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168.172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面對全球經濟重新組構的衝擊,臺灣正面臨著嚴重的產業外移,致使內部產業結構、勞力資本面臨考驗。面臨這樣一波結構性的產業發展課題,要如何為傳統社區產業構思一條復興之道,其實政府於2003年即有思考,文建會為推動地方社區產業的振興,遂從2003年政府開始著手推動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計畫,希望學習日本地場產業發展模式的成功經驗,藉由地方產業交流中心的運作,以活化地方發展,並帶動地方產業、文化整體成長。可惜該項利益良善的政策,嗣後因過度重商主義且計畫時程短暫,不僅無法有效學習日本經驗,還造成公共設施閒置的一種浪費公帑的問題,總之成效不彰。 鑑於地方社區產業發展的必要性,筆者將援引由民間組織設立的新故鄉見學園區之經驗,從地場產業的概念,作為研究對象,針對政府所推動的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與新故鄉見學園區,進行設置宗旨、目的與相關的操作機制的比較,希望藉由兩者彼此之間的比較分析,提供帶動地場產業的可行發展模式與策略建議,以期讓臺灣的地場產業,可以透過若干創新治理策略,以求真正的持續性發展。 根據本文研究發現,過去幾年政府推動地方產業交流中心不如預期而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不論是委託者或是被委託者,大多沒有詳細針對地方特色需求進行評估,並與在地人士溝通商量、規劃評估的在地發展計畫。其次,從該項政策的規劃到執行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的角色與權力界定劃分不明確,以致於經費配置思慮不夠周延,導致政策計畫失敗。反觀由民間團體所設置的新故鄉見學園區,業已營運超過一年時間,園區設置規劃到執行與經營,雖在籌設之初,並沒有通盤性的規劃構想,但嗣後都有從地方產業的聚集角度,完整充分的規劃整體園區經營,雖然目前仍屬於營運初期,但是整體園區如何與周邊社區、其他在地特色產業進行結盟,都已陸續嘗試經營運作,這樣的用心與努力,將較於過去重商主義的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而言,實有其價值。 總體而言,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與新故鄉見學園區兩者,本研究從社區營造與地場產業兩面向進行比較發現,在建構地場產業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導入社區營造基礎與社群經濟的觀點,並且長期性結合地方社區的在地特色,發展適合在地的地方社區產業模式,將是可行持續發展地場產業模式的重要治理策略。這樣的觀點,值得供政府、社區與非營利組織作參考。

  • 學位論文

鄉鎮市調解制度乃是最貼近百姓日常生活中,解決糾紛快速、經濟的機制,因此,對於社會和諧、疏減訟源是極其必要存在的制度。 本研究立基於常民化定位的鄉鎮市調解制度,以此思考鄉鎮市調解有別於其他專業調解差異性之定向。 研究途徑分為靜態面與動態面,經由靜態之制度研究,其主要依文獻分析、統計資料及條例沿革等等做為基礎論述,就現行制度設計逐一探討,做為觀察制度發展的基礎,藉由全面性探討鄉鎮市調解制度,進而提問。 本研究在動態實證上採取半結構式方法,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為實務運作中五種不同角色(調解委員、調解委員會秘書、接受調解人、法官、警政人員(單位)),以多元、全面來檢證鄉鎮市調解制度。試圖透過靜態分析與動態實證的結合,提出制度設計上的建言及強化鄉鎮市調解功能的做法等,希冀建置更健全、信賴的制度,以利社會、司法資源節約的結論及建議。

  • 學位論文

論 文 摘 要 全球環境的急遽變動引發了社會種種混亂的現象,因此突顯出家庭教育以及培育後代成長的重要性。歐美各國(特別是英國)有許多推動幼齡兒童閱讀的經驗,引起國內重視幼兒教育團體或政府的關注,例如信誼基金會就積極地把國外Bookstart計畫引進台灣。台中縣是台灣推動Bookstart計畫的首創地,於民國92年(2003)起,率先透過轄內鄉鎮市立圖書館(以下簡稱鄉鎮圖書館),由每年1-2個計畫試辦點的「閱讀起跑線」開始,在短短六年內成為國內第一個自發性,轄內21個鄉鎮市全數參與推動Bookstart計畫的縣(市)。由於成績斐然,教育部已於民國98年度起,在全國各鄉鎮圖書館推動是項計畫。 本研究主要是從政策執行的面向切入,探討台中縣執行Bookstart的歷程,深入評估其執行成效,側重於剖析執行單位之執行困境、影響計畫執行與執行成效的因素、以及持續推動計畫和提高執行成效的方案。本研究的討論集中於鄉鎮圖書館內部組織資源、外部環境因素、上級政府和非營利組織這三個面向,對於Bookstart計畫執行成效的影響;研究方法採深度訪談法,以立意取樣,擇選台中縣八個鄉鎮圖書館館長、縣文化局計畫承辦課員,以及配合文化局推動Bookstart計畫的信誼基金會主管為訪談對象。 本研究發現鄉鎮圖書館的執行困境大多涉及組織內部資源條件,又以組織人員為關鍵性因素;而組織外在環境結構特性中,亦以「人」的觀念與態度為影響計畫執行成效的最重要因素;活動設計規劃的妥適性為Bookstart執行成效的關鍵,然組織內外資源條件的優劣,限縮了各館活動設計規劃能力和執行成效;從組織外在環境結構而言,所謂的「妥適性」意指活動設計應考量因地制宜與涵蓋民眾如何被說服、被教育,民眾透過活動參與才能擴大執行的成效。 本文對於鄉鎮圖書館的政策建議包括:1.積極主動與首長溝通;2.廣結社區資源與運用;3.積極加強宣導;4.開設親子共讀學習課程;5.充實嬰幼兒讀物與推薦閱讀;6.活動規劃應考量Bookstart精神內涵。對於縣文化局的建議為:1.結合各項資源擴大宣傳;2.籌組培訓縣級師資志工團;3.加強輔導機制;4.重視Bookstart的核心價值;5.人力、經費、資源整合提供;6.改善邀請卡信封設。對於教育部的建議則是:1.認清Bookstart的意涵;2.持續與信誼及其他幼教專業團體多元結盟;3.協助各鄉鎮圖書館體質改善。

  • 學位論文

2009年1月起台灣正式施行〈菸害防制法〉,這部法律影響為數眾多的吸菸者,甚至是非吸菸者,更激起一波新的「反菸與反反菸戰爭」。本研究嘗試以「社會排除理論」(social exclusion theories)檢視在現今反菸風氣下所形成的新興社會問題與「排除卅被排除現象」,並探討這些新課題是在何種脈絡中生成。 除了「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外,本論文以「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為主(in-deep interview),分析「台灣菸害管制背景」、「〈菸害防制法〉推法過程」、「〈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推法過程」、以及「〈菸害防制法第四條、第三十五條修正草案〉推法過程」等四個不同階段。回顧的文獻涵蓋國內外各類學術專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政府出版品、公報、及相關報章雜誌、網路社群的次級文獻資料;訪談則包括「立法委員」、「反菸團體」、「菸商」、與「反反菸團體」,建構及還原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四者如何以國家機關作為論述與互動的主要場域。 本研究發現國家與反菸團體的結合,促成反菸運動與反菸立法化之進程,但此一「政治參與」過程,卻排除其他多元行為者的納入,導致〈菸害防制法〉推行後,吸菸者在多重面向「政治參與、文化、教育、道德、醫療保健、空間與場域、經濟」皆產生被排除現象,此不但加深非吸菸者與吸菸者的對立,且因各排除面向的積累、加乘作用,吸菸者更逐漸連結「偏差行為」與「偏差者」的污名。

  • 學位論文

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積極實現愛台十二項建設之一的農村再生計畫,透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輔導,選定14處農村社區試辦農村再生計畫,並企圖通過「農村再生條例」,國家機關挹注政治與經濟資源,創設新台幣1,500億之再生基金,作為農村發展之經費,並自立法過程掌握權力與利益,進行政經資源之積累。本研究採用政治經濟分析觀點,從農村政策歷史結構及其發展脈絡,並以國家機關所扮演角色,自相關行為者在權力與利益之行為層面進行分析,推論出馬英九政府推動農村再生計畫之政經意涵。本文採行質性研究,使用「文獻分析」及「訪談法」兩種研究方法。從國內外期刊、專書、論文、政府機關出版品、新聞紙與雜誌等次級資料分析,健全筆者對於研究主題及研究途徑之掌握程度,並訪談參與農村再生計畫之重要人士,補足資料佐證未足之處。 本研究發現農村再生計畫與相關學理未竟相符,使農村再生計畫偏重農村硬體建設,農村再生條例之立法程序未盡周延,賦與社區居民參與機制未完備,農村再生基金用途與補助未觸及產業活化,更可能使農地他用更為嚴重,並產生國家機關之侵權行為,自文獻分析及訪談中得知農村再生條例仍有未臻完備之處,導致批評聲浪不斷;在政策建議部分,政府實施農村再生計畫時,避免以環境綠美化為主,應從振興農業為出發點,並將農村再生條例爭議條文移除,健全農村再生計畫機制,方能體現農村再生之精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從非營利組織興起發展背景著手,以責信度觀點探究社會福利型非營利組織在相關法律規範變遷過程中,對其募款實務運作所產生之影響,分別針對公益勸募條例法制化歷程,及對於社會福利型非營利組織募款責信度產生之影響做分析。研究方法部分,則採取質性研究途徑,以「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取得分析資料:文獻分析部分以包含非營利組織、募款及責信度相關專書、期刊、報章雜誌及碩博士論文等次級資料為主;深度訪談部分,訪談對象之選取係從「內政部社會司公益勸募管理系統」網站內所登載資料為母群體,輔以雪球抽樣方式增加受訪機率。研究途徑係以責信度做切入焦點,區分為內部責信度與外部責信兩部分,前者係指募款責信度,包括:組織使命、內部職工專業能力以及組織運作模式等面向;後者以公益勸募條例及其相關子法規範內容為主,包含申請勸募活動之事前程序、勸募活動進行中、勸募活動結束後以及罰則等四部份。 其次,募款法制化歷程將以統一捐募運動辦法時期、公益勸募條例立法過程以及該條例與相關子法之規範內容為探討內容,藉此了解相關法規範之立法背景、目的、各草案內容比較以及立法推動歷程。另外,也針對「內政部社會司公益勸募管理系統」網站登載資料做統計分析,包括一般性分析、勸募團體、公益目的與勸募狀態等四項分類。最後,則綜合上述探討內容,輔以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歸納他律規範與自律機制之相關性,並據此提出若干研究發現與政策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我國早期受禁於傳統特別權力關係理論的桎梏,公務人員之保障受到箝制,直至一九八四年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一八七號解釋突破特別權力關係事項不得爭訟的藩籬,此後公務人員得以提起救濟的範圍逐漸擴張,及至一九九六年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成立,公務人員保障法公布施行,使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制進入有主管機關並有專法規範的一個嶄新階段。適逢一九九九年臺灣省政府大規模精簡組織,對原臺灣省政府所屬公務人員衝擊既深且廣,也提供了公務人員保障制度檢驗的絕佳案例。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深度及深度訪談法,主要的文獻來源包括國內有關公務人員保障制度之書籍、研究報告、期刊論文、大法官會議解釋及保訓會網站(http://www.csptc.gov.tw)所公布的資料,經由文獻的分析與探討,期能對相關概念、理論、制度、與現況有所釐清與瞭解,並對精省保障案件進行分析,以瞭解其救濟類型、事件類型、救濟人背景及救濟結果;深度訪談方面,對原省府公務人員及精省保障事件救濟人進行訪談,探索受訪者對於各種事件所賦予的意義,以瞭解原臺灣省政府員工對公務人員保障制度之認識、救濟人對救濟結果之滿意度、及對公務人員保障制度的看法與建議。 本文第一章介紹研究動機、研究問題、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及名詞界定;第二章從公務人員保障之法理基礎出發,介紹公務人員與國家之關係及行政法之一般原則;第三章探討公務人員保障制度發展過程,並對現行保障制度進行分析;第四章介紹精省源起及組織精簡推動概況,並對保障法與精省權益保障措施進行研析;第五章介紹臺灣省政府組織精簡員工權益保障事件之決定書及訪談資料之分析結果;第六章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 當前政府刻正規劃推動中央政府組織調整,作者身為前臺灣省政府員工,對精省有切身的感受,爰思本研究或能藉由探討精省過程中,公務人員權益保障問題,從中萃取寶貴的經驗,並期在學術面向能促使我國公務人員權益保障制度不致成為組織改造的絆腳石,又可有效保障公務人員的權益;在實務面向藉由理論與實務的交叉印證,提出建議供將來修法之參考;在社會面向能使公務人員面對組織改造時都能無後顧之憂地全力配合,使行政革新更有效,使行政效率更提高。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從「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觀點,論述社區營造動力之積累與消耗過程。以自921地震後參與營造的白土社區為例,探究社區在進行營造過程中哪些因素會影響社會資本積累與消耗的變化,並且運用「網絡」、「規範」、「信任」三種要素,建構白土社區營造動力具體觀察指標推估模式,進而了解社區發展變遷。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運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法」三種研究方法來檢證研究主題。藉由白土社區為個案研究焦點,將社區自921地震後至2009年近10年參與營造的歷程,劃分為「1999-2002年為積累期」、「2003-2009年為消耗期」兩個不同階段的時間序列,探析社區營造過程無形資本積累與消耗的方式。並且歸納整理相關的書籍、期刊、碩士或博士之學位論文、報章雜誌等二手資料,助於重構白土社區營造過程之相關事件發展及運作過程。除此之外,研究者將與實際參與白土社區營造的重點人物進行深度訪談,以補充文獻分析法之不詳盡的部分。   根據研究發現,維繫白土社區營造之積累重要的基石為「社區網絡拓展與緊密的關係」、「社區營造價值與規範的落實」、「行動者間密切互動,累積彼此認同與信任關係」三者所構成社區發展動力展現。然而,值得注意是影響白土社區營造朝向消耗情勢發展情況,主要為「社區網絡遞減與疏離的關係」、「社區缺乏集體行動可續性」、「社區公共空間逐漸瓦解,衝擊行動者間信任關係」,例如:營造過程中陸續出現資源分配失衡、領導者效能及社區組織運作不彰等問題,社區並無積極正視,因而逐步降低社區內社會資本存量,影響整體發展與運作。據此說明,白土社區營造近10年過程因受到人、資源與組織三者相互交錯影響,造成社區呈現動態性的發展,同時也影響社區社會資本存量的消長變化,可提供其他社區借鏡反省。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以權力根源概念探究國家機關、資本市場與閱聽眾權力對新聞媒體自主性的影響。本研究認為傳統典型國家理論僅提供單面向解釋與分析,並不能透視1987年到2008年,新聞媒體自主性發展。故本研究含括Gramsci文化霸權論、菁英論、多元論卅新多元論。本研究以理論方式重構分析模型,比較、分析三種國家理論,藉以突顯權力動態過程與結構。本研究亦針對權力根源論述,利用「超越結構與行動者」、「超越物質主義與意念主義」兩概念彌補過往文獻對於新聞媒體自主性論述之不足,並依此建構操作型指標,析究台灣媒體發展過程。   本研究透過歷史制度論、文獻分析法、調查研究法三種研究方法分析行動者與結構之間的關連性。以「1987年-2000年」、「2000年-2008年」兩個不同時間序列進行個案內比較。資料蒐集方面,本研究分析國內外學術書籍、期刊文章、學位論文、政府出版品、相關媒體統計資料與報章雜誌等次級資料。並且透過問卷調查當前專業新聞工作人員對於1987年到2008年,我國新聞媒體自主性的演變。問卷施測能補強次級資料侷限之處,也能深刻還原、反映第一線新聞工作人員感受到的媒體變化。   本研究認為單一國家理論已不能洞察隱藏於新聞媒體當中的權力結構變化。國家機關、資本市場、閱聽眾權力根源,也非獨斷享有影響對新聞媒體自主性,取而代之的是三個行動者相互牽引的權力。另外,結構亦深受行動者影響,當新聞媒體出現劇烈變化時,行動者的權力也會產生更迭情況。本研究希冀建立宏觀的比較分析架構分析新聞媒體自主性,並證明國家機關、資本市場與閱聽眾權力是如何影響新聞媒體自主性。

  • 學位論文

社會保險為我國憲法所揭櫫的基本國策,也是邁向現代福利國家的表徵。我國於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一日起實施全民健保,在強制納保的規範下,健康平等權成為全民健保的重要議題之一,民眾擔負相同的健保費用,自該得到等量同質的醫療資源。但是醫療資源的配置卻受制於地理條件的根本差異,多數都市居民可享受高倍數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而偏遠鄉鎮僅能在貧乏的資源中,遷就於不合比例的社會預護。全民健保既為憲法所規範的衛生保健事業,即必須保障全民可獲致相等的醫療效益,醫療院所的合理建置將是強制納保的必要條件,也確保人民支應保費並享有相等醫事服務的對價性。 檢閱相關學術研究,許多文獻對於健保資源的區域分配多所探究,然而皆侷限於統計數值的表列,缺乏空間資訊的呈現,故此研究將運用地理資訊系統作為分析工具,結合屬性資料、數值及空間資訊,將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依其地理區位的劃定,以地圖的方式呈現台灣醫療資源的分配概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