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47.221

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背景和目的:台灣肢體障礙兒童與青少年如何適應障礙的研究目前不多,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調查肢體障礙學生的生活品質以及長期追蹤他們適應生活的情況。方法:本研究共徵召63位11-18歲肢體障礙組的兒童和青少年以及282位來自相同地區一般正常組學生,他們都是來自於高雄市教育局所管轄國小五年級以上到高中(職)學校的學生。使用學生版全面性生活品質量表 (Student Vers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ife Scale, Com QOL )做為施測工具,在二年內每隔六個月定期評估肢障組主觀與客觀生活品質七個層面分數變化情況。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肢障組與正常組學生的生活品質量表分數;以皮爾森相關係數(Pearson’s r)檢定生活品質客觀和主觀各層面之間的關聯性;使用雙樣本t檢定(two sample t-test)檢視肢障組兒童與青少年生活品質的相關影響因素;以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alyses of variance)肢障組學生二年間四個時期生活品質分數變化情形。結果:兩組在客觀性生活品質得分有明顯的差異性(F=11.53, p<0.01),在物質層面上肢障組明顯低於正常組;相反地,在成就 感、安全感、快樂感等層面,得分高於正常組。另一方面,在主觀感受上的生活品質,成就感和快樂感層面得分也明顯高於正常組。對於肢障組而言,在主觀感受及客觀測量生活品質各層面之間,兩者得分在統計上並沒有相關性 (r = 0.20, p = 0.12)。在客觀測量社區地位暨人際關係層面得分,輕度和中度障礙程度的學生明顯高於極重度和重度 (p < 0.01);另一方面,特殊班學生則明顯低於融合班 (p < 0.05);不同年齡層11-15歲學生在與家人及朋友的互動客觀測量層面得分明顯高於16-18歲年齡層的學生;然而,在主觀感受上,16-18歲年齡層的學生在社區地位暨人際關係層面得分明顯高於11-15歲年齡層的學生。在二年的追蹤期間,主觀感受成就感層面得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明顯改變,且整體主觀感受生活品質表現在各層面上的平均分數有明顯減少 (F=5.11, p <0.05)。結論:肢體障礙和正常學生在主觀和客觀生活品質表現上存在不同層面的差異性;不同障礙程度、班級類型和年齡等因素也會對肢障學生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在兩年追蹤期間肢障學生在主觀感受生活品質分數變化趨勢,顯示他們還在適應生活的情況。

  • 學位論文

目的:探討「婦癌患者」與其「主要照顧者」,在照顧覺知落差、憂鬱傾向和生活品質間關係,以及雙方關係類型是否具有調節作用。 方法:本論文由兩個研究所構成,研究對象為南部及北部某醫學中心婦科癌症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以研究一所自編「照顧覺知量表」,暸解國內婦癌患者與照顧者,對於照顧行為及照顧需求覺知的狀況;研究二以美國「流行病學中心-憂鬱量表」中文版本,評估婦癌患者和照顧者的憂鬱傾向與「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評估其雙方的生活品質。本論文以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獨立及相依樣本t檢定、階層回歸分析及路徑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結果與討論:(一)「研究一」之「照顧覺知量表」預試共蒐集到34份有效資料,配合訪談及參考ISSB,編製出共38項照顧行為。並將量表區分成一、二部份,同時編製成病患及照顧者兩個版本。(二)「照顧覺知量表」中文版,證實有五個照顧支持功能性因素結構:社交互動、情感關注、認知訊息、保持距離和實際支援。再以複核效度化驗證,發現在照顧行為,及照顧需求層面,都有相同的五因素結構。而內部一致性係數,在病患及照顧者部份都達到.92以上,表示信度良好。(三)「研究二」共蒐集到92位婦癌患者、65位主要照顧者,以及配對出「病患-照顧者」共61對。結果顯示,病患覺知接收到的照顧與照顧者覺知有提供的照顧之間,存在顯著的落差(p < .05)。而在照顧需求上,病患所需的照顧也比照顧者認為得要來得少(p < .05),因此在需求覺知方面,雙方也存在顯著落差。(四)人口學變項方面,在病患部份,其疾病相關因子並不會對其適應或照顧覺知有顯著的影響。但病患年齡越大,其生理健康越差,覺知接收的照顧越少,照顧需求也越少。在照顧者部份,年齡與生活適應無關,僅影響照顧覺知,年紀越大的照顧者自覺提供的照顧總數越多,覺知落差的情形也較少。在照顧者慢性病變項部份,則與照顧覺知無關,影響的是照顧者生理健康,及其生活品質。(五)在憂鬱傾向方面,病患平均分數為14.76(標準差=9.33),照顧者平均14.97分(標準差=9.76),顯示即使經過平均三年多的復健,婦癌家庭成員的心理痛苦程度仍居高不下。(六)生活品質方面,婦癌病患的生活品質接近一般人的生活品質狀況,但各範疇復原程度不一。在生理範疇及心理範疇品質,較一般人低落。而照顧者部份則是在生理範疇及社會關係範疇,略差於一般人。(七)關係類型調節作用的分析結果均未達顯著效果。(八)病患路徑分析發現,病患憂鬱傾向是做為病患覺知缺乏照顧,與病患生活品質間的重要中介變項;在照顧者部分,只有照顧者憂鬱可成功預測照顧者生活品質。雙方配對路徑發現,由雙方覺知照顧行為落差導致病患憂鬱後,可影響病患生活品質及照顧者生活品質。而病患生活品質不良會造成照顧者憂鬱,進而影響照顧者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抗精神病藥物clozapine對於難治性精神分裂症之療效優於其他抗精神病藥物,雖然較不易產生錐體外症候群等副作用,但是可能發生如顆粒性白血球下降之嚴重副作用,而在臨床上發現大部分療效與副作用的產生與clozapine及其代謝物的血中濃度相關。因此研究影響clozapine代謝的因素有其必要性。clozapine主要是經由肝臟酵素CYP1A2代謝,主要代謝物為desmethylclozapine及clozapine-N-oxide。在過去研究發現clozapine及其代謝物於血中的濃度存在非常大的個體差異性,諸如影響clozapine代謝的因素如性別、年齡、體重、種族、吸煙行為、藥物交互作用、飲食及肝臟酵素活性等陸陸續續被研究中,但這些研究呈現不一致的結果,唯大部分研究顯示吸煙行為會影響CYP1A2的活性。故本研究之目的為於長期住院服用clozapine之慢性華人精神病患中,探討在不同吸煙程度下,性別、年齡、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及CYP1A2之單核酸多型性對於clozapine及其代謝物之血中濃度的影響。 方法:本研究設計採單中心,無對照組,橫斷式之臨床研究模式。231位符合標準之慢性精神病患,運用高效能液相層析法暨紫外線偵測器予以測定其clozapine及代謝物之穩定血中藥物濃度;同時萃取DNA進行CYP1A2基因多型性鑑定。運用聚合連鎖反應產物之限制內切片段長度多型態性分析位於五碳端之-2964(G/A)及-1569(T/del)與第一段intron處之155(T/G)及731(C/A)等4點CYP1A2基因。病患基本資料透過病歷回顧與臨床評估收集,包括clozapine使用劑量及時間、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吸菸行為及可能影響CYP1A2活性之併用藥物與食物。依個案過去半年之吸煙行為區分為三組。在不同吸煙程度下,所有變項以描述性統計呈現。以變異數分析(ANOVA)或雙樣本t檢定(當某一種基因型闕如時)比較血中clozapine和代謝物濃度差異,並以皮爾森相關係數來探討連續變項與血中clozapine和代謝物濃度之相關性。 結果:平均口服clozapine劑量為每日332.3 ± 105.0毫克,clozapine及其血中代謝物之濃度隨口服劑量增加而增加。每100毫克口服clozapine劑量之血中clozapine、desmethylclozapine及clozapine-N-oixde濃度依不同吸菸程度具顯著差異。clozapine血中濃度,在非吸煙組、少量吸煙組及多量吸煙組各為619.4±335.6 ng/mL/100mg、449.9±374.4 ng/mL/100mg及369.0±295.7 ng/mL/100mg (F=12.19, p<0.0001);desmethylclozapine血中濃度則為203.9±114.6 ng/mL/100mg、152.2±97.2 ng/mL/100mg及137.9±106.6 ng/mL/100mg (F=8.65, p=0.0002)。在非吸煙組中並未發現性別、年齡於clozapine代謝物血中濃度有差異。Clozapine代謝物血中濃度在女性呈現與體重負相關(r=-0.227, p=0.0276)。在相同吸煙程度下,4種CYP1A2基因多型性皆未發現對clozapine代謝有影響(p>0.05);但若比較不同吸煙程度,CYP1A2基因之-2964(G/A)的A/A型、-1569(T/del)的T/del型、155(T/G)的T/G型及731(C/A)的C/A型,其clozapine代謝物血中濃度未受吸煙影響。 結論:據作者所知,這是第一篇探討華人長期住院服用clozapine之慢性精神病患,在不同吸煙程度下,CYP1A2之單核酸多型性對於clozapine及其代謝物之血中濃度的影響。本研究發現吸煙對於clozapine代謝具顯著性影響,但性別及年齡則在本研究中沒發現。在同一吸煙程度,4點CYP1A2之單核酸多型性對於clozapine及其代謝物之血中濃度無影響;但具某些SNPs時,在不同吸煙程度下,其clozapine及其代謝物未受吸煙的影響。這些結果部份呼應過去的研究,但有些不支持,因此進一步更嚴謹、大樣本的研究是需要的。

  • 學位論文

磨牙是指牙齒無意識的出現研磨或咬緊的週期性口腔運動。磨牙發生的原因是多元的,目前許多的研究指出磨牙的原因可能與情緒或壓力之間有部分相關性。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測量南部某醫學中心顳顎關節門診之磨牙患者之心理、睡眠狀況,利用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睡眠品質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所整合而成的研究問卷取得研究資訊。收案對象中(N=83)以女性(69.9%)佔多數,平均年齡為29.7 ± 11.2,有60.3%具高教育程度,74.7%的人自覺精神壓力位於中等以上,有12%有憂鬱傾向,並且睡眠困擾(53%)及嗜睡狀況(18.1%)的比例皆比台灣一般民眾高(睡眠困擾:24.9%,嗜睡:8.4%)。進一步利用迴歸分析後發現,磨牙患者之安眠藥使用情形、自覺健康狀況、教育程度可以預測其憂鬱傾向。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 網路的普及為現代生活帶來改變,但隨之而來的網路成癮問題亦日趨嚴重,而大專院校學生更為其中之高危險群。過去研究已指出網路成癮與其個人特質具有關連性,並同時存在多種身心症狀;但卻較少針對網路成癮者之症狀或問題加以分析。因此為使具網路成癮傾向之大專院校學生在網路成癮不同問題與症狀上能有更清楚的描述,本研究主要目的除了解大專院校學生之行為特質、身心症狀與網路成癮之關係外,亦嘗試了解不同網路成癮問題與症狀在行為特質與身心症狀間之相關程度。 研究方法 以八所大專院校學生為母群體,依叢集抽樣選出2,764人,採自陳方式填答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計2,713份。 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表、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CES-D憂鬱量表、社交畏懼量表、行為抑制/行為激發量表與匹茲堡失眠量表。 統計分析使用SPSS套裝統計軟體,以描述性統計呈現人口學資料與網路使用情形;以t-test檢定網路成癮與否在行為特質與身心症狀之差異;以Person積差相關與對數迴歸分析行為特質、身心症狀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研究結果 1.網路成癮傾向部份:在行為特質上,與高尋求樂趣及高行為抑制呈現顯著相關。在身心症狀上,則和憂鬱、失眠及社交畏懼呈現顯著相關。 2.網路成癮問題與症狀部份:在行為特質上,時間管理問題、網路耐受性症狀、人際與健康問題與強迫性上網症狀均和高尋求樂趣、高行為抑制及低酬賞反應呈現顯著相關;網路戒斷症狀僅和高尋求樂趣與高行為抑制呈現顯著相關。在身心症狀上,則均和憂鬱、失眠與社交畏懼呈現顯著相關。 結論與建議 1.高行為抑制、高尋求樂趣與低酬賞依賴為行為特質之危險因子。2.憂鬱、失眠與社交畏懼為身心症狀之危險因子。3.兩種性質之危險因子不僅與網路成癮傾向相關,亦同存在於網路成癮之各症狀與問題。 建議未來相關單位可從心理衛生三級預防觀點研擬網路成癮之防治與介入計劃,促進大專學生之網路心理健康,並對網路成癮者提供臨床上有效的治療與幫助。 關鍵字:網路成癮、行為抑制、行為激發、網路心理健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近幾年來關於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後產生代謝性症候群的研究愈來愈多,及有關於基因如Apo E polymorphism與脂質相關在代謝性疾患扮演重要的角色。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傳統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卻並不一定會罹患代謝性疾患。因此希望能藉由這個研究來確實了解抗精神病藥物與代謝性症候群在精神分裂症者的關係,以評估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長期治療的患者罹患代謝性症候群的可能性,進一步探討精神分裂症的Apo E allele 基因型在代謝性症候群與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之間的關連。 方法:本研究採單中心,無對照組,回溯性病歷回顧之臨床研究模式。本研究將收集約111個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精神科病患,納入本研究的標準為診斷符合DSM-III-R 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分裂症。病患基本資料透過病歷回顧與臨床評估收集,包括年齡、發病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血壓、空腹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同時萃取DNA進行Apo E基因多型性鑑定,收集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種類。統計以多變量迴歸分析方法及結構方程模式 (AMOS) 來分析做比較因果關係。 結果:多變量迴歸分析方法及結構方程模式 (AMOS) 顯示,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與得高血壓有負向直接影響 (β=-.18, p =0.049),同時與三酸甘油脂 (β=-.31, p<0.001) 及膽固醇 (β=-.21, p =0.026) 有負向直接影響,顯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比較於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反而得高血壓及高血脂的情形較少。同時顯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對身體質量指數 (BMI) 無直接影響而是間接的影響。 討論:本研究發現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比較於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反而得高血壓及高血脂的情形較少,尤其在三酸甘油脂的部份最明顯。另外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與身體質量指數並無直接的影響,而是經由三酸甘油脂及高血壓間接來影響身體質量指數。

  • 學位論文

本研究試著從消基會關注的年度重大醫療消費事件,在新聞發展過程中,報紙平面媒體相關新聞、特稿、社論對事件的追蹤報導及版面的呈現,探討新聞文本中消費者權利意識的表達,以便了解台灣醫療環境的消費者意識呈現情形。並依研究需要採內容分析法,以客觀、系統、量化,並兼具質化檢驗的方式來分析報紙的新聞報導。本研究選取榮總醫院事件、北城醫院事件和仁愛醫院事件為研究比較對象,經分析後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所觀察的三起事件,報導出現在「焦點/頭條/要聞」版的比例都最高,顯示其受到新聞媒體高度重視。 二、三個事件在事件報導的性質部分,都以「純新聞」出現的性質最多,顯示媒體報導事件的主要工作就是呈現事實。 三、個事件所著重的主題比例最高的都是「事件成因及解決」,顯示媒體在醫療糾紛事件發生之後的關注焦點在事件的肇因,並且注重能夠能提供或建議相關的解決方式之報導。 四、在報導向度上,三起事件的新聞報導大都偏向陳述事實。在其他向度方面也會關注,只是比例不高。 五、在消費者權利意識報導,研究發現:(一)在榮總醫院事件中報導以請求賠償的權利、知道正確資訊的權利及健康環境的權利最多。北城醫院事件以請求安全的權利權利、健康環境的權利及請求賠償的權利最多。仁愛醫院事件的報導以基本需求的權利意識、健康環境的權利及知道正確資訊的權利最多。(二)在本研究的三起醫療事件,決定選擇權利甚少被報導,極待醫療體系重視此問題。請求賠償權利的報導歷年來已大幅減少,可能意味請求賠償已然是一種消費大眾的共識,不需要再作多幅的報導。(三)研究中發現以三事件整體計算,請求健康環境權利呈現最多報導。

  • 學位論文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OSAH)患者因夜間睡眠時上呼吸道反覆阻塞,導致呼吸中止、睡眠不連續及血中氧氣飽和度下降。臨床上,OSAH患者常出現日間過度嗜睡、警覺性與注意力的降低,甚至有認知功能的損傷。本研究藉完整的額葉功能評估及事件相關電位(P300)配合多頻道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探討OSAH患者額葉功能、P300之表現、兩者的相關性及其致病機轉。 本研究收集了22名經PSG確定為OSAH的患者(男:女=17:5;平均年齡為51.0±11.1歲)與27名控制組(男:女=14:13; 平均年齡為56.0±7.8歲),均接受額葉功能測驗、P300檢查與自評量表。 相較於控制組,OSAH患者的部分額葉功能有顯著降低。OSAH患者P300之Pz與Oz振幅呈現顯著降低;潛時雖較正常組延長,但並無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此外,OSAH患者在Epworth嗜睡量表有較高得分,其差異也達顯著意義。P300的潛時與部分的額葉功能測驗變項間存在有顯著相關。PSG結果顯示睡眠結構的變化與額葉認知功能有顯著性相關。 本研究發現1) OSAH患者具額葉功能缺損,2) 與智能相關之P300 於OSAH患者呈現顯著異常,3) OSAH患者之額葉功能表現與P300潛時具相關性,4) OSAH患者的認知功能缺損,可能是由於睡眠結構的異常所造成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專業人員評估治療效果的概念。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2個CBT團體,包括6位ADHD兒童及7位父親或母親、1個PMT團體,包括5位父親或母親,以及13位專業人員;研究工具為療效評估量表(Bloomquist & Braswell, 1990);研究過程中,將專業人員療效評估的討論過程錄音,謄寫為逐字稿,並採用紮根理論研究法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解釋。研究結果顯示,專業人員療效評估時所使用的概念,可分為父母和兒童兩方面,父母的部分,包括1. 「促進孩子學習」:包含了「監控」、「協助」等概念;2. 「技巧熟稔度」:包括「問題解決技巧」、「概念正確性」、「使用行為改變技術」、「成功經驗」等概念。兒童部分則包括1. 「技巧熟稔度」:包含了「概念正確性」、「自動化」、「內化」、「成功經驗」等概念;2. 「將技巧類化到其他情境」:包含「學校表現」及「問題解決技巧」等概念;3. 「與他人互動」包括了「親子互動」、「人際互動」等概念。本研究發現,專業人員療效評估之概念,可提供有效的臨床應用,未來也可結合其他療效評估的量表工具,發展更多元的療效評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