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255.94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自上古時期「虞(ㄩ)舜」固定於夏日親祭「黃帝」與「嚳(ㄎㄨ)」兩位先帝時,中國史上正式的官祀制度便就此展開。一直以來,官方祀典皆被統治者視為是安定社會的重要手腕,亦是禮治社會中的一種禮法規範。清政府雖由滿人創建,但在歷任皇帝的推動之下,使得整體官祀制度更加完備。清代官方祀典分為京畿與直省兩個等級,本文將由祭祀類型、活動方式、執事人員、建築規模與空間組織等主題切入,探討各級祀典與建築空間於整體官祀架構中所扮演之角色與定位。其主要特色則有以下幾點: 一、京畿與直省在祀典的設定上有不同之目的:京畿祀典重在表達國家概念的型塑和強化執政者正統性格;而直省祀典則是以解決境內問題以及建立地方模範樣板為主要趨勢。 二、祀典位階不等同於神祇位階:透過對於祭品祭器以及執事官於儀式空間中所展現之位階差異發現,神祇位階與祀典位階乃為各自獨立的兩種神聖系統。 三、祭祀空間中絕對方位上「東尊西卑」。 四、直省祭典的「拼集」特色:從地方執事人員的臨時編組、祭品的替換、祭祀空間的共用、壇廟修築工作的分期發覺,可能因地方資源不夠充裕,所以各地只好使用兼用與共用的方式,來維持祀典之運作。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地球環境危機的明顯化、區域化、全球化;因此,全球掀起了地球環保的熱潮。在建築都市政策方面,1996年行政院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並將綠建築列為城鄉永續發展政策為執行重點。然而,建築物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其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營建與建築物所造成對環境的衝擊,以生態建築的觀點來檢視,第一步我們就得從減少建築能源的損耗開始做起。 生態綠建築是強調尊重自然,使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之間求取平衡,並以低耗能、低環境負荷、健康、舒適為設計原則,追求與環境生態共生共融的建築。本設計論文擬以「誘導式結構」為操作方法,以「永續之招待會館」為設計對象,藉由相關議題之探討,推導出目標情境與定義;最終將生態綠建築設計理念落實於小型住宅,期望能提供永續之住宅設計類似案例之參考。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歸結出28項陽明山菁山路永續之招待會館設計原則,相互推論出:「山光悅鳥木茂蟲集冬風庇護所」、「生命脈動與延續之芒草木構造」、「朝露雲霧光影韻律縈繞群山廬」、「建築外衣披綠霓之感官新面貌」、「善取天瀑匯集雨撲滿循環利用」、「引風入地換氣吐納呼吸之建築」等六個概念設計方向。經過線性推論與交互推理出「悠遊於自然間與跳躍生命之生態縱谷」、「倘佯於濛濛寧謐涓絲引泉之綠顏居所」等二個目標情境;與「生命悸動交響樂」之定義;再藉由定義誘導出陽明山菁山路永續招待會館情境轉化策略設計說明,再以目前陽明山菁山路作為實質規劃與預期目標之評析對象,最後提出整體規劃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建築空間的設計過程中,常常以現實做為主要的考量方向,而本研究則是以人性做為思考的起點,試圖探討心靈需要的空間樣貌,從如何觀察心靈所需?並如何從心理面對空間?又如何藉空間干預心理?而究竟「精神」和「空間」的關係是如何?藉由本研究所擬定的「概念設計」,來回應我對心靈和物質之間的想像,並以自宅的改造設計作為本論述的實驗性操作。 主要設計操作包含兩階段:第一階段的設計操作,主要是討論「釋夢」的過程和方法。從分析心理學的解釋裡得知,夢境是來自潛意識的訊息,而解讀夢境便能了解關於自己心靈的不同面向,因此希望藉由探索夢境來開啟觀察心靈的途徑,加上對自身夢境的好奇,因此以自己為操作的對象,藉由文獻回顧法了解榮格派的解夢模式,並參加榮格派分析師的解夢工作坊做為實際運用解夢理論的學習,將所獲得的心得應用,並透過釋夢的結果而提出一個真正屬於我的設計概念。第二階段主要為使上一階段的結論被實現,而我將藉由自宅的改造設計作為此操作的主體,將上一階段結論中關於心理狀態的幾樣癥結,以療癒為目的,架構出空間的精神與需要,並轉化成具體的空間的概念,透過空間設計的再現,重新思索精神和物質之間的連結。 本論文的操作是在創造一切以夢境為開始,最終以空間作結論的築夢法。希望能藉由這樣一連串虛虛實實不停交疊的設計過程中,去了解以潛意識思維為主的操作手段,也期盼這樣的過程能使建築/空間更獨一無二。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遊牧者」作為創意市集在城市中的隱喻,透過遊牧的流動概念來檢視創意市集投射的公共實踐,探討創意市集所傳遞城市空間與族群文化的連結狀態,試圖從創意市集開創多元且開放的公共空間樣態作為激發當代城市人的公共空間意識。本研究的進行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一、 文獻回顧:因目前創意市集相關的學術性研究並不多,固本研究收集的主要來源以報章、雜誌、網路資訊、宣傳文宣等為主要的基礎資料,並藉由國外相關市集的文獻提供國內起步尚處於不足的狀態參考。 二、 理論探討:相關理論的探討是為豐富城市空間「公共性」的內涵,本研究衍生五個與公共性相關觀點與價值的理論,藉用非永久且動態的「非地方」、多元並存的「差異地點」、轉換時過渡範圍的「臨界空間」、「巴赫汀的嘉年華」色彩、抽離化的「遊戲」理論,作為本研究討論公共性的內容與啟發。 三、 田野調查:本研究透過參與各地方創意市集的經驗,閱讀創意市集在不同地方空間的差異性,並獲得創意市集在社會現象與文化意義、消費與非正式經濟、時間性、空間四個面向的特質為初步定論。 四、 地誌描繪:以公共性的相關理論閱讀牯嶺街與西門紅樓的創意市集,透過不同創意市集鑲嵌於城市空間的公共實踐,傳達出創意市集多樣描繪的公共地誌。 透過研究結果發現,創意市集與城市空間的公共性交織,是與地方上原本市民自發性聚集的活動有密切關聯,而最主要的意義是為公共空間帶來彈性切換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呼應創意市集多元多樣的公共樣態。創意市集的公共地誌傳達相對於傳統觀念「中心結構」的思維,並帶離我們一般消費空間中人與商品平行的線性關係,挑戰人在空間中流動的複雜交會;創意市集的販售不再只是建立在買賣商品上,而是建構在公共空間情感交流的互動網絡中,這也是構成創意市集重要的文化特徵。本研究探討的「公共性」內涵是回應了當代城市空間多元跨領域的趨勢,以各種「異質」的關係詮釋人與人、人與空間、空間與產業等接觸與碰撞的交會,將以往討論的公共性價值再以一種跳脫僵化的概念書寫呈現。

  • 學位論文

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而導致世界各地氣溫與降雨的變化,大氣間的變化牽動著地球氣候的改變,降雨逐漸分佈不平均,水資源將更加珍貴,在這一個世代,水不再只是「資源」,而是另一種需被重視的「能源」。 臺北市立動物園為台灣標竿性動物園,惟動物園因為展示(展場、景觀)與使用(動物、遊客、澆灌等)上之需要,為用水量相當龐大之機構,如何更有效益應用水,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目前園方已計劃將現有夜行動物館移除,並結合周邊空地於現址規劃熱帶雨林館區:室外展示區計劃讓動物混群展示,並以水壕圈養展示物種,室內溫室館規劃水族展示,並融入亞馬遜熱帶雨林情境,以達到模擬自然生態展示教育之效果,惟欲達到規劃目標情境,所使用水量不容小覷,且於氣候變遷下的未來,水資源供應不穩定的影響下,將是影響新館區營運的潛在危機。 本論文以「誘導式結構」為操作方法,以「臺北市立動物園熱帶雨林館水生態界面空間」為規劃對象,將檢視原本展場河道及內用水計畫,在最小更改原案展場設計之前提下,利用學理基礎與相關案例,及現有生態工法設計,提出37點關於水資源規劃原則,並交互推理洞察出推演出:「自然多層次環境互動劇場」、「若恃交織血管流內的養分」、「呼應各尺度需求達到永續」、「道法沛澤奧妙營造共生圈」、「重返自然圈參與循環疆徼」,5項規劃策略,制訂出搭配循環生命週期,讓水資源現地留用,更有效益使用水資源之定義,提出水資源整體規劃,以達到將水資源「現地留用」、「一水多用」及「零廢排」之目標與建議。

  • 學位論文

台灣為自然資源豐富之島國,然而在經濟發展時期諸多不當開發,卻造成珍貴生態環境破壞。所幸近年生態理念漸展,生態規劃與設計理念逐漸為地區開發之共識,另一方面,領導地區發展之都市設計規範卻礙於制定程序,以致地區發展仍與生態願景存在落差。於此架構下本研究擬以「生態城市」為觀點,並以八里渡船頭為實證地區,依其環境特質思考地區環境發展所面臨之課題。 研究方法主要利用基地環境調查、SWOT 分析、GIS 繪圖分析及自然環境結構分析,對地區生態環境現況予以檢視;並透過都市設計與生態城市相關理論與研究、國內外水岸空間規劃案例與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回顧,探討當前地區都市設計規範之利弊,並歸納水岸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策略架構。實證研究分析依循生態空間結構性質,將渡船頭地區環境發展課題區分為「都市空間發展區」及「生態環境敏感區」兩部份探討,結合地區生態環境調查分析結果,最後提出以生態城市為角度之地區都市設計策略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LCA〉之整體建築物計畫觀念,探討並建立臺灣建築物營建建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作為全球生態及綠建築環境負荷評估指標的一節。首先將本建築物營造所需的材料計算出各數量再依各材料CO2排放量計算並且計算出整體建築物之總和CO2排放量,其次在經由本次實際案例作解析及討論,提出具體結論並提出建議。 本研究以兩種不同構造做模擬操作對象,在相同建築物高度及相同總樓地板面積之條件下兩種不同構造方式CO2排放量之數據,得出鋼構造及鋼筋混凝土構造整體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對於環境負荷量,本研究最後提出營建材料CO2減量的對策,在生產低耗能、回收性高、廢棄物再利用之建材,達到降低建築環境負荷的目標。

  • 學位論文

建築物立面設計採壁面綠化可有效降低室內溫度,並且達至都市綠美化之功效。目前壁面綠化可分為直接附著於牆面及脫離牆面施作兩種方式;後者隔熱效能優於前者。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大樓與材資館之間繼捷運雙線完工之後,已成為學校主要人行出入口,大樓西向立面隨之成為面對都市的主要面向,本設計論文將配合臺北科技大學原有沿新生南路之綠牆延伸至設計學院,並採用脫離牆面施作方式為主設計。 本設計論文擬以「誘導式結構」為操作方法,「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大樓西向立面」為操作對象,藉由生態景觀及視覺感知等相關議題,推導出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大樓西向壁面綠化設計概念(目標情境)。再藉由國內外壁面綠化技術及相關案例之分析,探討植物物種,最終直接落實於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大樓西向立面設計。 經由文獻探討並配合基地現況條件分析歸納出二十五項歸結,推論出六項設計概念:一、連接校園生態的空間樞紐;二、立竿見影的綠色衝擊;三、蘊育生態的地景藝術;四、都會與生態的人文門戶;五、永續生命的四季消長;六、參與生態路徑的教育初章。由以上六項推論推導出兩項空間情境「聳立街頭的自然裝置」、「都會中的生態苗想」,並定義「都心生態感染意樹(藝術)」為本設計論文之設計概念,最終將情境轉化為空間規劃設計策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補習班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演變下,早已成為升學管道中重要的一環,臺北車站站前區域中設立之補習班類型多達數十種,然而可發現許多補習班的學生是擠在狹窄或人數密度較高的教室內上課;有鑑於此,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我國補教設施之空間配置及使用型態並建構我國補教設施逃生避難路徑管理機制。 而為聚焦於補教設施安全性之探討,研究範圍為1966年7月起至2009年12月底止於臺北火車站站前區域立案且取得補習班證號之50家國�高中升學補習班。 為能達到上述研究目的,將透過問卷調查、專家訪談、實地調查,和安全性能驗證,以檢視臺北市補教設施的安全避難性能。本研究進一步根據實際案例試算安全性能,結果發現,四個案例中有兩個案例高達40分鐘才能疏散完全部人員,極可能造成嚴重的問題;提出具體改善避難路徑之策略方向: 一、 建置防火管理人 二、 擬定完善的避難計畫 三、 加大出入口淨寬 四、 避難方向分流 五、 降低容留人數 期此研究結果能提供政府部門、補習班經營者及研究人員,在符合建築物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設施的安全性能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劉易斯.夢福(Lewis Munford)認為,當自我與自然環境契合喪失時,城市開始衰敗和惡化。與自然親合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模式。人居環境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發生的連繫和作用的中介,最理想的狀態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工業革命後的現代城市,使環境從自然的極端走到人工的極端,讓都市中的人無法有足夠接觸自然的機會。 都市集合住宅的開放空間是居民生活重要的戶外場所。成功國宅廣場佔基地範圍廣闊、住戶眾多並擁有完整的廣場空間,但卻充滿了人造物,讓居民日常生活失去與自然接觸機會。在此建立一生態廣場空間,藉由實質環境之改善,能使居民生活自然融入這表達生態平衡的廣場。 本設計論文擬以「誘導式結構」為操作方法,以「成功國宅廣場空間」為操作對象,藉由生態環境相關議題之探討與分析,推導出成功國宅生態廣場空間的設計概念(目標情境),最終直接落實於成功國宅生態廣場空間設計。 經由文獻探討並配合基地現況條件分析歸納出三十八項歸結,推論出六項設計概念:一、串連都市生態脈絡網的綠色縱谷;二、充滿自然力的露天學習場域;三、縱橫交錯依勢而生的生態植被;四、自然與人文交流的城市綠洲;五、層層相疊多向度的四季生活舞台;六、順應節氣之社區「耕」作坊。由以上六項推論推導出兩項空間情境「自然與生活合奏共鳴的棲居所」、「4D的都市生態互動劇」,並定義「『市』外桃花源」為本設計論文之設計概念,最終將情境轉化為空間規劃設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