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08.186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目前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其評估指標項目與外觀無太大的相關性,為現階段發展不足之處。若能讓綠建築的宗旨落實於視覺呈現上,使大眾能直接感受到綠建築的形象,從而接受與認知相符的綠建築環境,更能有效推廣綠建築。 本研究為瞭解大眾對於綠建築外觀之認知與偏好,以生態建築為基礎,彙整因應環境及氣候之特色、並分析與綠建築評估系統之差異,依降溫、遮陽、通風等環境策略歸納出熱濕氣候建築常用之屋頂挑高、干欄式樓板架高、外加遮陽、騎樓陽台、通風口和覆土設計等六個造型,以及木、竹、石、泥土、磚、金屬和混凝土等七種材質。本研究以綠建築及生態建築為案例,用美質評估李克特10點量尺進行一般大眾及專業者之調查,瞭解綠建築外觀之偏好與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約九成的受測者已有綠建築於外觀上的表現應有明顯差異、且外觀對於評價綠建築是極為重要的認知,也有了綠建築外觀必須傳達意象的認知態度。對於綠建築外觀偏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偏好值5.87,其中又以具有能與自然環境融合之地域特色其偏好平均值6.32為最高。就綠建築外觀意象而言,自然材具有較高的偏好、地域特色及正向的意象,而人工材除了磚材,其所具有的偏好最低,不具有任何地域特色且傳遞出的意象為負面訊息。綜合地域特色、偏好及意象,以木構的騎樓、陽台造型偏好值7.22為最高。 運用熱濕氣候建築語彙能讓外觀更具生態建築之特色,更能夠藉由外觀達到綠建築的效益、奠定正確認知。本研究對於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提出建議並擬訂外觀設計原則,期望使評估制度更加完善,作為後續規劃設計使用。

  • 學位論文

魚菜共生(Aquaponics)為近年來新興起的農耕方式,透過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的方式將兩者相互結合,形成互利共生之循環系統,若能將此概念應用及推廣於校園中,搭配學校課程與實際操作,落實環境教育並強化學生對於永續的認知,達到國家政策教育之目標及迎合世界永續潮流之趨勢。 本研究將藉由文獻回顧檢視魚菜共生相關技術類型,瞭解其操作原理與施作方式,並透過田野調查相關實際案例,歸納目前魚菜共生系統現況發展及運用情形,作為本研究魚菜共生應用於都市校園之基礎。再運用訪談法彙整產、官、學等各領域專家意見,質化分析魚菜共生系統應用於都市永續校園之推廣發展、規劃設計、環境教育及維護管理四大面向,探究執行面可能遭遇之問題與挑戰。 研究結果發現,目前臺灣魚菜共生系統之發展尚未普及,而校園魚菜共生系統建置考量之因素以陽光及人力為最大考量。經實際調查與專家訪談其研究建議為提升校園魚菜共生系統之能見度,並強化校園魚菜共生系統之教育意義,嘗試結合學校社團與周邊社區一同參與校園魚菜共生系統之營運,亦可考量系統與校園景觀之搭配,以營造永續、生態之校園環境,提供未來其他校園實施魚菜共生系統之參考依據。

  • 學位論文

早期迪化街因與大稻埕碼頭為鄰,占有地理上的優勢故成為傳統產業批發的地方,也造就了本地區當時的繁華景象,但因種種因素致使榮景不再;台北市政府為了保存歷史街區原貌及促進本地區再發展,故於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一日起變更本地區為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且變更主要計畫及擬訂細部計畫,但實施至今已十四年餘,並未使迪化街的商機好轉,反而更趨沒落,本研究係探討其沒落原因,進而針對原因研擬課題及提出活化對策。 本研究先蒐集歷史街區之相關文獻及國內外歷史街區活化案例,並探討迪化街的歷史發展脈絡及現況調查,以街區之交通動線、產業經營現況、實質空間使用、街道景觀、管理維護等項目作調查並加以彙整,以了解都市計畫變更後迪化街的發展現況與預期目標產生落差的原因,並針對街區的主管機關、專家、學者、迪化街商圈發展促進會、店家代表、購物顧客等相關人員進行訪談,以各受訪者不同角色擬訂定訪談計畫,並歸納為:法令制度、空間、組織、經營管理、行銷等五個面向,作為研究方向。 依本研究結果歸納為:(一)法令制度面向:主政者對迪化街發展之定位不清,配套措施不足。(二)空間面向:公私有空間未有效管制、利用。(三)組織面向:民間組織未發揮協調功能。(四)經營管理面向:店家、街區組織、主管機關對於街區經營管理效能不彰。(五)行銷面向:店家、街區組織、主管機關對於行銷未發揮功能。

  • 學位論文

國防部早年為照顧隨政府來臺灣的軍人及眷屬,透過自力興建、籌措募款或編列預算等方式建置各類型宿舍,其中一般職務宿舍獲得來源可為2個部分,一為婦聯會民國64年至民國84年之間籌資興建,另一部分為國軍自民國91年以後依需求檢討陸續興建完成;當前國防部推動募兵政策,將職務宿舍的整修、興建作為重點工作之一,並推動為期5年的國軍職務宿舍新建計畫。然而在另一方面,國防部配合行政院推動政府組織改造,推動組織人力精減工作,歷經「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組織精簡,以及新一波「勇固案」,明顯的影響是人力的問題。因此,在國軍職務宿舍需求增加而組織人力精簡之際,將來管理維護工作勢必要尋求外部的資源。以業務委外、簽約發包、合作營運等模式下,讓非核心工作能得以繼續運作,進而讓國軍人員更專注於核心的戰訓本務。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透過職務宿舍有公有財產上的法制關係,以及物業管理、業務委外領域的文獻回顧,建構出國軍職務宿舍在物業管理工作委外託民間物業管理公司提供專業服務的研究架構。此架構包括公有財產的定義到公物利用理論的探討、以經濟市場的觀點導出公有宿舍資源使用的不公平及不效率問題,而在物業管理及業務委外的文獻回顧中,以需求層級理論、傳統經濟學之外部性、賽局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及代理人制度,釐整出國軍職務宿舍在管理維護工作尋求外部資源的合理性。最後,以文獻探討及訪談意見,作為國軍職務宿舍委外物業管理之策略及後續研究建議。

  • 學位論文

石膏是一種既古老而又現代的材料,其用途非常廣泛,因具備變化豐富且加工容易的特點,所以在室內裝修中被廣泛使用,由於石膏可以透過回收方式被再次利用,相較於其他高分子材料而言,更具環保效益。因此,依材料創新開發應用而言,若將石膏材料結合燈具應用,勢必能讓燈具產品延伸出更多的變化與功能。 本研究藉由石膏材料的文獻蒐集與分析進行探討,嘗試將石膏特性適切的運用在燈具設計中,除了瞭解石膏材料與光源結合的發展性外,也將深入探討石膏燈具與建築材料結合的應用方式,思考兩者之間的搭配與變化關係,以及體驗其所傳達之材料特性與情感效果。 本研究最終獲得的結果顯示:(1)因石膏材料特性關係,在外觀設計上較不受限於制式化的設計規格,而石膏燈具安裝於牆面上後能形成同一平面之狀態,除了基本照明需求外,同時又兼具裝飾性與藝術性之功能(2)本研究利用TracePro進行光學模擬與分析,在設計過程中,運用TracePro的配光曲線圖與光照度圖進行觀測,並反覆驗證燈具造型對於光效的影響,適時找出最合適的設計方案(3)石膏燈具在視覺舒適度與材料細緻度皆有達到預期的設計目標,而受測者對於石膏燈具與牆面結合之整體性有最高的滿意度評價,此結果顯示本研究之石膏燈具設計成果有達到功能性與藝術性之雙重價值。

  • 學位論文

滑倒事故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經常發生的事件,根據2010年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推算,台灣地區每年約有三百三十六萬人因滑倒而受傷,滑倒事件的發生並不限於住宅內部如居室、走道、浴廁、廚房等空間,其它如學校、泳池、餐廳等也為滑倒意外發生頻率較高之地點,若選用不當的地坪材料,亦增滑倒之風險。但目前國內市售磁磚大多是強調抗折及抗壓力,對於材料防滑性能並無特別關注,而導致滑倒的因素除了地板使用未具防滑性能或防滑性能不佳之鋪面材料外,抑或是未穿著適當的鞋子及意外發生時步行姿態等因素。然而影響摩擦係數之高低,主要為地板表面粗糙度、鞋底材料及地坪鋪面汙染(媒介物)狀況等因素。滑倒與個人及場地等多項因素皆有關,因此為降低滑倒之潛在危險性,提升地面材料之防滑性能為較易掌握之關鍵要素。 故為確保行動步行者的安全,本研究依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 3299-12﹝陶瓷面磚試驗法-第12部:防滑性試驗﹞所公布之操作流程及方法,來檢測目前國內常用之室內、室外地坪材料之防滑係數。試驗材料包含陶瓷面磚、石材、木地板、水泥類、聚合物類、地毯等六大類,共計二十種樣本進行實驗。檢測材料條件於潮濕(穿鞋與赤腳)、附著油、附著清潔劑狀態下之物理性能,係模擬實際空間場所發生之情形。 本研究測定潮濕狀態「C.S.R」(穿鞋時之防滑係數) 防滑係數值平均介於0.34至0.85之間;「C.S.R•B」(赤腳時之防滑係數) 防滑係數值平均介於0.41至1.46之間,「附著油」之防滑係數值平均介於0.18至0.59之間,「附著清潔劑」之防滑係數值平均介於0.24至0.75之間。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室外空間最適當之防滑係數安全範圍為0.45至0.6,其容許安全下限為0.4,上限為0.8。室內空間最適當之防滑係數安全範圍為0.5至0.65,其容許安全下限為0.4,上限為0.8。 本研究經考量溫度、濕度及滑片材質等因素穩定性,並且參考日本法規於防滑係數值最低安全標準,擬定當穿鞋行走於一般道路空間、人行道或戶外廣場等,潮濕狀態之防滑係數值應高於0.45以上,然而行走於一般室內空間,如建築物出入口大廳、車站、學校、商場、飯店等,潮濕狀態之防滑係數值應高於0.5以上;當赤腳行走於公共性較強之空間,如游泳池畔、大眾澡堂之地坪上,潮濕狀態之防滑係數值應該於0.75以上,而當行走於室內空間較私人之空間,如居家室內、衛浴空間、客廳、餐廳等,潮濕狀態之防滑係數值應高於0.65以上,作為最低安全之標準。本研究均為實驗室試驗,且多使用全新地坪材料作為樣本,在相對安定的試驗場所下測定出的防滑係數值,無法確表反映出現地實況。故慎求周延,應增加更多實驗條件參數,以確保實驗數據之準確性與合理性。 本研究引用性能法規之理念,並藉由標準之量測方法明確標示地面材料之防滑性能,以有效規範地面材料之使用,以達到提升防滑性能,降低滑倒潛在風險之目的。

  • 學位論文

集合住宅建築設備不若建築物外觀顯著,但使用50~60年期間,各項建築設備約需2~5次更新,本研究以建立一套完整集合住宅共用設備自主管理機制,協助住戶訂出設備管理計畫,進行自主健診檢查為目的。包含設備健診流程、設備自主檢查項目、檢查人力資源規劃、實施要因等皆為研究課題,透過文獻回顧、問卷、訪問與案例調查等方法,瞭解建築設備主要分類與細項、設備自主健診必要性、建築物住戶與物業管理人關注事項、檢核自主檢查書表操作性、彙整政府可提供之自主健診資源等,促成住戶據以自主管理。 本研究經文獻彙整、問卷、訪談、案例調查後加以分析歸納,提出以下研究成果: 一、調查成果: 透過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集合住宅屋齡逾20年者眾,參照彙整之「建築設備耐用年限統計表」,該批集合住宅極需設備更新與健診,以維持住宅性能;受訪者認為雖已委託專業廠商定期檢查維護建築設備,仍應實施自主健診以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除掌握設備劣化動態,亦作為設備汰舊換新決策參考;又社區聘任之物業管理人員為自主健診重要人力資源,政府推動家屋健診可加以規劃運用;政府挹注自主健診資源,首以推薦顧問團專業諮詢,次以健診書表流程提供,經費補助較不具關鍵。且自主健診需輔以法令規範,以獲得執行成效。 二、集合住宅自主健診定位: 本研究提出之建築設備分類,設備自主查表、健診流程、健診頻率,係供集合住宅管理人訂出健診計畫加以執行,目的並非取代專業技術人員之專業檢查與設備維護,而是提供非專業人員以簡易檢查表單與操作流程,檢查設備運作情形、稽查廠商設備維護成效,掌握設備使用動態,以實施預防性保養或故障即時修復,並提供設備更新決策資訊,以作為規劃社區管理基金收支參考,達成住宅管理最佳效益。 三、自主健診機制策略建議: 自主健診實施,住戶與區分所有權人為執行核心,需長期挹注經費與人力,執行期間對健診書表之擷取或檢查技術支援與諮詢,甚至健診檢查教育訓練,均有賴專業機構之提供,俾利執行無礙;政府主管機關對於主動進行自主健診集合住宅,應研擬行政支援與獎勵,甚至提供其他獎補助措施,使住宅管理有示範性作用,以強化建築管理兼以提升住戶生活便利與安全。 本研究擬定之健診流程與健診書表,短期已可供住戶立即可參用;長期仍有賴政府部門、專業人力提供機構、住戶三方面持續關注,俾使集合住宅共用設備自主健診落實執行,創造集合住宅更高管理價值。

  • 學位論文

臺灣北部地區群山環繞,早期因交通不便、山勢險惡以致災害頻傳,漢人墾拓之初受到陸路發展的侷限,開發相對遲緩。淡水河及其支流的航運與移民活動息息相關,因此聚落的形成,主要仰賴水運而生,而水文的影響尤為其中關鍵。康熙33年(1694)臺北盆地因地震陷落而成湖泊,並形成腹地寬廣的港灣。河川形貌的改變使得淡水河船運陸續興起,對渡航線由出海口延伸至上游並形成網絡,流域沿岸的土地開發也隨之迅速擴張,以渡口為中心,經由市街的串連形成城鎮,沿岸的生活型態也呈現出一種點、線、面的發展模式。 河域地形的歷時性變動與渡口空間的興衰息息相關。本研究嘗試以文獻史料與歷史地圖影像的進行圖資彙整,探討河域渡口空間區位之關係。本研究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首先進行渡口空間概述,藉由舊時船渡活動為基礎架構,探討地域性的船渡網絡,以自然環境的背景條件,檢視對渡系統與駁船型態的發展。第二階段以渡口空間與地方墾拓之間的關係,針對臺灣堡圖中的對渡航線及其位置進行空間復原,透過土地擴張歷程、船務關係與交通運輸,配合河岸土地利用模式進行今昔比較,進一步檢視渡船頭、渡頭街與河港城鎮間的轉運關係。第三階段則以渡口聚落的空間組成、船渡組織與河海信仰諸神廟宇的象徵界域為議題,討論渡口外部空間的關係,企圖藉由宗教信仰及其他社會文化組織所呈現的空間屬性,探究不同渡口活動與民間信仰的關聯。最後綜合前述各項資料的討論,嘗試歸納影響淡水河沿岸聚落及與渡口空間發展之具體因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眷村為民國38年政府遷台初期安置國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軍眷住宅,隨著都市成長與快速發展,原有眷舍已成為都市窳陋地區。政府為改善居住環境品質,行政院核轉立法院於民國85年2月5日頒佈施行「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並擬具「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計畫」,迄今已興建88處眷村改建基地,約7萬餘戶。 眷村為台灣特殊歷史背景所形成獨特性的居住型態,眷村文化亦具保存價值,但「國軍老舊眷村改建基金」係屬處分眷改土地得款挹注回基金之變產置產模式,故地方政府期以透過都市計畫變更方式,以等值之容積移轉回饋產值予國防部同行政區土地,藉以取得舊有眷村土地執行保存作業,惟大量容積移入接受地區,極易影響當地環境品質及經濟發展,故容積移轉詳細之評估原則與相關執行細則均值得研究。 本研究將透過文獻回顧、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相關容積移轉、容受力及容積銀行等資料,並透過專家訪談提供意見,建立眷村保存容積移轉接受地區評估原則,共分為「外部環境、公共設施、經濟活動及居民感觀」等4類14項評估因子,同時建議現行眷村保存等值容積移轉操作方式,應先以評估原則逐一檢視各接受地區條件,並不強制將容積全部移轉至接受地區,應依各接受地區容受力將容積移轉分散至3個到4個接受地區,超過接受上限之多餘容積,建議利用現有容積銀行機制辦理,期望對未來「眷村保存」容積移轉接受地區有所助益。

  • 學位論文

民眾的參與能否落實是都市更新事業成敗與否的關鍵,多數民眾期待都市更新帶來的利益,卻因對都市更新的不了解,在程序進行中時,種種雜音會造成程序的延宕,甚至案件撤銷。以都市更新實際操作現況而言,都市更新實施主體有三種模式:(1)建設公司任實施者為多數實施方式,民眾擔心與實施者之間資訊與專業的不對等,造成權益的損害,(2)更新會實施方式,則易形成缺乏專業輔導與及資金籌措困難問題,(3)建築經理公司擔任實施者,稱為代理實施者,為新的實施方式,宣稱只賺取代工的利潤。 本研究土地建物所有權人為角度,參與都市更新案件時,探討其權利以及利弊得失。研究對象以新北市都市更新案件為範圍,乃因台北市與新北市皆為都市更新案量最多地區,且新北市案量類型種類多,都市更新案件往往併同辦理容積移轉,研究結果可適用於全臺灣。 研究方法採實證調查法,先分析新北市都市更新案件熱區,再以財務試算模擬分析不同都市更新模擬方式實施時,土地建物所有權人參與各種方式對之利弊得失。本研究以公私合作、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執行都市更新公私部門之權責考量,從中央、地方、產業、專家學者等各面向訪談研究,深入了解都市更新相關課題與現況實行方式,最後再彙整分析,讓一般民眾及土地建物所有權人更了解不同都市更新模式之方式及利弊得失,讓民眾掌握資訊越多,更能保障其權益,俾使都市更新事業的推動能更為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