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46.36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隨國民黨政府來台老兵的生活經驗及其照護需求。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於屏東縣社區中進行收案,以立意取樣方式取得十位研究參與者。訪談地點均選擇在受訪者之家中,訪談過程均謄寫成逐字稿。資料分析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歸類統整,直到分析資料達至理論性之飽和為止。 資料分析結果,依其人生歷程所經歷之生活經驗可歸納為四大主題,依序可分為:一、懵懂的記憶;二、異地生活、找尋可安身的家;三、思鄉情切、一償返鄉夙願;四、生根異鄉、擔憂年邁無人照顧。 本研究結果顯示此一特殊族群因時代背景,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小島,歷經人生的各個階段,想家的情緒、生活艱困、孤寂的人生過程深感無奈,社區中大部分老榮民均已成家,返鄉政策開放之後,回鄉的經驗又再次讓其失落與悲傷,兩岸的家對其生命中的意義讓其重新再思考,如今已生根在這片土地上,認同與珍惜這個家園。對未來最害怕是生病無人照顧,所需照護需求要求的並不多,只要護理人員的關懷、多一句問候及尊重。因此身為護理人員若能對此一族群多一份了解,多一份關心,更能讓護理的專業精神發揮,達到個別性、全人之照護,而不是將其視為弱勢、甚至視為醫療之人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以腹式呼吸法對脊髓肌肉萎縮症病患之肺功能及生理指標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腹式呼吸介入後,肺功能及生理指標的前後得分比較。本研究採重覆測量設計(repeated measures design)。選取南部醫學中心門診小兒神經科就醫之脊髓肌肉萎縮症Type II及Type III為對象,探討兩組共同接受腹式呼吸法後一、二、三個月之肺功能,包括:包括用力吐氣肺活量(FVC)、用力呼氣第一秒容積(FEV1)、尖峰吐氣流速(PEFR)及生理指標,包括:血壓、血氧飽和濃度、呼吸、心跳速率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一)比較在腹式呼吸介入後,脊髄肌肉萎縮症Type II及Type III兩組之間,於用力吐氣肺活量(FVC)、用力呼氣第一秒容積(FEV1),尖峰呼氣流速(PEFR)、FEV1/FVC %,在統計上皆有顯著性差異。結論為腹式呼吸不僅簡單又不具侵入性,更能提升橫膈肌力、增加換氣量,故本研究認為腹式呼吸對於脊髄肌肉萎縮症病人在肺功能有改善及保健的效果。(二)比較在腹式呼吸介入後,脊髄肌肉萎縮症Type II及Type III兩組之間,於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血氧飽和濃度(SpO2)、心跳(HR)、呼吸(RR),皆未有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本研究推論除非改善肺部呼吸功能,才能更進一步使生理指標改善。 藉本研究得知腹式呼吸訓練可以改善脊髓肌肉萎縮症Type II及Type III病患肺功能。以上這些發現可進一步建議改善腹式呼吸介入的技巧是必需的。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呼吸器依賴病患家屬拒行氣切手術之決策歷程,及內在心理調適過程。藉由家屬內在主觀經驗及尋求的資源,以顯露家屬面對照護呼吸器依賴病患的經驗本質。採現象學研究法,以立意取樣方式收案,共收集八名病患家屬進行半結構式回溯性訪談,再應用反思性分析七步驟:觀察、說明、反思、評估和信念和意願、經驗、分析、檢驗等進行資料歸納及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拒絶氣切手術的家屬對病程決策的內在主觀經驗之覺知和決策歷程:承受身心勞務,包含面對親人苦難的煎熬及喚起抉擇衝突;權宜治療風險,包含搜尋澄清、風險損失評估、及耽心尊嚴和身體完整的損傷;影響病程決策的因素而規範後續照顧,包含:決策授權、權宜決策執行、及順應。 瞭解病程的覺知在於經驗、適應、體認、認知及應變、與創造,結合風俗文化信念、關注與認同,澄化維生價值、探討醫療自主權的影響力、及下轉機構的憂慮,提供正確適宜的醫療資訊,並給予充分或合宜時間的疑慮澄清和回應,運用決策文化之社會規範和風俗文化的影響,提供護理時適切的幫助和支持規範後續的照顧,可提供給臨床照護的醫療從業人員及社會大眾對病程覺知與決策過程蛻變的了解,且反思如何在各個階段該給予什麼適切的協助。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憂鬱症患者感受護理關懷行為與其智謀的相關性,以瞭解憂鬱症患者感受之護理關懷行為程度、智謀程度現況及各變項彼此之相關性。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及立意取樣方式,在南部一所醫學中心與兩所精神專科醫院收案共108位憂鬱症患者為研究對象。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測量工具包括:(1)患者基本資料;(2)第二版貝克憂鬱量表;(3)感受護理關懷行為量表以及(4)智謀量表。 研究結果顯示憂鬱症患者憂鬱程度指標分數為53.80,屬中重度憂鬱,患者感受護理關懷行為之程度指標分數為61.38,屬中等程度,智謀程度指標分數為53.6,屬於中等程度,而患者憂鬱程度與智謀程度呈現顯著負相關(r=-.579, P<.001);感受護理關懷行為與智謀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r=.259,P<.001)。經線性複迴歸分析發現,顯示憂鬱症患者之憂鬱程度與感受護理關懷行為是智謀之重要預測因子,其解釋變異量為37.4%(F=32.91, P<.001)。本研究結果顯示憂鬱症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之關懷照護不足,臨床護理人員之關懷照護有待提升,故可發展護理關懷照護與智謀能力之訓練課程,落實關懷照護行為協助憂鬱症患者能更有效應用智謀能力,調節其壓力,提升其適應能力。

  • 學位論文

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重視,健康照護體系的政策制定者及服務提供者必須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情形,尤其是失能者。然而,卻很少有研究是針對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質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質及其影響因素,期能藉此研究結果提供健康照護人員在提供服務及擬定政策時之參考。本研究採用橫斷式描述性相關研究法,以立意取樣,選取台南縣市接受居家式照護或機構式照護模式的210位失能老人為研究對象。收案條件如下:(1)年滿65歲且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有一項或以上需要協助之老人;(2)聽力及語言能力不影響溝通、表達者;(3)認知功能正常或輕度障礙者;(4)同意參與本研究計畫者。採用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來測量失能老人之生活品質,並以SPSS for Windows Release 14.0 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在整體的生活品質得分為45.73分(總分80分),屬於中等程度;以「社會關係」範疇的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範疇的得分最低。失能老人整體生活品質的顯著影響因素為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慢性疾病數、憂鬱及自覺環境品質中的自尊與關懷因素,而三階層總解釋變異量為71.8%。生活品質之四個範疇的顯著影響因素:在生理健康範疇方面是年齡、自覺健康狀況、功能狀態、罹患慢性疾病數及憂鬱,三階層總解釋變異量為66.3%;心理健康範疇的顯著影響因素則為年齡、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及憂鬱,三階層總解釋變異量為67.7%;社會關係範疇的顯著影響因素為功能狀態、憂鬱、居住安排及自覺環境品質中的自尊與關懷因素,三階層總解釋變異量為52.2%;環境範疇的顯著影響因素則為教育程度、憂鬱及自覺環境品質中的自尊與關懷、資源可近性等因素,三階層總解釋變異量為56.7%。而憂鬱是失能老人生活品質的唯一共同之影響因素。由於,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質是複雜的、多面向的概念,影響的因素眾多且分歧,期望本研究可提供更多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質之相關實證基礎資料,並建議未來健康照護提供者能積極發展心理健康促進等相關照護計畫以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憂鬱在癌症病患相當常見的,其中也包括前列腺癌。除了疾病本身外,前列腺根除術病患術後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導因於手術許多的併發症,包括解尿、性功能及腸道的異常。目前並沒有相關的標準照護程序,而心理衛生教育對這個族群的成效仍未有定論。本研究的目的為瞭解病患在接受前列腺根除術後遭遇的身心適應問題及評量心理衛生教育介入對改善前列腺癌根除術後病患的憂鬱之成效。 方法:第一階段共收集34名剛接受根除性前列腺手術後一週的病患並收集病患的背景及癌症相關的資料。而憂鬱情緒則採用憂鬱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症量表;CES-D)評估。第二階段針對調查中有憂鬱(CES-D≥16分)的18名病患給予8次,持續八週的心理衛生教育。介入的措施包含:「前列腺根除手術後衛生教育」指導及「支持性心理教育」照護。主要教導病患瞭解疾病及應付無論是短期或中長期的生理併發症,並引導病患發現及表達身心的不適,協助舒緩憂鬱的情緒。此外,利用介入期間,經護病互動收集術後兩個月期間病患常見的身心適應問題。 結果:病患的平均年齡為65.26 ± 7.36歲,其中一半的病患合併其他的慢性疾病。腫瘤病理分期(Gleason Score) 平均分數為6.79 ± 1.12,其中61.8%接受腹腔鏡根除性前列腺手術。前列腺根除術後平均CES-D分數為17.32 ± 10.96。憂鬱盛行率為52.9%(95% C.I., 42.2%-62.7%),且有經濟壓力者顯著地憂鬱得分較高。並從其常見的主訴整理出十項前列腺術後術後的身心適應問題。最後,18位憂鬱(CES-D≥16分)個案接受心理衛生教育,所有的個案憂鬱情況獲得改善(CES-D皆<16分)。 結論:憂鬱在前列腺癌術後是相當普遍的,因此需被醫護人員關注及重視。而心理衛生教育介入能改善病患術後的憂鬱情緒。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體遊戲治療介入後,在養護機構老人衰弱、活力與快樂改變程度。研究採雙組前後測之類實驗設計,以高雄縣兩家養護機構老人共六十位,依個案意願分派實驗組與控制組各三十人,實驗組個案接受為期五週的團體遊戲治療,控制組則無接受團體遊戲治療。兩組老人均接受衰弱、活力及快樂量表之前測,五週後進行相同問卷之後測。研究資料以SPSS14.0中文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費雪精確性檢定、無母數McNemar卡方檢定、無母數Wilconxon Z檢定、配對t檢定、獨立t檢定及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 研究結果發現團體遊戲治療介入後,實驗組老人在衰弱前測與後測的改變有顯著差異(p<.01),無接受團體遊戲治療之控制組老人在衰弱前測與後測的改變則無顯著差異,且實驗組老人較控制組老人在衰弱程度的改善有顯著差異(p<.01);在活力方面,有無接受團體遊戲治療之實驗組、控制組老人在活力前測與後測的改變都有顯著差異(p<.01),且實驗組老人較控制組老人在活力程度的改善有顯著差異(p<.01);在快樂方面,有無接受團體遊戲治療之實驗組、控制組老人在快樂前測與後測的改變都有顯著差異(p<.01),且實驗組老人較控制組老人在快樂程度的改善有顯著差異(p<.01)。研究結果顯示團體遊戲治療可降低老人衰弱程度,提升老人活力及快樂程度,建議未來能在長期照護機構推廣以老人的團體遊戲治療,並安排有關團體遊戲治療的在職教育課程,以瞭解團體遊戲治療的好處和活動方式,以促進機構老人的身心健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專業支持介入方案(個別性衛教支持與電話支持)對改善婦女第一孕期噁心嘔吐症狀與孕期生活品質的成效;屬有對照組前後測之類實驗性研究設計,採非隨機之方便取樣,以某區域教學醫院之產科門診為收案場所,共收集第一孕期噁心嘔吐婦女79人,其中實驗組40人與對照組39人,實驗組接受專業支持方案與護理常規,對照組只接受護理常規。研究資料以SPSS 14.0之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配對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共變數分析等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接受專業支持介入方案之實驗組於第二週與第四週的噁心嘔吐症狀嚴重度、自覺症狀困擾程度較對照組為低,於第四週的孕期生活品質較對照組為改善,且兩組在噁心嘔吐症狀嚴重度、自覺症狀困擾程度、孕期生活品質之前後測平均值的組內比較與前後測差異平均值的組間比較均達統計上顯著差異(p<.05),故本研究結果顯示專業支持介入方案可改善第一孕期噁心嘔吐症狀、自覺症狀的嚴重度與孕期生活品質,此結果提供專業支持介入方案減輕噁心嘔吐症狀的實證資料,未來可進一步廣泛運用於產前之護理衛教常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唇顎裂是台灣常見之嬰兒先天性缺陷之一,過去已有相當的研究探討唇顎裂個案的生理及心理社會特定概念,然而針對唇顎裂青少年的主觀生活經驗的詮釋探問卻有限,本研究以人本護理的觀點,運用詮釋現象學研究法,目的在探問台灣唇顎裂青少年的生活經驗之存有意涵。研究者以立意取樣的原則,採用滾雪球法的方式共收集11位唇顎裂青少年為受訪者。研究歷程首先澄清研究者自身理解前結構,再以深度訪談收集受訪者的生活經驗,並將訪問資料轉為34篇文本後進行詮釋循環歷程,以完成唇顎裂青少年生活經驗之存有意涵的探問。 研究探問過程共獲取11個台灣唇顎裂青少年的故事,6個生活經驗主題,分別為:1.與血脈親緣共在;2.與唇顎裂缺陷共在;3.與烙印經驗共在;4.與困境共在;5.與生命意義共在;6.與擔心共在。生活經驗之存有意涵則開顯為「穿越注視的迷霧:與決斷共存」,包含三個構面:1.被拋擲的事實性:與血脈共在-原生家庭的接納與排斥;2.遭逢注視的矛盾性:與斷裂共在-他者的異化與同化;3.籌劃未來的可能性:與唇顎裂共在-存有困境的決斷。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給醫護人員照護顏面可見傷殘者參考,並提供互為主體性及符合個案前結構的理解能力之護理照護計畫,提升照護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末期腎臟病患對撤除血液透析治療的考量。採立意取樣,以質性研究訪談法訪談15位個案,全程錄音存檔並轉換成文本,再使用內容分析法分析歸納。結果顯示末期腎臟病患選擇撤除血液透析治療的考量,可歸納出四大主題:一、家庭負荷增加;二、生活品質變差;三、醫療極限;四、失去主控權。 此結果發現病患、家屬、醫療人員面對撤除血液透析事件與國外相關研究有所落差,例如:對於死亡談論的禁忌、預立醫療指示的不普遍,這代表了安寧療護概念認知的不足與醫療提供者及需求者認知上的落差。在病患方面,要維護病患的自主權,促其了解病情進展、疾病惡化走向以及醫療的極限,能夠掌握自己的情況與選擇。在家屬方面,病患病情尚未惡化前,給予安寧療護概念,包含認識疾病演進與接近死亡的情境;當病患病情突然惡化,沒有預立醫療指示情況下,能以病患的角度,協助選擇合適的醫療處置,包含撤除血液透析。而醫護人員部份,對安寧療護概念應有所認識,能以病患需求為導向。在病患意識清醒時,依其所需解決身體苦痛,提供適當的病情控制與心理、靈性支持,病情尚未惡化前,協助病患了解即將面臨的醫療極限與自身存亡的抉擇,引導自主權的展現;在病患意識不清醒時候,能以病患的角度做代言,答覆安寧療護上全人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