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52.162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建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瞭解我國大學社團之合適背景、輸入、過程及成果評鑑指標為何,同時瞭解專家為四類指標之配分以及各校社團評鑑業務承辦人對指標及配分之看法,並且瞭解承辦人認為合適之評量方式及各類型社團合適之評量指標。本研究首先歸納分析我國大學社團評鑑實施現況、國內外大學社團評鑑相關理論與實務,透過CIPP評鑑模式,經由專家意見修正後編製出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德懷術問卷。之後借重德懷術專家小組成員對評量指標及配分提供意見,經過二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後,與專家小組成員一致性的共識,完成「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包括4個評鑑類型及配分、共36項評鑑指標。分別為背景評鑑佔15%,包括4項評量指標;輸入評鑑佔25%,包括9項評鑑指標;過程評鑑佔35%,包括19項評量指標;成果評鑑佔25%,包括4項評鑑指標。 在問卷調查部分,本研究將完成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編製成「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調查問卷」,針對全國各公私立普通及技職大專校院社團評鑑業務承辦人,採用線上問卷填答方式,共發出135份問卷徵求信件,最後獲得有效問卷45份。調查各校承辦人對本研究所編製之「大學學生社團評鑑指標」,在背景、輸入、過程、成果類型之各項指標內容,認為適用之社團類型及適合該項指標之評量方式。同時並調查各類型社團於4種評鑑類型之配分適切程度。最後針對學校類型暨辦理社團評鑑(包括校內社團評鑑及參與全國社團評選活動)狀況進行調查。 最後本研究針對社團大學生、社團輔導人員、政府教育部門、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旨在從學生學習權保障之觀點,檢視我國現行 12 年國教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國小階段的實踐情形,找出政策與教學實踐衝突矛盾之處,並具體提出保障學生學習權的方法。首先,在研究背景與動機方面,研究者從法令與政策、現場實務經驗、以及學習權保障的研究視角進行闡述。在研究目的方面有以下: 一、 從「保障學生學習權」的觀點,分析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個案學校實施歷程的盲點。 二、 檢討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政策面上與個案學校實務面向的落差。 三、 從「保障學生學習權」觀點,探討個案學校實施補救教學改進的可能措施與做法。 本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訪談、焦點團體座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與研究。從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科技化評量系統無法診斷學生學習低落成因 二、追蹤成效方式恐侵害學生隱私。 三、不適當的補救教學反而傷害學生學習權 四、行政管考壓力加諸教師與學生,忽略受輔學生學習實際需求。 五、部分教師對學生學習權概念認知模糊 六、補救教學僅消極保障學生受教權未必完全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理念 在補救教學保障學生學習權的建議作法,包括: 一、幫助學生自我覺察 二、從學生的優勢能力出發 三、建立其他機制保障多元智能學生 四、多元學習策略的運用 五、教師是學習權保障的關鍵

  • 學位論文

@_@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兩岸大學生之理財社會化、理財態度、理財意向與理財管理行為間之關係。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則為臺灣、湖北境內之大學在校學生,採用「理財社會化量表」、「理財態度量表」、「理財意向量表」與「理財管理量表」為研究工具。本研究採用之統計方法則有: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信度分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多群組分析。透過結構方程式模型發現到兩岸大學生在理財態度和理財管理皆受到父母與同儕之影響,其中以父母之影響最明顯;其次,透過多群組分析比較兩岸大學生之路徑關係,發現兩岸大學生在父母理財社會化對理財意向、理財態度對理財意向、父母理財社會化對理財管理等三條路徑上有顯著差異存在。根據研究所得之結果,研究者所歸納出的結論與建議,盼能對往後從事理財教育之教師及實務相關工作者能有新的思考方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我國於2004開始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剛開始稱為兩性平等教育法),對我國校園在處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奠定一套SOP的架構,也成為法入校園的ㄧ個例子。研究者自2008年擔任教師以來,至今已有八年學務處經驗,這八年學務工作期間,除第一年擔任調查會逐字稿謄稿人外,其餘時間擔任過性平業務承辦專人(生活教育組長)、性平會執行秘書(學務主任),這期間處理不少件校園性平事件,發現性平法對學校影響最大的也讓老師們印象深刻的,就是規定於該法第四章有關校園性平事件的處理機制、程序與救濟方法。 基於研究者自身經驗,本研究首先進行文獻探討,去探討現行調查程序中,實務現場第一線處理人員可能遭受之困難,除分析或整理學術論文及期刊文章,另參照教育部現行函釋和自身經驗,試著整理出第一線處理人員可能遭受之困難,並將這些問題擬成訪談大綱。 以焦點座談方式,邀請實務現場性平人員,針對文獻分析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再試著分析整理訪談內容,期望能發現實務現場所遇到之困難並嘗試提出解決之道。 本研究發現:1、現行性平法有關「調查」定義不明,當調查權只屬於性平會(和調查小組)時,在實務運作上會產生相當之困難。2、現行性平法在申請或調查之期限上並未予以限制,在某些情況下造成行政資源之浪費。3、關於人員迴避之狀況,法令應該更明確規範。4、教師有無擔任性平委員之義務?法令並無明文,但若性平會屬教育之重要一環,應強制或鼓勵教師參與。5、有關保全證據方面,性平法並無相關規定,應明訂相關保全證據規定,讓第一線人員能於必要時保全證據,以利後續調查。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視障者參與冒險遊憩活動之動機、體驗歷程、互動模式以及參與後之影響,以《2018黑暗水手獨木舟活動》為例,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六名視障者,為四名全盲、兩名弱視,利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輔以研究者活動日誌,進行文本資料分析與主題詮釋。 研究結果發現:視障者在參與冒險遊憩活動之動機,可分為五項動機:刺激尋求、新奇追求、嘗試挑戰、人際吸引、未滿足需求;體驗歷程可分為三個層面:海泳、乘風破浪以及海上世界;互動過程可分為三個層面:與自我的互動、與協助者的互動、與大自然的互動;參與後對自身之影響可分為三個層面:深入內心的冒險種子、冒險經驗的滋養、冒險經驗的正向發酵。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欲針對帶領視障者舉辦冒險遊憩活動的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學位論文

新北市勞工局與教育局共同辦理外加式的高中職勞動權益課程,2013年率先推動個體勞動權益課程,2018年再推行集體勞動權益課程,其課程目的為增進青少年勞動權利與義務的認知,以及避免求職受騙。 本研究欲探討新北市高中職勞動權益課程種籽師資培訓營的課程目標、課程架構、課程資源,以及課程運作。以深度訪談法整理種籽教師、前勞工局局長與業務承辦人的經驗。 新北市勞動權益課程培訓的研究結果與建議如下: 1.在課程目標部分,求職防騙與勞動條件範圍廣泛,建議培訓課程明確列出兩堂入班的課程大綱,以及培訓目標參考教師篩選的勞動教育指標。 2.在課程架構部分,基礎與回流教育無法滿足教師的入班需求,建議基礎教育增加法條導讀與解析,回流教育增加勞動法實務交流,以及依據學校類型與有無入班經驗調整教學實務課程。 3.在課程資源部分,教學資源平台尚未系統性整理,建議加強培訓講義、教師手冊與學生手冊的連結性,以及系統性整理既有的教學資源平台。 4.在課程運作部分,師資培訓與入班宣導之間需要磨合,建議匿名提問單增加講師與學員之間的互動,以及結合108課綱設計主題式的選修課程。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高中學生參與管樂社團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情形。本研究為了探討高中管樂社團的不同型態、組織在管樂社團運作上的差異,採用立意選樣的方式挑選位於我國北、中、南、東,經常受邀參與國內外各項重要活動慶典展演,且歷年參與全國音樂比賽有優秀表現的12 所代表性高中管樂社團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的「高中學生參與管樂社團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量表」作為調查工具,以12 所參與高中管樂社團的高二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問卷共發出212 份,有效樣本184份。問卷內容分為:基本資料、高中管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量表、高中管樂社團學生學習滿意度量表。獲得的資料採用描述性分析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t 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Pearson 積差相關係數分析(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管樂社團學生整體參與動機以「自我成就」(M=4.08)最高,其次為「休閒放鬆」(M=4.03),接著為「學習興趣」(M=3.91),最後為「實質獎勵」(M=3.67)。 二、高中管樂社團學生整體學習滿意度以「同儕關係」(M=4.07)最高,其次為「教師教學」(M=3.86) ,接著為「學校行政」(M=3.44),最後為「學習成果」(M=3.40)。 三、高中管樂社團學生的參與動機在個人背景變項部分,家長支持度、課外樂器學習經驗、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 四、高中管樂社團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在個人背景變項部分,家長支持度、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 五、高中管樂社團學生的參與動機在不同管樂社團經驗部分,課後投入管樂社團時間、擔任管樂社團幹部,有顯著差異。 六、高中管樂社團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在不同管樂社團經驗部分,有無家長後援會,有顯著差異。 七、學生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間,達到高度相關(r=.702),表示當學生參與動機越高時,則其獲得的學習滿意度也越高。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學生事務人員、高中管樂指導老師、家長及未來研究方面,給予具體建議。 關鍵字:高中管樂社團、參與動機、學習滿意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體驗教育課程對大一新生復原力之影響。採用質量混合研究方式進行,主要研究方式為量化研究,輔以質性訪談協助研究進行。透過自編復原力量表檢視體驗教育課程對復原力的影響。並藉由質性訪談,立意抽樣三位成員作為訪談對象,結合半結構式訪談進行。本研究結果如下:   體驗教育課程對大一新生復原力會產生正向的影響,並且在總分及各向度中皆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p<.05),其影響包含:建立個人自信心、同理心;增強正向思考能力、勇於挑戰、強化問題解決能力;並且可以增加個體在團隊當中的合作、溝通以及鼓勵他人的能力。   透過體驗教育的課程安排,於課程進行當中對復原力產生影響的因素包含:引導員的反思帶領、與成員的互動過程、完成活動後的成就感、同儕之間的支持與鼓勵、溝通技巧的學習……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指導員培訓方案成效為何,以Kirkpatrick評估模式作為研究基礎,探討受訓者的反應、學習與行為三個層次之培訓成效,即評估受訓者對於培訓方案的滿意程度為何;受訓者接受培訓後學習到了哪些知識、技能以及態度;以及評估受訓者實際應用所學的情形為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使用半結構式訪談法並從八位參與培訓方案的成員中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根據本研究結果,結論如下: 一、 受訓者對於培訓方案反應層次之成效研究結果: (一) 「受訓者參與培訓方案的感受」:對於符合學習期待感到滿意、自我實現的成就感、珍惜參與培訓方案的機會、自在且舒服的學習氛圍、初次體驗的新奇感、滿載而歸的喜悅。 (二) 「受訓者對於夥伴共學的感受」:獲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夥伴彼此間的互助與支持、夥伴彼此間的尊重與接納、喜歡夥伴間的教學相長、喜歡與不同背景的夥伴相互學習。 (三) 「受訓者對於培訓方案設計與安排的想法」:培訓方案的課程設計是完整且充實、滿意軟硬技術並重的課程安排、滿意循序漸進的課程設計與安排、考量外在因素之干擾。 (四) 「受訓者對於講師課程教學的想法」:講師的教學風格與態度、講師在教學內容上的呈現、講師同理與在意受訓者的學習狀態、講師的教學技巧與手法、講師實施評量與回饋機制、講師在教學時間及節奏上的掌握、講師在教學資源上的運用、講師戶外知識與技能的專業展現、講師注重課程教學上的安全風險管理、講師臨機應變的能力。 二、 受訓者對於培訓方案學習層次之成效研究結果有: (一) 「知識上的學習」:裝備器材的認識及其使用準則、裝備器材的保養維護與管理、固定點的挑選與架設之評估、樹木生長及結構原理、攀樹運動的歷史與發展、繩索課程設施的認識及其安全操作準則、水文辨識與判讀的準則、風險覺察與評估管理的準則。 (二) 「技能上的學習」:攀樹的上升與下降技巧、低高空繩索設施的架設與安裝、攀樹的器械的使用及系統架設、渡溪的基本技巧與應變處理、溯溪背包的防水技巧、繩結的打法與應用、課程教學與帶領的技巧、安全確保系統的操作與指導。 (三) 「態度上的學習」:安全與風險管理的意識提升、指導員具備的態度與特質、同理體驗者的心情與感受、愛護戶外裝備器材的意識提升、繩索挑戰場地的維護與管理觀念。 三、 受訓者對於培訓方案行為層次之成效研究結果有: (一) 「所學知識應用的情形」:應用裝備器材管理的知識於工作場域、能夠與人深入的討論與分享專業領域。 (二) 「所學技能應用的情形」:運用所學的教學手法在實際的課程帶領、運用所學的繩結技能於日常生活中、課程的教學與帶領應用之情形。 (三) 「態度上改變的情形」:安全與風險管理的意識提升、指導員專業形象及心態的轉變、對於相關事物之敏銳度提升。 (四) 「實際應用後的反思」:未來在課程設計上的發想與構思、課程教學與帶領上的調整及修正、累積實戰經驗與持續進修的重要性。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與結論,研究者歸納研究發現與反思後,對於培訓方案以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幾項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透過「社會領域公民科素養導向學習評量」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了解素養導向學習評量實施前、中、後的歷程,及學生學習歷程的轉變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及省思。 實施前,以學生起點行為設計素養導向教學活動與學習評量,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表現,包含課堂上師生的回應、學習單、小組討論單與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再做為教師彈性調整課程的內容與教師引導的方向。最後再透過教學後評量、回饋單與訪談,探究學生學習歷程的轉變,更讓研究者清楚理解學生學習時的思考脈絡。 經資料分析與整理後,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與評量設計面有三大發現:應以「學生起點行為」設計素養導向課程、課程時數會造成教師在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上的壓力、建立標準化的評量規準助於客觀檢測學習成效。就課程與評量實施面有五大發現:「學會」比「學完」更重要、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習與思考、學習表現的觀察不能只著重在外顯行為上、抽象性的提問應放在最後當總結性思考、教師應依據學生特性給予適切的引導與評量調整。 而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也對欲實施素養導向課程的教學者、從事相關研究者及業務相關的行政人員提出相關建議,對於教學者與研究人員,學習與創新是教師使命、多元的學習評量可運用彈性課程加以強化、評量工具應建立一致性;對於行政端,研究者建議學校教務處應主導學校教師發展素養導向課程、政府須帶領會考的學習評量朝向多元化。透過本研究結果的發現與困境的探究,希望提供未來從事以素養導向學習評量之相關人員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