百態和特定時代條件下急劇變化的社會歷史,在二三○年代的中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文主要以《將軍的頭》、《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三個小說集為主,從內容和藝術表現兩方面詳細闡述施蟄存對心理分析小說的實驗探索。在內容上,施蟄存借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觀照小說中的人物,以性心理為描寫的焦點,將其細膩的筆觸深入到都市,深入到塵封的歷史,深入到人的潛意識,描寫性欲的壓抑、探索人性的奧秘、狀寫內在的真實,展示了其對人性獨特的思考和闡釋。在藝術表現上,使用內心獨白、敘事視角和蒙太奇等意識流手法盡情展現人物的潛意識,使得人物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的發揮,著重挖掘人物的性心理狀況,並在揭示人物二重人格的同時,呈現人性與文明的衝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動的人物形象。並且,在使用現代派技巧於小說創作的同時,施蟄存還兼顧到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經驗,充分展現了現代和古典的完美融合,通過這種形式的分析,把握小說內在的意蘊。 此外,與三○年代其他小說家相比,施蟄存的小說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獨特的小說觀、執著的文藝追求、深厚的人文內涵和多樣的藝術風格。正是憑藉這些,施蟄存成功地以其題材和形式的雙重拓展性開創了中國小說新的發展空間,拓展了小說的表現領域,並確立了其在中國現代小說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主要探討劉宗周「證人思想」的為學進路。首先,在歷史的進程中,瞭解其為人,包括生平、交友、師承及思想淵源。 再者,在劉宗周以淑世為依歸的架構下,他不但擷取古聖先賢之哲理,還結合個人人生之體悟,淬煉出獨特的見解,因而提出了「慎獨」、「誠意」、「主靜立極」等學說,也為「證人思想」奠定了豐富的內涵。他更為了因應時代之流弊,而完成《人譜》等相關著作,在充斥著王學末流蹈空躐等弊病的環境下,及袁了凡《功過格》、秦弘祐《遷改格》等功利因果色彩的明末,注入一股清流。 透過《人譜》,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到劉宗周「證人思想」的義涵,更可以見識到他嚴謹的處世態度及工夫之實踐。可見劉宗周不是一位理論家,而是一位真正的實踐者,他不管為官或在野,都以家國天下為念,他的事功也不僅只有在朝而已,在與陶石梁成立「證人社」、在講學不輟、在賑災弭水患、在照顧親人宗族的同時,他的證人思想已與他的生命相結合,即使到了絕食的那一刻,他都堅持走對的路,讓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甚至躋於聖人之境,他的一生已為《人譜》做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