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74.239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用結構式問卷調查法及結核病資訊系統登錄的個案管理資料,來合併探討:1.結核病個案管理人員、病人、組織管理與結核病個案管理失落率的關係。2.影響結核病個案管理失落率的重要預測因子。以2002年台灣地區各鄉鎮(巿)區衛生所及台北巿立慢性病防治院實際從事結核病個案管理之工作人員為母群體,經簡單隨機抽樣1132位,回收有效問卷601份,完成率53.1%。研究工具中的組織承諾量表與專業承諾量表是已建立信、效度的工具,本研究的Cronbach’s α值分別為0.79與0.86,其它問題由研究者自擬。 研究結果:結核病個案管理失落率的重要預測因子為:管理人日及確診新案比率。管理人日271天以上者其結核病個案管理失落率高於平均值36%是管理人日270天者的6.98倍;確診新案比率90%以下者其結核病個案管理失落率高於平均值36%是確診新案比率91%以上者的4.11倍。 經由本研究之發現,期能提供結核病防治個案管理政策訂定、教育訓練之參考,從行政層面改善,進而降低結核病個案管理失落率,提昇結核病防治績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應用跨理論模式來探討大學女生運動行為,瞭解大學女生運動行為階段之分佈情形,以及不同的年齡、家庭社經地位、運動社團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等個人背景因素、同儕運動支持、運動改變過程、運動決策權衡與運動自我效能在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差異情形。 採抽籤隨機取樣方式,由高雄縣市十三所公私立科技大學曁技術學院中抽取六所學校,針對抽中的每一學校以集束抽樣方式,由1-4年級隨機抽取一個年級,再由抽中的年級隨機抽取一班,抽中班級之所有女學生選為本研究之樣本,共完成有效問卷228份。研究工具為結構式調查問卷,其內容包括基本資料、運動行為階段分類、同儕運動支持、運動決策權衡、運動自我效能及運動改變過程等量表。量表經信度與效度檢測,包括內在一致性、再測信度及專家內容效度。所得資料以次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最小顯著差異事後多重比較來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大學女生運動行為階段之分佈為無意圖期22.8%、意圖期49.6%、準備期18.0%、行動期7.9%及維持期1.8%。(2)研究對象具有中等程度的同儕運動支持及運動改變過程,中等以上程度的知覺運動利益及知覺運動障礙,與中下程度的運動自我效能。(3)運動社團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分別與不同運動行為階段大學女生之間具有顯著相關,但年齡及家庭社經地位則無顯著相關。(4)同儕運動支持與不同運動行為階段大學女生之間具有顯著差異,且自無意圖期到行動期與維持期呈現逐漸增加的情形。(5)運動改變過程、運動決策權衡及運動自我效能分別與不同運動行為階段大學女生之間具有顯著差異,且自無意圖期到行動期與維持期,運動改變過程、知覺運動利益及運動自我效能呈現逐漸增加,而知覺運動障礙逐漸減少的情形。(6)除了助人之人際關係外,意識覺醒、情感喚起、自我再評估、環境再評估、社會解放、自我解放、情境替代、刺激控制及增強管理等九個運動改變過程與不同運動行為階段大學女生之間皆具有顯著差異,且自無意圖期到行動期與維持期呈現逐漸增加的情形。 本研究結果可做為介入大學女生運動行為計劃之參考,針對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青少女採用不同的配套措施,以養成其規律運動習慣。另外,應用跨理論模式擴大於其他大學女生的研究,以加強本研究結果的推論性,並可採縱貫性研究瞭解相關因素的變化與運動行為階段變化之間的相關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被認為是導致子宮頸內上皮細胞瘤及子宮頸癌的首要原因。本研究目的欲瞭解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之現狀及其危險因子,並探討婦女之社會人口學變項、人類乳突狀病毒知識、安全性行為,對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與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的影響。研究採取橫斷式相關性研究法,以高雄縣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及人類乳突狀病毒篩檢之婦女為研究對象,共計140名。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安全性行為量表、及人類乳突狀病毒知識量表,所得資料以SPSS/PC 10.0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 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1)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的比率為47.9%。(2)教育程度、人類乳突狀病毒知識、及年齡為婦女執行安全性行為之重要預測因子,總解釋變異量為42.6%。(3)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之重要危險因子,為有配偶者(AOR=2.75, 95% CI=1.17-4.43)及從未執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行為者(AOR=2.87, 95% CI=1.04-7.90)。(4)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之重要危險因子,為有配偶者(AOR=8.13, 95% CI=.02- .48)、安全性行為較差者(AOR=4.06, 95% CI=1.03-7.11)、及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者(AOR=25.65, 95% CI= .02- .14)。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醫療衛生相關人員進一步了解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與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之情形及危險因子,並可作為護理實務、教學、研究及衛生政策制定之參考。社區衛生護理人員除了加強婦女人類乳突狀病毒與安全性行為相關知識之衛教外,未來更應持續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以發揮「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之成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癌症病患面對疾病復發之實際經歷的經驗內容。採立意取樣法,選樣條件為醫師診斷癌症復發之20歲以上的成人病患,意識清楚且病情穩定,知道自己為癌症復發者,並且可提供深度和豐富描述之願意參與本研究者。在此研究中,生命經驗所指的是癌症復發病患於癌症復發事件的經驗內容,於訪談中針對癌症復發事件之經驗做一回溯性的訪談,透過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視角,讓病人自己將整個經驗做一重整與連貫,並陳述出其感受、想法和態度。本研究依據現象學研究法以深度訪談進行資料收集,完成六位研究對象,共11次的訪談資料,運用Colazizzi(1978)的資料分析步驟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呈現出癌症復發病患之生命經驗,涵蓋了五個範疇:震懾心弦的再發現、重新抉擇就醫的掙扎、承受生命漸逝的難、振盪後的生活回歸以及生命轉彎處的看開。 透過研究結果,可以瞭解癌症復發病患的生命經驗,並可提供癌症照護領域之專業人員、病患、家屬及社會大眾,對「癌症復發」此一分期有深入的瞭解。護理人員則可利用此研究結果,重視病患個別性的問題與需求,提供癌症復發病患適切的照護活動,以滿足病患身、心、靈及社會等各方面之照護需求。而本研究結果亦可提供做為後續相關研究之背景知識與研究基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都市中年原住民男子之憂鬱傾向與酗酒傾向盛行率及其影響因素、以及憂鬱與酗酒之相關。以CESD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 Depression Scales)、C-CAGE (the experimental Chinese CAGE) 問卷分別評估憂鬱傾向及酗酒傾向。採立意取樣,於原住民固定集會定點或家訪方式邀請年滿40至64歲之原住民男性為對象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問卷226份,有效反應率為70%。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之憂鬱傾向盛行率為33.2%,單變項分析結果發現顯著影響憂鬱傾向之因素為個案教育程度國中(含)以下者及其伴侶教育程度為國中(含)以下者、無伴侶者(未婚、離婚、分居)、家庭收入不足者、家庭功能障礙者、沒有運用求助資源者等。以對數複迴歸分析後,發現無運用求助資源、家庭功能障礙者為憂鬱傾向之顯著影響因子。在飲酒情形方面,研究對象最近一年飲酒盛行率為71.7%,最近一個月飲酒盛行率為65.5%,有酗酒傾向盛行率為48.2%,喝酒原因以社交性飲酒居多,喝酒種類以啤酒為主。單變項分析結果發現顯著影響酗酒傾向之因素為個案沒有伴侶者、未定期參加宗教活動者、有吸菸者、有嚼食檳榔者、參加同鄉會者、經常飲酒者。以對數複迴歸分析後,發現吸菸、嚼食檳榔、參加同鄉會為酗酒傾向之顯著影響因子。此外,發現酗酒與憂鬱傾向顯著相關,有19.9% 都市中年原住民男子,同時具酗酒與憂鬱傾向。本研究結果可供基層醫療照顧人員研擬原住民中年男子身心健康策略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採用質化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進行資料收集,針對台灣二十二位有婆媳關係存在的中產階層已婚婦女,探討她們在與婆婆的互動過程中之經驗及切身感受。研究目的是藉由婆媳之互動經驗來瞭解台灣在社會變遷下中產階層已婚婦女於家庭中之樣態以及婆媳互動關係及權力結構變化為何?訪談次數1~3次不等,以錄音方式錄下整個訪談過程,在資料整理後並以持續性比較分析法加以分析。 分析結果找出中產階層之家庭圖像:描寫勾繪參與者家庭的主要面貌,其中呈現的五大主題為:一、上下之分;二、內外有別;三、大小不一;四、樹大分支;五、文化反哺。本研究顯示台灣雖然歷經現代化之社會變遷,但大部分的參與者家庭仍保有相當傳統文化之父系家族色彩,婆媳互動關係及權力結構會隨著家庭之生命週期而變化消長,婆媳權力轉移在家庭生命週期似有提前之現象。婆媳對家庭界域不一是最大衝突,且現代已婚婦女因教育及經濟獨立而自主性強,對婆婆有文化反哺能力提供婆婆健康知識及調整其生活態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社會變遷、經濟快速發展、健保制度的改變、顧客意識抬頭, 醫院經營面臨考驗與衝擊,提昇醫療品質及效率已成為醫療院所重要的 經營理念。本研究為一橫斷性調查研究,採立意取樣,以醫療品質問卷 和顧客滿意度問卷等結構式問卷訪談高雄市五家醫療院所產科醫師、護 理人員等專業人員及產婦共246 位,主要目的在探討產科醫師、護理人 員等專業人員及產婦對產科醫療品質重視程度之比較,以及探討產婦對 醫療品質之滿意度及相關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醫療品質問卷經由因素分析可以歸類為「行政管理及 後續服務」、「服務態度及成效」與「硬體設施」三構面。產科醫師、護 理人員等專業人員及產婦對醫療品質三構面重視程度皆介於「重要」與 「非常重要」之間,其中產科護理人員及產婦皆認為「服務態度及成效」 構面之醫療品質最為重要,而產科醫師則認為「硬體設施」構面之醫療 品質最為重要。產科醫師、產科護理人員及產婦對「行政管理及後續服 務」、「服務態度及成效」與「硬體設施」等不同構面醫療品質的重視程 度有顯著差異。在人口學基本屬性中,產科醫師的服務醫院層級會顯著 影響其對「整體醫療品質」、「行政管理及後續服務」及「服務態度及成 效」構面等醫療品質的重視程度;護理人員產科服務年資會顯著影響其 對「整體醫療品質」、「行政管理及後續服務」及「服務態度及成效」構 面醫療品質的重視程度;產婦的配偶教育程度及社經階層會顯著影響其對「服務態度及成效」構面醫療品質的重視程度。 產婦對醫療品質滿意度平均而言是「滿意」,其中產婦對「服務態度 及成效」構面之醫療品質滿意度最高,「行政管理及後續服務」構面之醫 療品質滿意度次之,「硬體設施」構面之醫療品質滿意度最低。由逐步複 迴歸分析的結果,產婦對「整體醫療品質」的重視程度越高、配偶教育 程度越低、產婦教育程度越低及為初產婦者,其對醫療品質的滿意度越 高。 建議可將研究結果運用於臨床實務、行政及教育訓練方面,以減少 醫師、護理人員及產婦對醫療品質看法之差異,並可針對產婦所重視的 醫療品質項目與滿意度較低之醫療品質項目進行改善,使醫護人員能提 供真正符合產婦所重視之醫療品質,提昇產婦對醫療品質之滿意度及整 體的醫療品質,以達以「顧客為中心」的醫療服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職場婦女持續母乳哺餵的主觀經驗及分析 職場婦女持續哺乳之困境及因應行為,研究方法採現象學的質性研 究法,共深度訪談不同工作性質之職業婦女母乳哺餵六個月以上者 25 名、以及上班即中斷母乳哺餵或哺乳未滿三個月之職業婦女25 名,以錄音並轉成文字紀錄的方式後分析她們的主觀經驗。本研究成果依照本研究對象職業婦女母乳哺餵的經驗藉由本質、直觀、還原的方法統整為正向經驗、負向經驗、和因應之道三個類別。正向經驗歸納成泌/哺乳經驗美妙感受、可促進嬰幼兒的發展、母子共享溫馨時刻、和優質的支持網絡四個主題。負向經驗分為內在與外在困境,內在困境歸納為羈絆於哺乳角色無可取代、多重角色難以兼顧、脹奶和擠乳的不適三個主題,外在困境則歸納為缺乏專屬哺集乳空間、缺乏方便的哺集乳時間、缺乏支持性人際網絡三個主題。因應之道歸納成營造支持性人際網絡、增強個人哺乳信念與意志力、克服職場哺乳之不便、及維持最佳身心狀態四個主題。本研究結果提供臨床母育護理、護理教育及研究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東南亞籍孕產婦的妊娠知識、妊娠態度及就醫環境與產前檢查行為之相關性,並檢視產前檢查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研究方法採橫斷式之研究設計,於高雄縣各鄉鎮社區及衛生所門診中取樣,選取妊娠二十八週至產後一年內之東南亞籍孕產婦為研究對象。另外,選取同為妊娠二十八週至產後一年內之本國籍孕產婦為對照組。有效樣本在東南亞籍孕產婦方面為132位,本國籍孕產婦127位。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包括基本資料表、妊娠知識量表、妊娠態度量表、就醫環境量表。 研究結果發現:東南亞籍孕產婦的產前檢查行為,包括開始接受產前檢查的時間及懷孕期間產前檢查使用次數,皆較本國籍孕產婦差。80.3﹪的東南亞籍孕產婦開始接受產前檢查的時間評定為適當,59.1﹪的東南亞籍孕產婦懷孕期間產前檢查利用情況評定為適當。東南亞籍孕產婦在妊娠知識、妊娠態度及就醫環境的整體得分皆較本國籍孕產婦低,且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東南亞籍孕產婦個人基本屬性及整體妊娠知識、妊娠態度及就醫環境得分皆與產前檢查行為無顯著相關。但妊娠態度中有關對生育小孩的態度與產前檢查行為有顯著相關。東南亞籍孕產婦懷孕期間能適當利用產前檢查服務之預測因子為對生育小孩的期待態度、對早期接受產前檢查的認同態度以及來台灣的居住年限。 本研究可幫助護理人員了解東南亞籍孕產婦產前檢查行為的現況及相關因素。依研究結果建議護理人員協助東南亞籍孕產婦家庭計畫的規劃,並提供關於產前檢查服務的正確衛教資訊及就醫諮詢協助,進而提昇東南亞籍孕產婦之孕期健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應用跨理論模式作為研究架構依據,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之運動行為探討。採用結構式問卷調查法,使用「個人基本資料」、「運動改變階段量表」、「運動改變過程量表」、「運動決策平衡量表」及「運動自我效能量表」等研究工具進行訪談,在南部某醫學中心附設教學醫院,以立意取樣方式共收集98位慢性阻塞性肺疾門診病患。本研究所得結果以JUMP 5.0版設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1)研究對象之運動階段分佈:25.5%動機前期,2%動機期,21.4%準備期,4.1%行動期,46.9%維持期。(2)教育程度高者、過去有運動習慣者,其自覺運動利益越高;男性自覺運動障礙高於女性。(3)年齡大於65歲者、過去有運動習慣者較能維持規律運動,規律運動者運用行為過程改變方法多於非規律運動者,運動改變過程與運動改變階段兩者呈現顯著正相關。(4)運動改變階段與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均呈現正相關。(5)規律運動的預測因子為居家無用氧、年齡較大、過去有運動習慣與運用行為過程越多,共可解釋變異量為41.09%。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不同運動改變階段,策畫或推廣多選擇性運動計畫與提出未來研究建議,作為將來設計階段性運動計畫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