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97.64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學位論文

元智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眷村」是臺灣特有的文化,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與時代背景的因素下所產生,這樣獨特的文化有相當大的價值值得受到保存與維護。近年來由於政府針對老舊眷村進行拆除作業,所以眷村文化相關議題開始受到重視,全國各地也開始進行保留眷村、設立文化園區的計畫,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則是以舉辦文化節慶活動的方式,讓眷村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延續下去。   本研究以公私協力相關理論作為基礎,輔以節慶活動理論嘗試分析桃園眷村文化節所屬類型,並採取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以參與辦理桃園眷村文化節的桃園縣境內政府公家單位相關人員、民間團體、專家學者與地方人士為訪談對象,先了解桃園眷村文化節的主軸精神、規劃目標和受訪者對於活動內容的觀感,再探討公部門與私部門之間的互動模式、運作要素、各方在推動文化節慶活動的角色作用、協力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遭遇到的問題與處理方式,並進一步分析公私協力關係所造成的影響因素,歸納與檢討該運作方式的優缺之處,提出結論與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台南地區國中畢業生就近入學的因素。研究者運用邏輯迴歸分析、地理資訊系統等工具,分析1,132位台南縣市公立高中一年級學生資料。本研究為瞭解影響國中畢業生就近入學的個人因素,其中包括學生的個人背景與地區因素,並且探討學生居住地與就讀學校所在地二者的空間分佈。研究結果顯示:地區因素是影響學生就近入學選擇的主要原因。雖然,影響國中畢業生就近入學的因素包括學生的家庭社經特徵(例如,父親教育程度愈高,學生就近入學的可能性愈高),但學生的就近入學反映地區因素的影響效果──就近入學的情形會受到學生居住地區的地理位置影響(例如,學生居住地區的資源可近性、都市化程度與就讀學校的層級,會影響學生就近入學的選擇),而且學生的居住地區會反映個人背景的差異。換言之,就近入學實則反映教育機會的地域不均等現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學術界對於母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十分豐富,但將母語教學與文化認同相結合的研究,則以客家與原住民為多數,至於以閩南族群母語教學文化認同為主軸之論文,則相當少。因此,本研究即以閩南母語教學為例,探討文化認同與母語教學的相關性,主要是從國民小學的母語教學的觀點來看文化認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傳承文化的工具,固此對母語的學習,即有傳承與保存文化的目的。教育部在2000年將鄉土語言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其教學目標即包含鄉土語言與文化的傳承。 本研究希望透過母語教學的學習過程,探討母語教學與學童文化認同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採訪談法,訪談對象以國小教務主任、母語教學的教師、家長、學童,藉以了解閩南語教師運用何種的教學方式讓學童對於閩南文化產生認同,以及在傳承閩南文化方面的困境。此外,藉由訪談學童與家長,以瞭解他們對母語教學的支持與否,以及如何改善母語教學之道。 關鍵字:社會變遷、閩南語、閩南母語教學、文化認同

  • 學位論文

本研究試圖從階級的觀點切入,瞭解國家認同是如何在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被建構,行動者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演自身的國家認同概念,以及行動者是如何對於國家進行認同。 筆者援引 Jenkins(2000, 2006)的社會認同理論,將社會共同體的認同區分為分類的類屬(categories)與認同行動(identification)兩部分,並由類屬與認同行動的互動,探討臺灣國家認同建構的過程。因為探討的是認同的過程,所以透過質性方法較可以蒐集到筆者所需的資料,另因為國家認同不是在日常生活隨時會展演的。所以筆者採用了訪談法作為研究的方法。 訪談結果呈現臺灣民族主義一再強調土地文化與國家認同的連結,其實並不是本質性的觀點,而是反映了當代黨國體制以及現代資本主義的脈絡之下,核心與邊陲的不平等社會結構。在此族群的意義並不在於血緣與文化,而是代表處於邊陲的行動者對於自身結構位置的認知與策略行動。

  • 學位論文

儘管近年來已可從許多文獻看到關於食物和旅遊產業之研究,卻少有以社會學角度探討該二領域互相消長之探討。尤其當今視食物為主要旅遊動機之現象趨盛,更強調了展開相關研究調查之需求。 本文以來自西方國家之遊客為對象,嘗試了解他們在臺灣旅遊期間影響其選擇食物的因素,特別是關於遊客的日常生活飲食與除外旅遊期間餐飲選擇之間的差異。爾後,文章將以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中慣習(habitus)的概念將日常消費行為和旅遊經驗連結討論。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方法,訪問了17為在台灣旅行的遊客,並以主題分析法整理訪談的文字資料。 出外旅遊期間的餐飲之所以不同的於日常生活食品選擇,是因為前者動機源自於旅遊當地飲食文化的道地性並且了解不同文化,這種動機相較之下就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會追求的了。當然,旅遊本身也存在著能延伸到影響食物選擇的元素。然而,本論文認為這些食物的選擇和表現總是植根於遊客日常生活慣習的脈絡下。 關鍵字:慣習,觀光旅遊,台灣的飲食文化,西方遊客

  • 學位論文

近年來,因文化產業擁有低社會成本及高經濟價值的特性,因此是全球成長快速的產業之一,更是未來的國際趨勢。我國政府也積極推動地方文化產業政策,希望能強化鄉鎮競爭力、連結觀光資源,並結合節慶等行銷活動,來展示地方之獨特性,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帶動在地經濟發展為理念。 新埔鎮為客家農村鄉鎮,因都市化發展較為緩慢,但也因禍得福的將過去古蹟及傳統工藝保留下來,加上新埔鎮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及自然生態環境優美,使得新埔鎮目前擁有許多豐富的地方文化產業資源。 本研究主要以質化研究為主,以新埔鎮為個案研究,探討如何運用地方行銷及行銷策略來推廣新埔鎮地方文化產業,並活絡及帶動新埔鎮的經濟商機;並且利用文獻分析法對地方文化產業及行銷策略做一個整理及歸納,再透過深度訪談法了解新埔鎮目前現況、困境與未來願景,利用SWOT分析做一個統整性的整合,並發展出對新埔鎮有利的行銷組合與建議,希望未來能做為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以桃園縣內參與2012年桃園縣樂齡學習中心課程之高齡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研究,目的為瞭解高齡學習者參與樂齡學習中心課程類型與獲得社會支持類型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對於高齡學習者分別在課程選擇類型與所獲得社會支持類型上之差異情形,以及探討高齡學習者在課程選擇類型與所獲得社會支持類型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桃園縣樂齡學習中心高齡學習者參與最多的課程類型是興趣特色課程與貢獻影響課程,在五種社會支持類型的獲得現況皆達中等程度以上。個人背景的不同,對選擇參與的課程類型與所獲得的社會支持類型的影響都具有差異。課程選擇類型與「興趣特色課程」之間無相關。 本研究建議:高齡學習者應參與基本課程學習,以增強工具性支持的獲得,且應參與貢獻影響課程,以獲得較多類型的社會支持;友伴性支持對訊息性支持的獲得有益;樂齡學習中心應鼓勵社區教師與志工持續參與,並且調整課程內容的比例及善用口耳相傳以增加高齡學習者的訊息性支持;桃園縣教育局須敦促境內樂齡學習中心與社區緊密結合,並落實督導工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瞭解教師生活型態與團購消費行為的關係。以立意及滾雪球抽樣方式,對桃園縣560位國小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71%。收集樣本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集群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來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發現團購消費決策中,首重安全性評估考量,相信有信譽的店家,能審慎的評估之後才進行團購消費,重視親身體驗的感受。價格並不是教師參與團購主要動機,反而受到同儕及便利需求的影響。積極嘗鮮群教師傾向情感需求、品牌價格評估及經驗評估;而居家精明群的教師傾向便利需求及安全評估;國小教師以居家精明群和團購消費行為有較高的相關性。研究建議國小教師瞭解個人生活型態,以理性來體驗團購消費,進而享受團購帶來的便利性和優惠。建議團購消費業者應積極宣傳安全機制,加強消費者信心;且重視每一位客人,傳遞良好口碑;最後針對不同生活型態的教師制定適當的行銷策略。建議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應盡速健全團購消費保護機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是從大學生的角度關注其所需的生涯需求,並進一步對應職輔中心的相關服務,了解學校單位與學生需求之差異,透過心理社會論、生涯發展論、需求層次論以及自我實現的概念討論在大學中所遭遇的各項生涯議題,以及其相關的生涯需求,並了解為何要針對大學生提出相關的職涯輔導服務。 研究方法採用量化問卷調查為輔、質性深度訪談法為主的訪談方法,問卷調查167位北區普通大學畢業5年內之校友,其中女性填答人數多於男性、私立普通大學多於國立普通大學;訪談方面,主要訪談12位北區普通大學畢業五年內的畢業校友以及2位職輔中心工作一年以上的同仁。 在大學的生涯規劃階段主要有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高中進入大學階段,此時議題主要在於釐清自我的概念,因此在此時應該提供給學生自我探索的課程與測驗為主;第二階段為大學階段,透過社團參與、打工經驗以及體驗職場的實習,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涯方向,最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涯方向後,培育自己相關不足的能力,以進入職場更順利,加入職涯規劃、就業力的相關課程或是實習等體驗職場的相關機會的提供為此時最重要的生涯需求項目;第三階段則為生涯選擇階段,此時則透過以前的經驗,搭配求職準備或是校園徵才的相關活動與課程,進一步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涯方向,並協助其完成生涯的決策,將自己的就業相關能力培育更加完善,但進入工作職場的校友們認為企業最重視工作態度與團隊合作等相關能力,但這部分也是目前大學生最為缺乏的。 本研究最後發現大學生對於各項生涯需求皆有其需求存在,但是對於學校所提供的相關培育活動參與度低,其可能的原因在於學生認為學校所提供的相關服務不符合其生涯需求之外,另外亦可能是學生較為被動以及職輔單位宣傳不彰所致;本研究根據研究分析的結果提出相關的建議,除了解大學生的生涯需求外,另外更希望可以做為未來大專校院職輔工作改善的方向。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復興鄉原住民的國小學童數位落差之現況,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復興鄉原住民高年級學童169位及桃園縣內鄉屬偏遠地區小學非原住民高年級學童293位做為研究樣本。本研究之研究工具有「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量表、「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量表與「資訊素養」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史皮爾曼相關係數分析等方法來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一、原住民的國小學童與非原住民的國小學童之間存在數位落差現象: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國小學童在「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資訊素養」等層面,有顯著差異存在。二、原住民的國小學童個人背景因素之間存在數位落差現象:不同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資訊設備、每日上網時間、家長支持態度之原住民學童在「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資訊素養」等層面,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三、原住民學童之「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與「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資訊素養」有低度至高度的相關性。針對上述結果,本研究針對政府相關單位、非營利組織之建議:持續補助原住民家庭電腦設備及寬頻上網費用;對復興鄉國小之建議:寒暑假開放學校電腦教室、舉辦相關社團或營隊;對復興鄉原住民家長之建議:鼓勵、支持學童至公共資訊站使用電腦,以增加數位學習的機會;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除問卷調查外,可輔以深度訪談、進行其他變項之探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