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87.121

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早期乳癌婦女對於輔助性藥物治療方案的態度,並探討影響的選擇因素及這些選擇因素間的取捨關係。研究發現期能作為藥廠相關新產品及新治療方式的開發過程中,能尋求更符合目標族群偏好的治療方式及產品。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立意取樣60位台北地區兩間醫學中心的乳癌早期、年齡六十歲以下之婦女。統計分析使用多項式邏吉特模型與群集分析,探討乳癌婦女對乳癌輔助性藥物五個治療方案的重視程度與偏好結構,五個治療方案的屬性則包含給藥途徑與頻率、療程長度、心臟毒性的影響、復發率及自費金額。   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受訪婦女在療程長度及心臟毒性的影響兩個屬性水準方面,相較於較長時間及有心臟毒性影響是正的偏好;而復發率及自費金額為負的偏好,綜合上述結果來說,受訪者喜歡每月注射一次、療程長度1年、無心臟毒性、復發率及自費金額愈低愈好的治療方案。經因素分析的分群,探討不同健康生活型態的受訪者其偏好狀況,研究顯示偏好狀況與全部樣本的偏好狀況雷同。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下述建議:一、建議醫療政策制訂及醫療產品或治療方案研發者將聯合分析法用於醫療市場中新產品、新藥物與新治療方式的市場調查以尋求更符合目標族群偏好的方式及產品。二、建議後續研究者在決定屬性水準時須謹慎思考、多參酌專家意見,並同時建立許多問題加以衡量受訪者的行為及心理層面,以利將受訪者分類進行群集分析,方能更確立每個治療或篩檢服務的目標族群及可以推行的策略與方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測量自閉症兒童家庭及其他障礙兒童家庭在需求上的 差異,以及影響家庭需求的相關因素,以做為未來政策規劃及資源分配優先順序 的參考。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共發出250 份問卷,回收134 份,樣本回收率為 55%,最後有效樣本總數為130 份。本研究變項包含了兒童特質、復健醫療的利 用、家庭的社會人口學特質和家庭功能等變項。主要統計分析方法為描述性統 計、卡方檢定、t 檢定、ANOVA 及一般線性迴歸(GLM)。 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家庭在專業需求、資訊需求、情感支持需求、服務需 求、社區網絡支持需求及參與照護等構面中,未獲得滿足的比例皆比其他障礙類 別兒童高,整體需求來說,自閉症兒童家庭整體需求未獲得滿足的比例是其他障 礙兒童的1.22 倍。在自閉症兒童家庭中,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需求越沒有獲 得滿足。在照護者身份部份,母親在整體需求上未獲得滿足的比例是父親的1.25 倍,是其他照護者的3.3 倍,顯示母親的需求較沒有獲得滿足。 本研究顯示自閉症兒童家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非常需要社會給予更多 的支持。在有限資源之下,要滿足不同家庭之各項需求,照護體系之設計需要結 合不同的資源,展現更大的彈性與創意。

  • 學位論文

乳房重建手術的目的在於提昇病患術後的生活品質,在美國乳房重建手術已成為乳癌治療的一部分。個體選擇試驗為一個以屬性為基礎,評估效用的方法。藉由統計的方法,設計出一系列的選擇集合,提供受訪者選擇。每次呈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案,所組成的方案,要求受訪者從中,每次都只能選出一個最喜歡的方案。每個方案都由許多不同的屬性,及這些不同屬性的水準所組成。研究者再將受訪者對於不同屬性水準之取捨結果,予以量化,進而推導出受訪者心中的偏好。本研究利用條件邏輯特模型 (conditional logit model, CLM)分析乳癌婦女對乳房重建手術的偏好及願付價格。本研究採面對面訪問的方式,研究對象為年齡為65歲以下已接受乳房重建手術三個月以上乳癌婦女,或即將接受乳房全切除術的乳癌婦女,或已完成乳房切除術半年以上的病患為收案對象。 本研究結果發現,乳癌婦女對很好的外觀與觸感、手術時間愈短與次數愈少、及以自體組織作為重建材料,呈正向偏好。當失敗率愈高、重建費用愈高,婦女的偏好就愈低。本研究亦針對重建方案的屬性水準,推估其願付價格,其中以很好的外觀與觸感此屬性的願付價格為最高;以手術次數2次每次2小時的手術次數與時間此屬性的願付價格為最低。本研究利用條件邏輯特模型估計乳癌婦女心中最偏好的乳房重建手術方案,希望可提供醫師在提升醫療技術時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個人健康紀錄(Personal Health Record, PHR)是一個可以協助病患作健康決策的工具,它不僅可以提供病患所需的相關資訊,也可以降低病患與照護者間溝通的障礙,更能維護、管理自身的健康。美國、歐洲等先進國家,已經逐漸重視個人健康紀錄所帶來的實際效應;微軟(Microsoft Health Vault)與Google(Google Health)也提供個人健康資訊紀錄的全新網路服務,並與美國醫療院所連結,提供使用者專屬個人健康資訊紀錄與健康資訊提供。然而病患對於個人健康紀錄之態度及使用意願,將影響此系統之效益。故本研究欲瞭解並探討影響病患個人健康紀錄之認知與使用意願之相關因素,以及比較不同科別對個人健康紀錄使用意願的差異。 方法:本研究受試樣本為北部某醫學中心之家醫科、小兒科及婦產科三類病患。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調查期間為99年12月22日至100年3月23日,回收有效問卷為:家醫科237份、小兒科231份及婦產科229份,總計697份。問卷資料經整理後,分別使用SPSS13.0與AMOS17.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及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統計分析。 結果:本研究取得SEM最佳解釋模型,模式之卡方值/自由度為2.836、GFI為0.923、AGFI為0.902、RMSEA為0.051,表示整體模式有合理的適配度。在諸多影響病患PHR使用意願之因素中,最顯著的為「使用態度」(總效用 = 0.705),且本研究相關變項可解釋使用意願72.4%之變異,其中知覺有用性及使用態度對使用意願有正向之顯著影響。而其他自變項間之相關統計發現,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知覺易用性可解釋知覺有用性42.2%的變異,且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對使用態度有顯著之正向影響,此兩變項可解釋使用態度42.2%之變異。另外,在多群組分析發現,家醫科、小兒科、婦產科三組的參數配對是有差異的。 結論:對影響病患個人健康紀錄使用意願之因素,本研究建構了合理適配度的模型,所得結果亦符合科技接受模式(TAM)理論,因此,醫院可針對個人健康紀錄之有用性與易用性進行知識推廣,以增加病患使用意願,由於大部分病患對個人健康紀錄均持正向態度且願意使用,此結果可視為未來推動個人健康紀錄發展的契機。

  • 學位論文

為了讓醫療照護變得更安全,醫療人員行使醫療錯誤回報對於提升病人安全為一個重要的策略。發現錯誤是預防錯誤發生重要的第一步,藉由錯誤的揭露,進而探討造成錯誤的根本原因或系統性失誤,才能研擬降低錯誤發生的策略方法,也能從錯誤的解析中獲得人員教育訓練的方向和方式,進而降低人員犯錯機率,使醫療錯誤不會在未來重複發生。然而,要讓醫療人員有行使醫療錯誤回報意願,醫療人員對其領導者所知覺的領導行為會是重要的一環。領導者的領導風 格直接或間接影響工作者的期望和動機,會影響員工重覆或壓抑特定的行為,因此員工認知的領導風格會影響其安全的行為。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臨床人員知覺其主管的領導模式對於醫療異常事件通報意願的影響,以台北市某醫院之臨床人員為研究對象,並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發放663份問卷,回收417份,有效問卷為338份,有效回收率50.9%。 本研究之主要結果如下: 一、 臨床人員對於主管領導模式的知覺以轉換型領導和交易型領導 偏高,而自由放任領導偏低。 二、 臨床人員通報與自己相關的異常事件之意願較高,而對於愈嚴 重的事件,其通報的意願愈高。 三、 臨床人員會因法律問題與處罰而不通報異常事件的帄均數偏 低,檢定結果發現醫師較護理人員易受法律問題和處罰而不通 報異常事件。 四、 「法律問題」與「交易型領導」對於「醫療異常事件通報意 願」和「通報與他人相關的異常事件之意願」皆為重要的影響 因素,而「通報與自己相關的異常事件之意願」中,傴交易型 領導為影響因素。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下述建議: 一、 建議直屬主管對異常事件通報提供明確的獎酬機制,給予適當 的鼓勵,並以轉換型領導之方式,向部屬闡述通報異常事件之 目的與重要性。 二、 建議後續研究者在研究設計上可加入信任作為中介變項,考慮 臨床人員對異常事件通報的經驗與認知、組織文化等變項對於 通報意願的影響,並調查實際上的通報行為與通報意願是否有 落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2006年我國婦女因生產而住院者為198,334人次,是我國女性最常見的住院原因,其中,高達33.54%的產婦選擇剖腹生產,剖腹產手術已成為婦女最常施行的手術。台灣剖腹產率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10年公布的統計數據,自民國90年至99年第一季都高於30%,自民國92年起更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32.81%升至38.20%;在國際間剖腹產率也呈現上升的趨勢。由此可知各國剖腹產人數都在上升,高剖腹產率所引發婦女健康議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目前剖腹產所使用的麻醉方法一般可分成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和半身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兩種,剖腹產後止痛控制相當完善,促使許多產婦由於害怕自然生產的陣痛因而選擇剖腹生產。近年來剖腹產使用半身麻醉較為醫師及產婦所接受的麻醉方式。因此剖腹生產人數在台灣越來越多,影響人數也越來越多。 剖腹產必須接受麻醉才可進行,然而研究顯示細胞免疫性在手術和麻醉過後會產生變化,這組織損傷明顯降低了免疫系統的能力;其中剖產所使用的全身麻醉被認為會強烈影響免疫系統,近年來多項研究與文獻顯示全身麻醉比半身麻醉引起較多的副作用與疾病再發率,如癌症手術後癌症再復發。因此本研究使用當免疫系統降低時會發生的帶狀皰疹做為產後免疫系統變化的現象,用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進行歸人分析,比較使用全身麻醉與半身麻醉產後一年內產生帶狀皰診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不同麻醉方式對產生帶狀皰疹有顯著差異,且剖腹產使用全身麻醉的產婦生產後追蹤其一年內有無診斷出帶狀皰疹,控制其他變項後分析結果,其風險為使用半身麻醉的產婦的1.286倍,小於20歲者剖腹產一年內產生帶狀皰疹的風險比25-29歲高0.674倍,20-24歲者剖腹產後一年內產生帶狀皰疹的風險是25-29歲組距之產婦的0.891倍,30-34歲者剖腹產後一年內產生帶狀皰疹的風險比25-29歲高1.101倍,大於34歲者的風險更高於25-29歲者1.456倍並有顯著差異,由勝算比來看,年齡越大,和對照組比發生帶狀皰疹的風險就越大。當產婦為緊急剖腹產時,剖腹產後一年內產生帶狀皰疹的風險為不是緊急剖腹產的1.794倍,若未控制其他變項時,是緊急剖腹產的產婦生產後一年內產生帶狀皰疹的風險比為不是緊急剖腹產的產婦的2.142倍,為本次研究所有變項中風險最高的。生產為第四胎以上者產生帶狀皰疹的風險明顯比三胎以下者高,產婦生產四胎以上者的風險是最高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相較於沒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婦女於妊娠期間使用相關抗風類風濕性藥物在造成低出生體重(<2500 g)、早產(妊娠< 37週)、SGA嬰兒(出生體重低於該妊娠年紀的10個百分位)之風險及不同藥物間是否有不同的結果。 方法:本研究為以群眾為基礎的回溯性世代研究,以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HIRD)和出生登記資料(NBCR)的數據進行分析。 結果: 以2001-2003為研究範疇,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者(ICD -9碼714.0)計1,912人,其中579人使用至少一類的抗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這些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SAIDs),類固醇(Steroids)以及非生物性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如sulfasalazine,hydroxychloroquine,cyclosporine 或azathioprin,將其餘1,333人設為對照組,兩組依年齡配對後進行分析。在控制產婦人口社經特徵、疾病與配偶年齡差異和新生兒特徵後,發現妊娠期間使用一類以上抗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者,較對照組在低出生體重、早產以及SGA上分別有2.12倍(校正勝算比1.97,95%信賴區間為1.11-3.50),3.26倍(校正勝算比3.22,95%信賴區間為1.91-5.40)以及2.13倍(校正勝算比2.00,95%信賴區間為1.30-3.09)的風險。妊娠期間單獨使用一類藥物者較對照組在低出生體重、早產以及SGA上分別有1.55倍(校正勝算比1.50,95%信賴區間為1.03-2.19),1.92倍(校正勝算比1.93,95% 信賴區間為1.34-2.77)以及1.39倍(校正勝算比1.38,95% 信賴區間為1.05-1.83)的風險。妊娠期間使用NSAIDs產出低出生體重,早產及SGA嬰兒較對照組分別具有1.57倍(校正勝算比1.51,95%信賴區間為1.02-2.23),1.88倍(校正勝算比1.89,95%信賴區間為1.29-2.76)及1.34倍(校正勝算比1.33,95%信賴區間為0.99-1.78)風險。Steroids較對照組在早產兒及SGA風險分別為2.40(校正勝算比2.49,95%信賴區間為1.08-5.77)及2.27倍(校正勝算比2.34,95%信賴區間為1.22-4.49)。合併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消炎藥物使用較對照組產出低出生體重,早產及SGA嬰兒分別具有2.44倍(校正勝算比2.30,95%信賴區間為1.19-4.45),4.30倍(校正勝算比4.17,95%信賴區間為2.39-7.42)及1.99倍(校正勝算比1.88,95%信賴區間為1.11-3.18)風險。 結論: 基於本研究結果發現,RA患者於妊娠期間無服用任何一種抗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不良懷孕結果風險機率與一般孕產婦相似。使用NSAIDs或Steroids等藥物,風險機率增大,為有效控制病情同時併用NSAIDs和Steroids時,風險具加成性。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妊娠期間需服用藥物控制病情的RA患者,在胎兒生長發育上應較一般孕產婦需接受更密切的監測與評估,建議有關醫療單位可以對RA患者在妊娠期間提供更詳細的照護計畫。

  • 學位論文

為因應醫療的變化,台灣於90年代開始進行醫學教改,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更為醫學教育史上劃時代的改革,衛生署與醫策會於2011年規劃推出「全一年期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在此新制度下,醫學生需完成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始得接受專科訓練。此外,招收方式由以往各院自行辦理改為二階段選配制度,第一階段先進行不分科之一般醫學訓練醫院,第二階段再進行專科訓練醫院選配。以往醫學生畢業後選擇之醫院即為專科訓練醫院,在新制度的衝擊下,醫學生即會有兩次申請的過程,一為申請一般醫學訓練醫院,二為申請專科訓練。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在新制度下,醫學生選擇訓練醫院的考量因素,及選擇因素重要性的程度?甚至在新制度的引導下,是否以未來專科發展為考量,進而挑選一般醫學訓練醫院。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Q 方法論針對小樣本的醫學生進行其個人選擇訓練醫院的研究,Q方法論為探究受訪者主觀價值與態度的研究工具,採立意取樣選取國內30位醫學系、學士後醫學系之畢業生進行研究,由受訪者針對40個與選擇一般醫學訓練有關的陳述語句排列出重要與不重要的程度,再採用PQ method軟體將Q排列所得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受訪者選擇一般醫學訓練醫院之因素可以被歸納為「重視工作報償」、「重視未來生涯發展」、「重視工作特性」、「重視學習與成長」等四種類型。藉由Q方法瞭解受訪者意見與態度,客觀地界定群體屬性。就本研究結論,期能作為未來醫學教育與醫師人力相關政策之參考,並提供後續研究者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2009年十大主要死因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75.4%,其中仍以惡性腫瘤占28.1%最多;其次分別為心臟疾病占10.6%、腦血管疾病占7.3%。然而近年國內氣象年溫度變化圖,明顯看出氣溫有不穩定的情形,研究指出不論過低和過高的氣溫均會影響人體生理及健康功能。 本研究以台灣本島為單位,共分為23個縣市別,因離島地區資料收集困難,故離島地區排除。研究之目的為瞭解台灣本島地區各縣市在2006年至2009年間溫度的變化與死亡率之間的影響及相關性探討。 縱橫資料(Panel data)結合了時間序列(Time series)資料與橫斷(Cross-section)資料的形式,除了具備時間序列資料的動態性外,並擁有橫斷面資料可以顯示各別縣市的特性。本研究將運用係利用Panel Data Analysis 統計方法,針對前十大死因標準死亡率是否會因溫度變化的不同,而對死亡率有不同的影響進行本研究之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溫度與心臟性疾病死亡率(p<0.043)、腦血管疾病死亡率(p<0.011)、自殺死亡率(p<0.003)、事故傷害死亡率(p<0.009),皆有達到顯著相關。降雨量與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死亡率(p<0.012)及心臟性疾病死亡率(p<0.022)、肺炎死亡率(p<0.012)、自殺死亡率(p<0.000)也皆有達到顯著上正相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及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骨關節炎患者之健康行為、醫療利用與自覺健康狀況的影響。本研究利用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94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與健保資料庫進行串檔之資料,由該訪問調查資料中選取ICD-9-CODE前三碼為715之骨關節炎患者作為本研究樣本以健康生產函數進行分析,排除依變項為遺漏值者,計樣本數為847位。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與一年前比較之健康狀況的改變作為衡量依變項「健康情形」的指標,自變項包括「醫療利用」及「健康行為」。控制變項則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工作情形、收入)及個人生理狀況(年齡等)。本研究利用羅吉斯迴歸作為統計分析方法。 研究結果: 在過去一年內自覺健康狀況的改變,骨關節炎患者在健康行為表現中,有運動行為及適量飲酒者其健康狀況較佳,而醫療利用次數愈多者其健康狀況較佳,醫療利用費用愈多者其健康狀況較差,整體而言,骨關節炎病患之健康改變狀況在變項間影響程度微小。 研究結論: 上述研究結果意味遵行健康生活型態才是促進整體健康根本之道。由於醫療資源有限,且因骨關節炎相關疾病所帶來之健康與經濟損害甚巨,相關政策制定者以及醫療服務提供者更應該積極鼓勵骨關節炎患者及早培養健康生活型態以促進其身體健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