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118.198

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微利時代因應市場衝擊變化,國內各家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無不陷入重整合併的金控風潮,隨著資源整合及制度重訂,行銷業務跨售盛行,亦帶領金控公司朝向財富管理業務邁進。有鑑於此,本論文之研究動機在於如何有效提升金控後之財富管理業務。參考各類文獻後發現,財富管理業務其靈活度與複雜性均高,且理財服務中又以「顧客關係管理」為重要成功關鍵因素之一。故本研究以此為主軸,針對「公司」、「員工」、「顧客」三主體,探討其間之互動關係與對總體之影響,並衍生出「產品」、「專業」與「制度」之資產管理要素,以及探討「客戶屬性」、「資產配置」及「市場趨勢」等多方因素,對投資業務運作之影響。本論文以「個案研究」方式,探討個案公司於金控整合初期,如何將資產管理要素巧妙運用於CRM,以確實針對客戶需求,提供客製化的產品與服務,運用創新科技平台優勢,積極幫助客戶從事投資理財活動,同時亦提升財富管理業務之管理效能。研究發現財富管理業務中,不僅是投資策略與科技平台日新月異,在多元化產品提供與客製化服務的帶領下,資產配置的觀念將愈受重視。未來趨勢可見專業掛帥,所涉獵之領域還須符合全球化作業,充份將CRM理念融入理財服務,將有助於滿意度提升與業務推廣,以「顧客」、「員工」、「公司」三贏之勝局,達成金控合併綜效。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主要的研究動機,在於目前政府對於產業經營的重心偏向高科技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而言,似乎不受到重視,且由於大環境的改變,勞工成本的上漲、環保意識的抬頭、土地取得的不易、以及加入WTO後市場開放全面競爭等種種不利的因素,皆使得類似雞肉加工電宰等高污染產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故本研究從雞肉加工產業之廠商角度為出發點,來探討傳統食品加工產業在面臨現今內外環境的改變下,其現有的經營方式與未來之競爭策略,作為其他相關業者或產業後續經營策略規劃與研擬之參考。 本研究結合國內外多位學者所提出之相關理論模型,以產業競爭分析作為架構,先從總體環境分析探討對雞肉加工產業之影響,再就產業環境分析個案公司目前所處之地位。同時;在個案分析的部份,除了以Porter(1980)的五力分析及內部價值鏈分析描繪出個案公司所處之競爭態勢外,並藉由SWOT分析,檢視個案公司內部環境之優、劣勢及外部環境之機會與威脅,同時結合司徒達賢教授所提出的策略六大構面分析個案公司現行之策略,並根據Glueck(1976)所提出之競爭策略理論模式,評估未來之經營策略,進而提出個案公司之競爭策略。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對個案公司而言,提升雞肉加工產品的附加價值、建立自有品牌、加強產品的促銷、自動化生產導向降低成本、提升產品品質衛生與積極經營中國大陸市場為未來最佳的競爭策略。而對其他業者的建議,則為調整產業結構以強化體質、設立雞肉加工外銷廠、推廣冷藏雞肉並強調其新鮮的優勢、發展本土性產品、區隔市場建立品牌、以及積極實施統合經營並加強產業上中下游之策略聯盟等,為產業未來之競爭策略主軸。

  • 學位論文

自從1950年代以來,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經濟發展策略,似乎已經成為經濟學的定論,許多實證研究亦證實此一結論。然而,1980年代以來多個新興工業化經濟體興起,加上學術界對於不完全競爭貿易理論的發展,在策略性貿易的主題下,似乎推翻了過去以自由貿易為背景下,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結論。實證經濟學再度利用新發展的計量經濟方法,探索出口對經濟成長影響的議題。臺灣的經濟成就向來被歸功於出口擴張政策的成功。過去對於臺灣出口與經濟成長關係的研究,大都探討因果關係,而且結論也不一致,本文延續此一觀念,不再探討兩者之因果關係,而係檢視出口對經濟成長的貢獻。 本文以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中心,利用1970年到1997年這一段期間的統計資料,實證分析出口對臺灣經濟成長的貢獻。利用年資料估計一組聯立方程式模型,包括增列出口的擴大國民總生產函數、出口需求函數以及出口供給函數中的各參數值。為確實掌握各種估計方法的差異,分別採用普通最小平方法、二階段最小平方法以及三階段最小平方法,對實證模型的三個方程式進行統計估計。研究結果發現:(一)出口額變動率與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二項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非常顯著,此一結果符合一般理論與實務上的預期;(二)勞工就業水準與資本形成變動率為促進經濟成長的第三重要原動力,惟三種方法所估得的結果並不一致;(三)比較出口需求與出口供給的兩個所得彈性值,國外所得彈性係數皆大於國內所得彈性係數,顯示臺灣出口商品對於世界經濟景氣的依賴度大於國內的經濟活動,證實臺灣經濟易受國外景氣變動之影響。

  • 學位論文

論文提要內容: 台灣近幾年來線上購物的人口與市場呈現大幅的成長狀態,線上購物已經成為消費者在實體通路外的另一種選擇。根據資策會調查數據指出2004年B2C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約為新台幣347.2億元,較2003年的220.9億元成長57.2%,而2005年台灣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約新台幣598億元,較2004年的347.2億元成長72.2%,而今年台灣B2C的市場規模可望上看新台幣893億元,較去年成長近五成,有機會持續突破營收高點。但由於電子商店的進入門檻較低,近幾年無論是大公司或是個體戶,都紛紛投入虛擬的電子商店這塊市場。有鑑如此,本研究是幫助企業在經營電子商店時要如何留住顧客或是吸引新的顧客以維持利。本研究以有網路購物經驗者作為調查對象,並透過網路來發放問卷。本研究欲探討網路購物商店的特性和購物者的特徵是否會影響消費者對於該網路商店的態度與購買意願。且主要以結構方程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進行資料分析,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描述如下: 1.顧客對於網路購物商店的特性與線上購物的態度之間的關係是正向影響。 2.線上購物的態度也對該網路商店的購買意願則有正向的影響。 3.購物者的特徵對於線上購物之使用的態度呈現正向的影響。

  • 學位論文

面對全球市場的劇烈競爭,區域經濟整合業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流。東南亞國協會員國與中國大陸於2004年11月29日在寮國首都永珍共同簽署「東協與中國大陸全面經濟合作自由貿易協議」,簡稱「東協加一」協定,預計於2010年,該自由貿易區,將會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洲經濟聯盟形成三足鼎立的全球三大經濟區塊,因而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實力不容忽視。故此一區域內貿易協定因產品及勞務之自由流通及區域關稅及非關稅調降或免除,對貿易方向與利益衝擊,及此一衝擊對產業競爭力造成的影響成為本文探討的重點。首先,本論文將以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切入,輔以文獻分析與綜合歸納法,探討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並從中國與東協國家的內外經濟環境來分析成立自由貿易區對產業可能造成的影響。之後,再應用國際貿易的相關理論,輔以一些次級統計資料,尋找出目前階段對區域內哪些產業有利或不利。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 中國過去因受到相對高度保護,自由化後,就關稅貿易障礙取消而言,東協六國受惠程度大於中國。2. 關稅貿易障礙取消對區域內產業的影響:東協六國對中國的出口成長率呈現大幅增加,特別是稻米及糖兩項產品。至於對經濟產出成長率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在蔬菜油和糖兩項產品。然而對物價上漲率明顯的影響,有稻米及糖兩項產品,而貿易量則是蔬菜油呈現明顯的增加。 3. 非關稅貿易障礙取消,影響最大的是租地價格,其他的總體變數則差異不大,就東協六國的福利而言,大部分的貿易利益來自中國的自由貿易之國際分工。 4. 就非關稅貿易障礙取消對中國的比較劣勢產業,例如:稻米、金屬製品、皮草製品、森林製品,將呈現明顯的衝擊,而東協六國的比較劣勢產業,例如:飲料及煙草也將會呈現明顯的影響。 5.貿易創造效果:1)兩區域形成自由貿易區之前,中國向成本最低的非會員國韓國及台灣進口生皮及皮草、人造纖維絲、工業用紡織品、針織品。形成自由貿易區之後,由於東協四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泰國)在中國市場的比較優勢和韓國台灣不同,因而對中國而言,並不會轉向採行自由貿易相對高成本的東協四國進口,故貿易轉向效果不存在;2)由於中國向東協國家徵課的進口關稅稅率,高於東協對中國徵課的進口關稅;同時,東協四國對中國最具競爭力之出口類別項目中,皆屬相對高關稅的產品,在此情狀下,中國的這些進口競爭替代部門,會因自由貿易區的形成,而進口相對便宜的產品,而使其大幅減少生產,使中國不具效率的生產因而明顯減少,因而提昇其福利。 6. 關稅自由化對貿易流量的影響:由於東協四國對中國最具競爭力之出口類別項目大部分是屬於高關稅稅率的產品,因而東協國家對中國因自由化的出口貿易流量(或是中國對東協因自由化的進口貿易流量)高達55.3%,這種相對高的百分比,足以說明自由貿易效果的明顯創造。 7. 中國取消非關稅貿易障礙對進口東亞主要國家產品的影響:中國的非關稅貿易障礙措施有三,分別是;進口許可證、進口許可證與配額、和權利金。就全面性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取消而言,受惠最大的韓國和泰國,由於其並非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兩國的競爭力提昇,相互競爭程度並不會增加,但是對中國的競爭替代程度,卻呈現大幅的競爭提昇,影響的是菲律賓及印尼。

  • 學位論文

隨著國內經濟環境轉變,我國銀行業者業務經營方向由傳統資金中介者逐漸轉入非利息收入的手續費收入市場。其中,具收入穩定、低風險與高報酬特性的基金保管業務(custodian),成為目前各大商業銀行積極爭取之營運項目。銀行業屬服務業,基於服務的無形性特質,「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被認為是克服服務無形性的一種有效策略(Berry,1983),而「服務業行銷的本質是和顧客發展長期而有價值的關係」。與顧客建立長期的買賣關係才是企業獲取長期利潤的主要原因(Johanson and Mattsson,1987)。本研究透過關係行銷相關文獻整理,以Morgan and Hunt (1994)提出之關係行銷之承諾-信任理論的關鍵中間變數(Key Mediating Variables;KMV)模型為基礎觀點,發展本研究之觀念架構;了解關係行銷關鍵前置因素中促進企業雙方合作的影響因素,並藉由國內銀行發展保管共同基金業務之個案,對該個案銀行與其主要往來之國內投信業者進行深度訪談,探討產業中的企業如何由銀行提供的保管服務中遴選合作夥伴,及其雙方關係維持因素進行分析。最後針對實務上採行的關係行銷策略提供具體建議。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觀念架構中之六項前置變數「關係利益」、「關係終止成本」、「共享價值觀」、「溝通」、「投機行為」與「專業能力」變數,對銀行與投信之間的承諾-信任關係確實有顯著影響。二、關係行銷的成果,除使個案銀行業務規模迅速擴展、發揮節省人力作業成本及發揮經濟規模效益外,更藉由雙方長期合作關係使投信業者達成基金順利募集與產品銷售的業務目標。並有以下研究發現;1.銀行「共同基金的銷售能力」與「承諾包銷」及保管作業的「專業能力」成為買賣雙方關係交換的重要條件。2. 就關鍵前置變數「共享價值觀」分析個案銀行遴選保管業務合作夥伴與投信業者之經營理念皆具「提供客戶優質服務與穩健投資商品」之特點。3.投信業者普遍以提供「專業資產管理技術」及「高品牌知名度」服務,作為維繫客戶的競爭條件。4.近年來受銀行積極拓展個人理財服務之影響;投信業共同基金之自有銷售通路(direct sales) 銷售額下滑,有逐漸依賴銀行通路的趨勢。5.經由關係終止成本-「轉換成本」變數的研究,發現業者更換保管機構不會付出轉換成本。惟實務上,保管銀行提供的顧客化(customerization)與差異化的服務和價值成為投信業者更換保管機構的「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