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98.146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重症病患決策代理人醫療決策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採橫斷式相關性之研究設計,於南部某醫學中心之6個加護病房進行收案;共收案193位決策代理人,男生107人,女生86人,平均年齡51.7歲,71.5%與重症病患的關係為兒女。研究工具採四份結構式問卷,包含基本資料、家庭關係量表(Cronbach’s α=.95)、醫療告知的認知程度量表(Cronbach’s α=.97),及醫療決策行為意向量表(Cronbach’s α=.89)。 研究結果:(1)『重症病患年齡』、『重症病患住院天數』、『重症病患是否預立遺囑』、『與重症病患的關係』與決策代理人醫療決策行為意向具顯著相關。(2)『決策代理人與重症病患的家庭關係』和『決策代理人醫療告知的認知程度』與決策代理人醫療決策行為意向無關。(3)『重症病患年齡』、『重症病患是否預立遺囑』、『重症病患住院天數』為決策代理人醫療決策行為意向之預測因子,共可解釋的變異數13.9%。 依研究結果建議臨床醫護人員除依循決策代理人醫療決策行為意向,也需了解影響決策的相關因子:病患年齡、住院天數、預立遺囑,以及決策代理人與重症病患的關係,在告知醫療相關訊息時評估病況,清楚解釋說明,方能協助決策代理人選擇合適病患的醫療處置。建議將來研究增加質性資料以了解決策過程所面臨的困難、轉變與心路歷程。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癌症晚期病人與家屬之智謀及預期性哀傷的程度,並了解其智謀與預期性哀傷程度隨時間之變化。本研究採縱貫性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於台灣南部某教學醫院內科病房及門診收案,研究對象是診斷為癌症第四期者及其主要照顧者家屬,收案人數病人及家屬各40人,總共80人,並以結構式問卷進行相關資料收集。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智謀量表」與「預期性哀傷量表」,施測時間分別是病人獲知癌症晚期診斷後的一個月內以及第一次施測後一個月,共施測兩次。以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癌症晚期病人之第一次及第二次施測智謀平均分數分別為91.95 (IS=65.67)及90.82 (IS=64.87)分,而癌症晚期病人之家屬其之第一次及第二次施測智謀平均分數分別為94.65 (IS=67.60)及94.35分 (IS=67.39),癌症晚期病人及家屬無論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施測皆有中等程度的智謀;而癌症晚期病人之第一次及第二次施測預期性哀傷平均分數分別為85.60 (IS=63.40)、90.58(IS=67.10)分,癌症晚期病人家屬之第一次及第二次施測預期性哀傷平均分數分別為89.03(IS=65.95)及90.98(IS=67.39)分,癌症晚期病人及家屬無論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施測皆有中等程度的預期性哀傷。再者,癌症晚期病人與家屬在初獲知疾病診斷及獲知罹病一個月後,其智謀無顯著改變。然而,癌症晚期病人與家屬在初獲知診斷後一個月後,其預期性哀傷則顯著高於剛獲知診斷時。本研究結果可提供醫療專業人員做參考,以利臨床醫療人員能提早評估服務對象之智謀及哀傷程度,並進一步設計智謀或哀傷輔導介入措施,以協助病人與家屬度過哀傷危機。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冠狀動脈疾病病人藥物治療信守現況,分析冠狀動脈疾病病人藥物治療信守與人口學基本屬性、疾病變項及藥物治療變項之差異及相關性,並找出影響藥物治療信守的重要預測因子。採橫斷式、描述性及相關性研究設計,以非隨機取樣方式,於南部某醫學中心之心血管內科門診及病房進行收案,共招募到250位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完成一份結構式問卷。收案條件包括(1)年滿20歲、(2)經心臟科醫生診斷為冠狀動脈疾病者(ICD-9-CM Diagnosis Code 410-414)、(3)已接受冠狀動脈疾病藥物治療至少三個月、(4)能以國、台語溝通者、和(5)同意參與本研究者。所收集的資料採用SPSS 20.0 version for Windows及SAS 9.3版之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tobit迴歸分析法找出藥物治療信守的重要預測因子。 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個案於藥物治療信守知識構面得分由0分至3分,平均得分為1.92分;態度構面之得分由11分至30分,平均得分為26.71分;最後,障礙構面得分由0分至68分,平均得分為5.90分。Tobit迴歸分析發現,知識構面重要預測因子為「態度構面」、「服藥副作用」及「用藥指導」;態度構面重要預測因子為「知識構面」、「障礙構面」、「年齡」、「教育程度-高中職」及「心導管次數」;障礙構面重要預測因子為「態度構面」、「年齡」、「目前有職業」、「未定期返診」及「心臟症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多數病人有高藥物治療信守,而年紀較輕、教育程度不識字及專科以上畢業者、有職業、未規則返診、首次行心導管檢查、心臟症狀多及未接受過用藥指導者為低藥物治療信守之高危險群病人。此外,僅有21.2%的個案表示接受到完整的用藥指導,如何落實完整用藥指導極待改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 病人面臨重大疾病威脅時,急診為提供緊急醫療處置的場所,但是急診的病人常因感覺等候時間久,無法立即接受治療及缺乏良好溝通,對急診照護品質感到不滿意。然而,並非每位病人來到急診都處於危害生命且需要立即急救的緊急狀態。 目的: 本研究探討急診不同檢傷分級病人之照護需求及需求滿足程度之差異,並分析此差異是否影響其對照護品質的感受。 方法: 採描述性相關研究設計,於重度急救責任醫院針對不同檢傷分級之急診病人進行方便採樣,以結構式問卷於102年6月至103年6月進行調查共收集167名個案,包括檢傷為緊急(1-2級)67人及非緊急(3-5級)100人。 結果: 檢傷分類緊急與非緊急病人在需求重要性上無顯著性差異,但緊急病人因病情較危急及複雜,經檢傷分類後須優先進行醫療處置,所接受的醫療照護也較多,所以在需求滿足程度得分較高,對醫療照護品質的滿意程度也較高。外傷科病人對醫療照護品質的滿意程度較高。照護需求與滿足感受的分數差異愈大,對醫療照護品質的滿意程度愈低。急診醫療照護品質的變異可由下列因素解釋:(1)外傷科,解釋變異量5.8%、(2)檢傷是否為緊急(1或2級),解釋變異量2.5%、(3)照護需求與滿足感受程度的差異,解釋變異量11.8%。 建議: 應加強民眾對急診就醫時檢傷分類之概念,急診醫療團隊對於非緊急病人應加強溝通及疾病訊息,以緩解其焦慮;善加說明急診檢傷不同級數的處置方式和候診時間,以避免對急診醫療照護需求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未來應可進一步探討就醫態度及檢傷分類認知程度對醫療品質感受的實質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要探討退化性關節炎老人接受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前、後的疼痛、日常活動功能、自覺能量之現況及變化。研究採前瞻性類實驗縱貫式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方式收案58位接受單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以10 cm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RS)合併臉譜量表來測量疼痛程度;以感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The Index of Self-Report ADL)來測量日常活動功能;以安適圖量表(Well-Being picture scale;WPS)來測量自覺能量的程度,測量時間為術前一天、術後48小時、出院前一天。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個案大多是女性、平均年齡74歲、已婚、教育程度國小以下、與家人同住者居多。手術前日常活動功能總分平均分數93.76±6.10,屬於部分獨立;疼痛平均分數為6.36±1.88,屬於中等程度疼痛;自覺能量總分平均為59.93±9.44,屬於中高的自覺能量。退化性關節炎老人隨著手術完成至出院前,疼痛情形有明顯的改善。而日常活動功能於手術前最好,手術後有明顯下降且功能最差,出院前日常活動功能逐漸往上提升。退化性關節炎老人的自覺能量在手術前後差異不大,出院時有明顯的上升。不論術前、術後或出院前,有使用輔具老人的疼痛分數均較無使用輔具老人明顯得分高,較為疼痛。居住環境為獨棟透天厝患者,在三個時段的日常活動功能皆高於居住於平房患者。 藉由本研究結果,可讓臨床醫護人員了解退化性關節炎老人接受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前、後及出院前個案的疼痛、日常活動功能與自覺能量之現況與變化,篩選出高危險群個案,適時提供介入措施,協助個案順利回歸社區生活。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神病人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智謀與憂鬱程度之相關性。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採方便性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以南部一家醫學中心精神科及一家精神專科醫院之門診、日間病房、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精神病人之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共100人,使用結構式問卷進行相關資料收集。研究工具包括:「主要照顧者人口學特性」、「照顧負荷量表」、「智謀量表」及「台灣人憂鬱量表」四部分。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及線性複迴歸分析等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精神病人主要照顧者之整體照顧負荷達中度程度(M=26.30, SD=10.66),且有81%的主要照顧達中度以上的負荷。2.智謀程度亦屬中等程度(M=96.67, SD=15.85)。3.憂鬱程度並不高(M=11.56, SD=10.98),其中有明顯憂鬱傾向者有22位(22%),表示超過1/5的主要照顧者已明顯有憂鬱症狀。4.照顧負荷與憂鬱呈顯著正相關(r=.581, p<.001)。5.智謀程度與憂鬱程度呈現顯著負相關(r=-.266, p<.001)。6.智謀程度與照顧負荷則未呈現顯著相關。7.照顧負荷與智謀程度皆為憂鬱之顯著預測因子,其總解釋變異量為32.7%。 本研究結果可以協助護理人員了解精神病人主要照顧者之照顧負荷與智謀程度對憂鬱之影響性,護理人員可以提供主要照顧者減輕照顧負荷及發展智謀能力之支持性團體及訓練課程,應用個人內外在的資源來調適照顧負荷,減少憂鬱程度,以維持身心健康的平衡。

  • 學位論文

背景: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對國人健康威脅及醫療耗用影響甚鉅, 惟有良好的自我照顧行為才能有效控制疾病。而糖尿病共照網對疾病控制的成效有限,傳統的衛教不足以改變行為,故積極推動「糖尿病支持團體」的成立。 目的:探討「糖尿病支持團體」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顧行為及相關因素。 方法:採描述性、橫斷式相關研究,以方便取樣在中南部13家成立兩年以上 的「社區型糖尿病支持團體」為研究群體,並邀加入至少半年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144名。以糖尿病支持團體功能、糖尿病增能過程感受、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糖尿病自我照顧行為等量表為研究工具,其信度為 .82- .92,量表皆具良好建構效度。 結果:研究結果顯示:(1) 支持團體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顧行為指標 分數為74.7;(2)所參加之支持團體的功能指標分數為81;對支持團體核 心幹部之增能過程感受的指標分數為82.6;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之自我效 能指標分數為76.5;(3) 糖尿病支持團體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顧 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依序為「自我效能」、「支持團體功能」、「增 能過程感受」、「職業」、「加入支持團體年數」,共可解釋64%變 異量,其中自我效能可解釋48 %變異量,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 顧行為最強的解釋因子;其次為支持團體功能,解釋9%變異量。 結論/實務應用: 自我效能、支持團體功能、增能過程感受可提升支持團體之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顧行為,是未來支持團體中專業人員/核心幹部可以繼續加強的部分,亦可做為健康政策推動的參考。

  • 學位論文

長照機構為了改善住民安全及建立正向安全文化首要是建立正向的異常事件通報文化,異常事件通報文化是屬於病人安全文化之下的次文化,藉由評估異常事件通報文化可以瞭解機構人員對異常事件通報的關注程度。本研究目的旨在發展長照機構異常事件通報文化量表,並測試其信度與效度。 本研究採橫斷式描述性研究設計,以自擬的結構式問卷,包括:個人基本及工作屬性及異常事件通報文化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隨機取樣全國35家長期照護機構,以396位照護人員為測試對象,郵寄並回收問卷396份,以SPSS 19.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建檔及統計分析。 量表建構方面,研究者依據異常事件通報相關文獻與臨床實務經驗來發展量表題項。量表信效度檢定方面,由五位專家審查後計算量表的內容效度指數值為.92,顯示量表具良好的內容效度:量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建構效度檢定,量表21題共萃取三個因素,分別為通報認知、通報意願、通報管理與學習回饋,總解釋變異量達65.61%。以內在一致性信度與兩週後再測信度來檢定量表信度,總量表之Cronbach’s α值為0.93,三個次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介於0.91-0.95之間;兩週後再測信度為0.72。 研究結果顯示長照機構異常事件通報文化量表具良好之信度與效度,建議可做為長照機構照護人員在異常事件通報文化的評估工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為透過護理人員的角度,深入瞭解臨床護理人員對護理佐理員工作內容的看法和期待。本研究以焦點團體訪談,透過會談、觀察及問卷進行資料收集,以資料三角交叉收集護理人員對護理佐理員制度之看法與期待。採方便取樣,於南部某醫學中心和某區域教學醫院進行收案,第一階段進行焦點團體訪談,共計3次,14位病房護理師受訪,分析訪談資料獲取其主觀經驗,研究結果共分為主題:(一)護理人員對護佐的需求、(二)期待護佐的工作內容、(三)促進合作互動關係。第二階段輔以問卷,調查對護理佐理員背景及工作內容看法之統計,再次針對焦點團體訪談對象共計14位病房護理師。第三階段個別深入訪談,。 研究結果中,發現護理人員對護理佐理員之角色期待及共事經驗,是可以作為護理佐理員錄用條件之要求、制定護理佐理員工作範疇之參考。同時,也反應出護理人員之間的價值觀及差異。由以上研究結果,建議推動護理佐理員在護理職場,應考量醫院型態、病房特性及護理照護模式,加強釐清護理佐理員之工作範疇,讓護理人員發揮專業角色,建構出優質護理環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焦慮及睡眠品質不佳是護理人員常見的問題,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運用芳香按摩改善護理人員焦慮及睡眠品質之成效。採縱貫性實驗性研究,針對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內外科病房之護理人員,將符合收案條件之個案隨機分配為接受芳香按摩(含純樂器音樂聆聽)之實驗組(n=25),及只接受純樂器音樂聆聽之對照組(n=25)兩組,準備及執行時間每次為一小時,每週一次,為期四週。分別以貝氏焦慮量表及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來進行前、後測的資料收集,統計方式包含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成對t檢定、共變數分析、重複量數的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相關分析。 研究成果顯示受試者皆為女性,平均年齡30.64(±4.19)歲,平均工作年資為8.22(±4.38)年,42%(n=21)的護理人員有輕度焦慮,30%(n=15)有中度焦慮情形,且所有受試者皆有睡眠品質不佳(PSQI大於5分)情形,經過介入措施後結果顯示,接受芳香按摩的實驗組焦慮及睡眠品質不佳改善情形較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故結論發現芳香按摩能有效改善焦慮及睡眠品質不佳的情形。建議可將芳香按摩應用於改善護理人員焦慮及睡眠品質不佳的現況,提升護理人員的生活品質,進而提供病患安全有品質的照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