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0.61

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背景:口腔保健和牙科醫療的工作需要有專業人員幫忙牙醫師來推動,才能提昇醫療品質和效率,這是世界醫療發展的趨勢,但台灣目前沒有口腔衛生師相關規定或條文限制,在臨床上只有牙醫助理擔任輔助性工作。如何有效地運用與控制現有人力資源來提昇牙科的醫療品質,實為刻不容緩的標題。此外國內、外相關文獻極少關於牙醫助理的輔助性介入對牙醫醫療效率之影響相關的研究發表,因此有必要調查牙醫助理相關的實際臨床工作情況並予以分析。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調查牙醫助理在牙周病科進行相關的輔助性介入醫療行為,藉以評估臨床上影響時間的多寡、品質及促進效率方面,進而增加牙醫師在醫療上的產值、經濟效益,及時間上的節省和相關的影響因素,以提出相關資料與建議供相關當局者參考。 研究方法:對南部地區一家大型教學醫院中的牙周病科和1家牙周病專科診所的牙醫助理及牙醫師,於2005年11月至2006年8月之間,藉由發放調查表及由牙醫助理、牙醫師記錄填寫的方式進行調查;內容包括:病人的基本資料、治療項目、牙周狀況程度等級、治療時間起末及助手擔任工作等。本研究教學醫院共取樣526份調查表,牙周病專科診所共取樣184份調查表,並採用立意取樣法(purposive sampling)。資料庫設計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資料分析使用JMP軟體(p<0.05為有意義)。 結果:教學醫院收集到526份問卷調查表,牙周病專科診所收集到184份問卷調查表。教學醫院中的病患性別以男性(60.08%)比率大於女性(39.92%)為多,診所以女性(60.33%)比率大於男性(39.67%)。病患年齡層方面,以41歲—50歲所佔的比率最高(40.68%),40歲以下(14.26%)及61歲以上(19.39%)所佔的比率較低。治療項目方面,以全口洗牙所佔的比率最高(24.72%),牙結石刮除術及齒根整平術次之(20.91%),第三為口腔衛教(18.25%)。醫師資歷方面,主治醫師診療時間較短,住院醫師診療時間較長;其中教學醫院牙醫師進行口腔衛教所耗費時間之相關,顯示醫師資歷與進行口腔衛教所耗費時間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值= 0.1318)。牙周狀況檢查評估表(charting)在無牙醫助理協助時;診療時間較長;為47.25±5.32分鐘,有牙醫助理協助時;診療時間明顯縮短,為21.15±7.74分鐘,具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值= 0.0011)。牙菌斑控制指數(check PI)在無牙醫助理協助時;診療時間較長;為 7.54±4.24分鐘,有牙醫助理協助時;診療時間明顯縮短,為4.19±1.70分鐘,具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值= 0.0003)。牙周程度方面,輕微程度者所花費的診療時間較短,中等次之,嚴重者花費最久。全口洗牙方面,教學醫院主治醫師所耗費的診療時間(7.50±3.53分鐘)較診所主治醫師短(10.79±2.69分鐘)。牙結石多寡方面,教學醫院耗費的診療時間較診所來的短。教學醫院在有牙醫助理(一位)協助下進行超音波全口洗牙時,所耗費的診療時間(11.30±4.72分鐘)較診所 (10.79±2.69分鐘) 長。 結論與建議:無牙醫助理協助時;診療時間較長,有牙醫助理協助時;診療時間明顯縮短。教學醫院在有牙醫助理協助下進行超音波全口洗牙時,所耗費的診療時間較長,診所的診療時間較短。教學醫院基本社會人口學中皆發現無牙醫助理協助的樣本數皆大於有牙醫助理協助,但反觀診所的基本社會人口學所收集到的樣本數皆是有牙醫助理協助,推估這些是因為兩者的大環境及經營理念、型態不同所導致的結果。另外則需解決醫院、診所口腔衛生師、牙醫助理、牙醫師比例不均的問題,其經營績效、醫療品質及策略分析越顯得重要。國內法規尚未確立口腔衛生師與牙醫助理的工作範圍,這值得政府及牙醫界人士關注。 關鍵字:牙醫助理、口腔衛生師、經營績效、策略分析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背景:偏遠地區口腔醫療資源的缺乏,一直存在相當嚴重的口腔健康問題。欲藉由研究來瞭解並進一步改善山地鄉偏遠地區幼兒口腔健康狀況。 目的:本研究欲探討山地鄉幼兒口腔健康狀況,並針對相關影響因素 ,如家庭背景因素、口腔衛生知識進行研究調查。 方法:本研究共抽樣0-6歲672位幼兒,口腔健康檢查由牙醫師執行。潔牙習慣是由標準化的問卷所取得。本研究採用分層多段隨機集束抽樣法,抽樣機率乃依據等比隨機抽樣(PPS)方式。資料庫設計使用Microsoft Access建檔,資料分析使用SAS及JMP軟體。 結果:本研究取得有效樣本數為515人(76.64%),其中男童245人(47.57%),女生有270人(52.43%)。男、女童之口腔健康狀況並無呈現統計上顯著差異。而deft index 5-6歲9.18±3.75為最高,2-3歲1.43±3.36最低;齲齒盛行率以5-6歲97.38%為最高,1-2歲12.5%最低;填補率以6-7歲最高18.76﹪,2-3歲為最低4.55﹪,隨著年齡增加而趨於嚴重的齲齒狀況。 結論:由本研究發現幼兒的齲齒數、齲齒指數及齲齒率仍明顯偏高,對於山地鄉幼兒有重要的影響因素,顯示應積極教育山地鄉父母親或照顧者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期使山地鄉幼兒口腔齲齒狀況,能獲得有效改善。 關鍵詞:山地鄉幼兒、齲齒狀況、口腔衛生知識。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背景:隨著全民健保普遍接受,牙科保險給付提昇民眾牙科利用可近性。但現階段針對全民健保制度下保險對象實際牙科利用需求狀態之描述,非常有限。研究目的為探討個人特質:性別、年齡別、投保金額、投保類別;投保地點:投保都市化別、投保分局別;就醫地點:都市化程度別、健保分局別等分布狀況與牙科利用型態的相關性。 方法:資料採用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之2004年全民保健保資料庫。分析具全國代表性之承保抽樣歸人檔,串聯承保資料檔、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門診處方醫令明細檔等資料,經更正後共得35歲以上仍在保的個案96,406位。最後以對數迴歸分析我國35歲以上保險對象牙科利用及其相關影響因素。 結果:顯示35歲以上有牙科利用占32.8%,其中被保險人占33.2%,眷屬占31.3%。針對這群保險對象有利用者分析發現:年齡35-44歲者占36.7%、女性占35.4%,投保金額≧40001元者占44.4%、第一類固定雇主投保者占38.1%、投保院轄市者占37.8%、投保台北分局者占36.6%有較高的利用率。 經對數迴歸分析,影響牙科利用因素為身分別、年齡、性別、投保金額等。控制其他因素後以女性、年齡45-54歲、投保健保局中區分局、投保金額為≧40000元者牙科利用最顯著。在預防性牙科處置中保險對象以投保金額≧40000元者顯著洗牙較多;治療性牙科處置中拔牙以投保第五類低收入者及就醫地點為健保局東區分局與就醫都市化別為鄉層級者影響因素最顯著;投保第二類職業工會者利用較多的根管治療及髓腔開擴處置;牙體復形以女性利用較多。 結論:健保實施後35歲以上第一類保險對象與被保險人身分牙科利用率較高,且以女性、第一類被保險人、投保金額40000元以上者較傾向預防性牙科處置。治療性牙科處置以鎮及鄉層級地區利用較高。此研究結果發現國內成年人牙科利用普遍低,建議應加強此群人口腔保健教育,尤其對鎮及鄉地區的民眾更應鼓勵其定期口腔檢查,以促進其全身健康。 關鍵字:牙科;牙科利用;牙科看診;牙科保險;成年人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 Fas 與 Fas Ligand (FasL) 是細胞凋亡的重要調控因子,免疫系統藉由細胞凋亡來維持體內細胞正常與平衡;癌症的發生與細胞逃避免疫監控,抑制細胞凋亡作用關係密切。目前已知有些腫瘤細胞會大量表現FasL,進而與免疫細胞的Fas結合,促使免疫細胞凋亡,使得癌症得以形成。已知Fas -670A/G 與 FasL -844C/T基因多型性與蛋白質表現量有關,但與口腔癌的相關研究並不多,因此我們想探討 Fas -670A/G 與 FasL -844C/T 基因多型性與口腔癌的相關性。 研究方法: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OSCC)的患者經由高醫口腔外科與病理切片確認診斷後,邀請這些患者參加調查,經簽署人體試驗同意書後,抽取血液萃取 DNA 與完成問卷調查獲得相關資料;對照組則是高雄縣某社區居民在健康檢查後經口腔檢查,無任何明顯口腔病變、組織發炎且無任何慢性疾病的人,以同樣的問題與樣本收集方式來進行收集。針對Fas-670A/G 與 FasL-844C/T 二個位置的基因多型性進行 PCR-RFLP 實驗,實驗結果以統計方法分析其相關性。 結果: Fas 與FasL 基因多型性分佈頻率在二組研究對象中並沒有顯著不同,在OSCC患者有較高比例的人有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的習慣。Fas -670A/G和FasL -844 C/T基因多型性在OSCC與對照組間的頻率分佈並未達到統計上顯著相關。當進行物質使用習慣的分層分析,Fas -670A/G 與FasL-844C/T 基因多型性與OSCC的相關性仍然未達統計上顯著相關,但可以觀察到抽菸習慣對OSCC的危險比(OR)在研究對象攜帶Fas -670G/G 基因型時是8.68(95% CI=1.26∼67.16);攜帶 -670A/G基因型時OR值是3.43(95%CI=1.48∼7.71),但攜帶 -670A/A基因型時OR值是6.39, 95%CI=2.21∼18.33)。然而嚼食檳榔習慣對OSCC的OR值,在研究對象攜帶Fas -670G/G 基因型時是37.25(95%CI=6.72∼317.48);攜帶-670A/G 基因型OR值是19.27(95%CI=8.41∼47.61),攜帶-670A/A基因型時OR值是8.60 (95%CI=2.83∼27.09)。抽菸習慣對OSCC的OR值在研究對象攜帶FasL -844CT基因型時是3.40(95%CI=1.17∼9.53),但在攜帶-844C/C基因型時OR值是5.91(95%CI=2.68∼12.91)。嚼食檳榔習慣對OSCC的OR值,在研究對象攜帶FasL -844C/T基因型時是21.80 (95%CI=8.50∼61.45),研究對象攜帶-844C/C基因型時OR值是12.45(95%CI=5.28∼31.04),但在飲酒習慣則未達到統計上顯著。 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 Fas -670A/G 與 FasL -844C/T基因多型性與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沒有達統計上相關性。菸、酒、檳榔是口腔癌重要的危險因子,同時菸、酒、檳榔的使用習慣對OSCC的危險性,會受到Fas 基因在-670位置與FasL基因在-844C/T位置的基因多型性的影響,未來可能提供抽菸與嚼食檳榔在致癌化過程的不同思考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 身心障礙者的口腔健康普遍不佳,口腔衛生也是有待加強的,除了受限於自身能力外,照護者口腔保健知識的缺乏,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國內的口腔保健推廣大多以幼稚園和小學為主,並無ㄧ套適合身心障礙照護者口腔健康保健的教材。 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藉由製作身心障礙照護者口腔衛教之教材,針對某身心障礙機構之照護者進行口腔衛生教育介入,再探討介入後機構照護者(保育員)口腔衛生知識、態度和行為的變化以及伴有智能障礙者(家民)口腔清潔的改變成效及其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定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無障礙之家的21名保育員和居住在此機構的61名家民。由身心障礙者牙科的專業人員先後對保育員進行4小時的口腔衛生課程和13小時的臨床實際潔牙教學。研究工具為家民生活習慣問卷、口腔檢查表和保育員的口腔保健認知行為問卷。研究時間長達近5個月。保育員問卷調查分別於教學前、教學後立即和三個月後施測。家民口腔清潔狀況也在衛教後的第1、第7和第14個星期進行檢驗。統計方法有描述性統計、t檢定、卡方檢定及迴歸分析。 結果: 不論在衛教介入後的立即檢測或14星期後的測試,保育員口腔衛生知識、態度的分數和家民口腔清潔成效的改變都達統計上的正面顯著差異(p<.0001)。保育員的口腔衛生行為在潔牙次數和方法也有明顯的增加和改變。迴歸分析後,只有性別和保育員口腔衛生知識的改變有相關。保育員態度的變化以及家民口腔清潔的改變主要在於教育介入與其背景資料無關。 結論: 此次的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是有成效,課程設計可提供身心障礙者口腔保健工作推廣之參考。口腔預防保健包含居家照護和定期檢查,所以照護者和牙科專業人員同等重要,兩者必須互相配合,才能維持身心障礙者良好的口腔衛生狀況。

  • 學位論文

背景:幽門螺旋桿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病菌之ㄧ,幽門螺旋桿菌是經由口對口傳染及糞口傳染。目前已證實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炎及消化性潰瘍、胃粘膜相關性淋巴瘤及胃癌有關;但近年來也有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對食道逆流症及食道癌這二種疾病有保護作用;之前的研究證實口腔癌與抽菸、飲酒及檳榔有相關性;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存在於口腔粘膜及牙菌斑,而且和牙周病的嚴重度有關,但口腔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是否有相關性的影響仍尚未確定的結果。所以,本研究針對幽門螺旋桿菌與口腔癌的關係進一步研究。 研究目的:一、探討罹患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的基本人口學特性。 二、探討國人罹患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SCC)與幽門螺旋桿菌的相關性探討。三、探討口腔癌癌化的機轉與慢性發炎及幽門螺旋桿菌的相關性。 研究方法: 西元2004年4月到2005年5月間,共有181位口腔鱗狀上皮細胞癌病患在高醫口腔外科經由病理切片診斷證實而收案,其中男性171名,女性11名;而健康對照組來自於在同ㄧ期間在高醫健康檢查中心檢查的人,共有335人(男性317人,女性18人),所有的人都接受相關健康問卷的調查訪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診斷是用酵素免疫呈色分析法測血漿中的IgG抗體,所有的結果以JMP5.1統計軟體中的卡方檢定及廻歸分析其統計上的意義。 結果:利用JMP5.1採Chi-square tset分析,其中病例組和對照組分別有88位(48.6%)及194位(57.9%)血漿中的IgG抗體為陽性反應,統計上達顯著性差異(p=0.0432),具有保護性作用。在有抽煙與有嚼食檳榔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統計上達顯著性差異。本研究在迴歸分析中以男性為主,在校正過其他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如年齡、教育程度、抽菸、飲酒及嚼食檳榔等之後發現,有抽菸者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AOR:1.3 (95%CI:0.4~4.3),而有抽菸但未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AOR:0.9 (95%CI:0.2~3.7),在統計上皆未達顯著性意義。表示罹患男性口腔癌患者有抽菸的族群,經過調整干擾因子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與否,並沒有相關性。針對嚼食檳榔的男性口腔癌患者,經調整干擾因子後,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AOR:37.2 (95%CI :15.9∼95.9),未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AOR:69.5 (95%CI :26.6∼205.9),皆達統計上顯著性意義。表示有嚼食檳榔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族群的AOR值比未感染者低,與幽門螺旋桿菌呈現負相關。 結論:進而推論在口腔癌患者身上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呈現相關性。對嚼食檳榔習慣的口腔癌(oral scc)病患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呈現負相關性,似乎有保護性趨勢。此結果仍需更大型或其它類型的研究來證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 台灣北部因生活水準高,精緻甜食的多樣性與充斥和飲食習慣的影響,雖然北部牙科醫療資源是最充沛的,但齲齒(Dental caries)仍是常見的口腔健康問題(oral health problem)。世界衛生組織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訂定2010年的口腔保健目標為5歲兒童有90%以上無齲齒,12歲兒童DMFT index 2顆以下。台灣2007年6歲兒童乳齒齲齒率(premature dentition prevalence)為60.55%,12歲兒童DMFT index 2.58顆,台灣仍需努力才能達WHO之2010年的口腔保健目標。 目的: 探討台灣北部6-18歲兒童、青少年齲齒狀況與社會人口學、飲食習慣、口腔衛生習慣、就醫習慣之相關性。 方法: 本研究對象共3,054 人,男生有1,528 人,女生有1,526 人。採用分層多段隨機集束抽樣法,抽樣機率是依據等比隨機抽樣(PPS) 方 式。問卷包括收集相關飲食、潔牙、看牙醫經驗資料及口腔健康狀況檢查。資料庫使用MS Access,資料分析使用JMP5.12 軟體。 結果: 台灣北部6-18 歲兒童、青少年齲齒狀況,在deft index、乳牙齲齒率、deft+DMFT index及混合齒齲齒率方面皆隨著年齡之增長而下降。6歲之deft index為4.53±3.99,乳牙齲齒率為53.82%,於12歲時deft index降為0.15±0.56乳牙齲齒率為2.40%;6歲之deft+DMFT index為4.98±4.34,混合齒齲齒率為53.82%,於12歲時deft+DMFT index降為2.37±2.44混合齒齲齒率為28.38% 。12 歲的DMFT index 為2.22±2.40,恆齒齲齒率27.36%, 18 歲的DMFT index 為4.11±2.76,恆齒齲齒率46.26%,其齲齒狀況隨著年齡增加而有上升之趨勢。經由逐步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父母親年齡、教育程度、家中子女數、甜食習慣、口腔清潔習慣、看牙醫的經驗等都與兒童、青少年的齲齒狀況有顯著性相關。 結論: 整體而言,台灣北部12 歲學童的DMFT index 為2.22 顆,距離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2010 年DMFT index 少於2 的目標仍需努力。在DMFT index 與齲齒率方面,顯示男生優於女生,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 且與攝取愈多甜食、每天刷牙次數、父母親教育程度、看牙醫經驗與定期口腔檢查等因素相關,因此加強兒童及青少年、父母親之口腔衛生保健教育, 培養良好的口腔衛生行為和態度, 方能提升兒童、青少年的口腔健康狀況。

  • 學位論文

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西元1988年制定西元2010年全球之口腔保健目標,希望世界各國12歲兒童的平均DMFT index在2.0以下。台灣在西元2001年12歲兒童的DMFT index是3.31。2006年台灣6歲以下兒童口腔狀況調查結果分析,平均deft index為4.35,台灣北部為 3.67,中部為5.25,東部為5.02,南部為4.40,南部的結果與全國最接近。在有限的人力、物力限制下,以南部6-18歲兒童青少年為研究調查對象,期望透過口腔檢查及問卷調查,來了解6-18歲兒童青少年齲齒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而提出防治策略。 目的︰ 探討台灣南部6-18歲兒童青少年齲齒狀況及飲食、口腔清潔習慣、看牙醫經驗等相關因素。 方法︰ 本研究對象以台灣南部6-18歲兒童青少年為母群體,共收集有效樣本3,456份。採分層多段隨機集束抽樣調查法,抽樣機率以等比隨機抽樣(PPS design)方式進行抽樣。以口腔健康檢查及問卷收集相關飲食、口腔清潔習慣、看牙醫經驗等資料。資料先鍵入Microsoft Access之資料庫,再以JMP5.12等統計軟體來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本研究顯示﹕台灣南部6-18歲兒童青少年齲齒狀況調查結果,台灣南部6-12歲兒童乳牙齲齒指數、乳牙齲齒盛行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p <0.0001)。6歲之deft index為5.42±4.86,齲齒率68.14%,12歲之deft index為0.15±0.58,齲齒率為4.09%有逐漸下降。在6歲,DMFT index為0.25±0.69,恆齒齲齒率10.55%;12歲為2.27±2.48,恆齒齲齒率36.35%;18歲DMFT index 5.06±3.75,齲齒率為47.67%,恆齒齲齒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影響6-18歲兒童青少年齲齒之重要因子為年齡、父母親年齡、教育程度、甜食、口腔清潔習慣、就醫經驗等。 結論︰ 藉由齲齒狀況的分析,可以促使相關人員更能加強牙齒保健的宣導工作,以提高兒童青少年的口腔保健的意識與行為,且能定期到牙科門診檢查口腔健康狀況,有齲齒能儘早發現與治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 大部分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已證實牙周病和糖尿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牙周病已被視為糖尿病的第六個併發症。發炎反應在糖尿病和牙周病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α型腫瘤壞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 )和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是系統發炎的標記物,本研究將評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牙周健康狀況,並探討這些發炎標記物和牙周炎之間的關係。 研究設計和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針對139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相關資料收集,包括問卷資料、口腔檢查資料(社區牙周指數及牙菌斑指數)及血液採集。 結果: 103人(74.1%)有牙周炎情形,有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TNF-α和hsCRP濃度,但統計分析結果不顯著。邏輯迴歸分析顯示牙周炎和抽菸(OR=2.97,95% CI=1.13~8.93,p= 0.0361)及HbA1c>7.5% (OR=2.45,95% CI= 1.04~6.08, p= 0.0451)有顯著相關。經多重線性迴歸發現身體質量指數及HbA1c與hsCRP呈顯著性相關(p=0.0106,p=0.0045)。 結論: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盛行率很高(74.1%),而血糖的控制好壞與牙周的健康狀態是有相關的;有牙周炎患者相較於無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其發炎標記物( TNF-α和hsCRP )濃度較高(但不顯著),因此需要更大樣本數進一步去研究及探討之間的關係。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針對齒顎矯正病患,分析異常咬合的狀況,主要探討:齒顎矯正族群在臨床上異常咬合的分布情形,安格氏異常咬合、骨骼性異常咬合與顏面形態的相關性,波頓前牙比值影響咬合因子,下顎活動、顏面形態、咬合因子與顳顎功能障礙的相關因素,以及異常咬合因子伴隨顳顎關節障礙之臨床症狀的比率。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為93年2月至95年10月期間,於一區域醫院和矯正專科診所,接受齒顎矯正治療之病患,528名(男性164名、女性364名),平均年齡16.64歲。所有樣本進行側顱X光片分析:ANB角度值判斷--異常咬合之骨骼分類及SN-MP角度值判斷--後顏面高度;牙齒模型分析:安格氏異常咬合、波頓前牙比值、中心咬合位、後牙舌側錯咬、後牙頰側錯咬;臨床檢查:口外視診--測量張口中線偏移量、最大張口量;觸診--咀嚼肌群是否有壓痛或酸痛;聽診--張閉口時顳顎關節是否有彈響聲;問診--夜間磨牙、咬牙、頭痛、偏頭痛、頸項痛、肩膀痛。將所有資料以電腦軟體JMP 5.1統計套裝軟體,使用變異數分析、類別資料分析、迴歸分析,進行樣本資料分析。 結果: 本研究顯示,齒顎矯正病患男性164人(31.06%)、女性364人(69.94%);年齡層9∼15歲270人(51.14%)、16∼25歲212人(40.15%)、26∼43歲46人(8.71%)。安格氏異常咬合盛行率Class I 141人(26.70%)、Class II 221人(41.86%)、Class III 166人(31.44%)。骨骼性異常咬合盛行率skeletal Class I 147人(27.84%)、skeletal Class II 285人(53.98%)、skeletal Class III 96人(18.18%)。顏面形態之後顏面高度中臉型313人(59.28%)、短臉型64人(12.12%)、長臉型151人(28.60%)。後牙舌側錯咬67人(12.69%)、後牙頰側錯咬25人(4.74%)。顳顎關節障礙152人(28.79%)。波頓前牙比值78.27%(±3.41%)。最大張口量平均值40.67mm(±3.62mm)。瞬間側移1.55mm(±0.85mm)。夜間磨牙80人(15.16%),咬緊牙關86人(16.28%),頭痛56人(10.61%),偏頭痛74人(14.01%),頸項痛123人(23.29%),肩膀痛140人(26.52%),顳顎關節聲響137人(25.76%),顳顎關節疼痛8人(1.52%),顳顎關節壓痛50人(9.47%),顳顎關節緊繃13人(2.46%)。 結論: 骨骼性異常咬合與顏面形態具有高度的相關性;顳顎關節障礙與安格氏異常咬合、顏面形態有顯著的相關性;性別、年齡層、顏面形態、顳顎關節障礙都會影響最大張口量;顳顎關節障礙與性別、年齡層有顯著的相關性;中心咬合位的偏移、瞬間側移現象和顳顎關節障礙有相關性;波頓前牙比值與性別有相關性;顳顎關節障礙臨床症狀之夜間磨牙、咬緊牙關、頭痛、偏頭痛、肩膀痛與咬合因子有相關性;顳顎關節彈響聲、肩膀痛與顏面形態有相關性;顳顎關節緊繃、頸項痛、肩膀痛會引起下顎活動受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