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87.103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資料,上市公司家數由1996年的382家成長至2011年的790家,15年的時間已經爆增一倍。但近幾年在新掛牌上市家數已經趨緩下,交易所及證券商近幾年著力於開拓台灣存託憑證(TDR)及權證市場。尤其權證市場在解決發行商避險課稅的問題之後,交易所積極放寬權證商品、市場及制度,2011年發行檔數已達13,806檔,而上市權證成交值佔現貨成交值的比例已經達到1.05%。 相較全球成交值最大的香港市場,2010年及2011年權證佔總市場成交值均超過二成、總發行檔數卻僅有5,000檔、6,000餘檔。反觀台灣權證市場存在初級發行及次級交易市場不平衡的狀況。從2009年大幅修正發行制度及引進流動量提供者(造市者)制度,交易所、發行商全員啟動,2011年、2012年的發行檔數已突破1萬檔,權證成交金額比例亦明顯提升,卻仍僅有證券市場成交值的1.05%,顯示在制度及行銷上還有空間。 本論文主要探討國內的權證市場在制度面及行銷面上,是否可借鏡香港權證市場之處。比較香港制度面及行銷面與台灣權證市場差異後,則得 到「增加商品涵蓋度」、「考量全面現金結算取消發行總額管制」、「放寬外資可發行金額引進擔保人制度」、「放寬行銷限制」等四大結論,希冀有助提升台灣權證市場交易量更上一層樓。

  • 學位論文

農業金融機構之營運績效,以不動產放款貢獻比例最高。故本研究以近二十年都市化較明顯之都市型農會個案為例,首先應用OLS探討個案農會之不動產放款與總體變數之動態關連性。實證結果顯示,M1B、股價指數、景氣對策信號燈、CPI、M1B*股價指數(交乘項)對放款金額的影響均為顯著。其中,M1B的影響為正向。但股價指數卻與放款金額成反比關係。景氣對策信號燈對放款則顯著的正相關。再者是CPI指數,其與放款金額呈負向變化。M1B*股價指數(交乘項)與放款金額呈正向變化。本文進一步透過分量迴歸模型探討各影響因子在不同分位數下的放款金額關係,發現除了景氣對策信號燈有較明顯的正負號變化外,其他三個變數均與多元迴歸結果一致。這些結果可供風險承擔能力相對薄弱且競爭日益激烈之農業金融機構為政策方向之參考。 關鍵字:農業金融法、雙元金融、農業金庫銀行、多元迴歸、分量迴歸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以國際油價、庫存、GDP、CPI、新台幣匯率等產業面因素及總體經濟的變動資料進行研究,並以油價為門檻,探討對近年來台灣上市塑膠公司之獲利狀況,何者有重大影響,是否呈現不同的互動關係或產生結構性的轉變?以及存在著非線性之關係。 透過Granger and Teräsvirta(1993)and Teräsvirta(1994)提出的平滑移轉迴歸模型(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on, STAR),發現當油價達到某一個水準(即門檻值,接近88.84美元)附近時,油價、GDP及匯率對塑膠公司獲利,均呈現正相關的影響,但庫存及CPI,則與塑膠公司獲利呈現負相關的狀況。而當油價遠大於門檻值或遠小於門檻值時,庫存、GDP及CPI對塑膠公司獲利,呈現正相關的影響,而油價及匯率則與塑膠公司獲利反而呈現負相關的狀況。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利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探討在2011年4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施行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前後對於房地產市場以及營建類股之表現是否有異常報酬,並探討此政策之意函。實證結果顯示,實施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前後,整體房市成交量及價格已有量縮,初期價格微幅下修的情況,意涵政府實施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後,已能有效地打擊房市投機客。另外,透過事件研究法研究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實施前後對於營建股是否產生顯著的異常報酬?對上市的營建類股而言,其標準化的異常報酬率(SAR)在宣告日前50日即呈現負報酬情況,意謂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在宣告日前即有提前發酵的情形。反而在事件日後的報酬率變化較為平穩,但大部分是負報酬的情況。而標準化的累積異常報酬(SCAR)則在事件日前後均呈現負報酬,但上櫃營建股則有16日呈現正報酬率,這也意函對上櫃營建股衝擊較小。本文以為課徴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已實施近一年,利弊互見,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討之處。

  • 學位論文

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很多,本文檢定各種金融危機前後,影響黃金價格因素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同時也應用Logit模型預測黃金漲跌方向。透過實證結果,獲得以下結論:全樣本的估計結果顯示,石油價格與黃金成正向關係,而美元指數與黃金呈反向變化;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卻呈反向關係,恐慌指標與黃金成正向變動關係,道瓊指數的變化與黃金呈反向關係。美元指數與黃金在不同樣本期間則呈正負相間的變化。而不同樣本期間結果顯示:透過多元迴歸分析可得出不同期間的變動關係,其中油價除了在次貸風暴期間為負號外,其他子樣本期間均與黃金呈正向關係。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則與黃金大多呈反向關係;恐慌指數在2009年3月之前與黃金大多呈反向關係,但之後卻與黃金呈正向關係變動。就二分類的Logit模型預測而言:應用二分類的Logit 模型來預測黃金現貨價格變動的方向,無論是全樣本或是各子樣本期間的預測均發現,其正確率均在50% 左右。這結果意涵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很多,要有非常顯著的正確率是相當不容易的。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會計和市場績效、風險因子等變數與高階經理人薪酬間之關係,被解釋變數包括全體總薪酬、董監事總薪酬、總經理/副總薪酬等高階經理人薪酬改變量;解釋變數包含會計績效之資產報酬率改變量和股東權益報酬率改變量、市場績效之股票報酬率、以及四個風險因子:資產報酬率標準差、股東權益報酬率標準差、報酬率標準差、負債比率改變量,並在總資產週轉率改變量、淨值市價比改變量、總資產改變量等三個控制數下,分別針對全部樣本與電子產業樣本進行分析,並比較兩結果之異同。 結果顯示,不同的會計績效衡量指標對高階經理人薪酬之增加幅度有完全不同之影響方向,其中高階經理人薪酬改變量與資產報酬率改變量間呈現顯著之正向關係;反之,高階經理人薪酬改變量與股東權益報酬率改變量間呈現顯著之負向關係。不過,市場績效指標結果一致顯示當股票報酬愈佳時,則高階經理人薪酬改變量愈高。 至於,風險因子之結果顯示除了資產報酬率標準差外,其餘三個風險因子均是呈現高階經理人薪酬變動是隨著企業的風險增加而降低。以及本研究結果顯示三個控制變數均與高階經理人薪酬改變量之間存在正向關係。最後,電子產業樣本所得之結論與全部樣本之結果相同。

  • 學位論文

2008年台灣為吸引大陸台商返台投資,決定放寬回台上市的規定,但多數採取觀望的態度,主要還是稅務相關問題尚未釐清。大多數台商擔心回台上市會面臨各項稅負的不確定性,導致上市成本風險提高,強調稅負成本才是最後決定是否回台上市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因此本研究從實務面探討,在目前兩岸最新的稅法規範下,關於台商回台掛牌上市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如「無根台商」或「有根台商」選擇不同的上市主體(海外控股公司或台灣母公司),申請直接第一上市或第二上市所衍生的稅負成本。 研究結果顯示,台商以控股公司申請第一上市為其主要的模式,主要的稅負成本係股權重組在兩岸方面衍生的資本利得稅。且在大陸新企業所得稅法的影響下,不同的控股公司設立地點,在稅負節省上亦有不同效果。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蒐集自1990年至2007年間,曾進行策略聯盟之上市(櫃)公司為研究對象,共計85筆樣本數。並使用各種不同之績效衡量方法,探討企業進行策略聯盟,是否能有效提高獲利、降低成本、分散風險及增加公司價值。研究結果指出: 一、上市(櫃)公司策略聯盟後之長期投資績效: 投資者若期許上市(櫃)公司透過策略聯盟,能為股票報酬帶來超額利潤,仍需要多加考量與審慎評估。且透過實證結果發現,並沒有充份且一致性之證據支持其上市(櫃)公司在進行策略聯盟後,其股票報酬存在長期異常之現象。 二、上市(櫃)公司策略聯盟後之長期營運績效: 上市(櫃)公司策略聯盟後,其獲利並無預期之成長,且劣於同產業,其整體營運績效明顯下滑,並低於同業。

  • 學位論文

論文提要內容: 本文之研究期間為1991年至2007年為止,以593家於這段期間發放股票股利的台灣上市(櫃)公司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台灣上市(櫃)公司於股票股利發放後之股價長期投資績效與企業長期營運績效表現。 長期投資績效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採用何種方法衡量,所獲取之長期平均異常績效大都為正值且具統計顯著性,此似乎意謂著投資人若於公司股票股利發放後,購買股票並且長期持有,其平均投資報酬優於基準之平均報酬。 長期營運績效分析結果顯示:若以自身移動基準為差異比較,在獲利能力方面,樣本公司於股票股利發放後,其平均獲利能力顯著下滑。而股票股利發放後,公司平均資產週轉率當年度(第0年)及第一年度出現明顯下滑,且出現顯著之平均負債比率上升,而後第2年及第3年並無顯著之變化;若以產業中位數基準為差異比較,在獲利能力方面,樣本公司在股票股利發放後之長期獲利能力並沒有如同發放前一年顯著優於同業,甚至其平均資產報酬率及股東權益報酬率顯著低於同業。而股票股利發放後,其資產使用效率雖下滑但仍優於同業。

  • 學位論文

Shefrin and Statman (1985)的處分效果,係指投資者傾向對於獲利的股票賣出太快,而當面對產生損失的股票則呈繼續持有的行為傾向。本研究採用Weber and Camerer (1998)提出處分係數法,將參與台灣證券市場的交易人分為機構投資人與散戶投資人,機構投資人又可區分為外資法人、投信法人及自營商,本研究依四種身份類別投資人進行處分效果檢驗,使用t檢定與變異數分析彙總結果,依樣本區間內之資料實證發現,處分效果最明顯者為散戶投資人,自營商次之,而外資法人若其交易內容為台灣五十成份股及其交易量最大之60檔個股時,不存在處分效果,但若是以台灣證券市場全體個股為分析基礎時,存在處分效果,而投信法人則不存在處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