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50.59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高雄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學習動機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 研 究 生:林琦鴻 指導教授:程瑞福 日 期:民國96年1月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學習動機與專業成長需求之關係,採問卷調查法,發出問卷160份,有效回收114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71.25%。以SPSS12.0 for Windows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 茲將本研究所得結論歸納如下: 一、高雄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之學習動機主要可歸類「求知興趣」、「職 業進展」、「逃避或刺激」及「外界期望」等四個向度。需求可歸類為「教學與評量」、「行政管理」、「課程設計」、「運動技能」及「研究創發」等五大類。 二、高雄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之學習動機具中上水準,在「求知興趣」 上表現較佳,其他依序為「逃避或刺激」、「職業進展」及「外界 期望」。 三、高雄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之專業成長需求呈現多元且認同度高的 情形,在「教學與評量」上的需求度較高,其他依序為「課程設計」、「行政管理」、「運動技能」及「研究創發」。 四、高雄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之學習動機與專業成長需求呈正相關, 整體性 r = .575。在動機方面以「逃避或刺激」與需求各類別 的相關係數最高。 五、未婚的且服務年資未滿五年的女性教師學習動機最高。 關鍵字:學習動機、專業成長需求、體育教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有三: (一)瞭解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學態度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之現職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在教學態度上的差異情形。 (三)分析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對於教學態度重要性看法與教學態度現況的差異情形。 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之方式,參與研究對象共有221位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研究結果經綜合分析、討論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對於教學態度重要性看法具高程度認同,且教學態度亦趨向正向。 二、在探究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對於教學態度差異情形,本研究發現僅在不同年齡及不同年資上有顯著的差異。 三、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對於教學態度重要性看法與教學態度有顯著差異。在教學態度六個內涵層面中重要性看法上比教學態度現況樂觀,顯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會因為現實環境與條件而存在著許多落差。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及後續研究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我控制回饋對老年人空間性動作表現、學習及錯誤估計之效應 研 究 生:葉俊良 指導教授:卓俊伶 日期:2007年2月 摘 要 本研究探討老年人自我控制回饋對空間性位移動作表現、學習與錯誤估計的影響。實驗參加者為36名老年人(男性19位,女性17位),平均年齡為71.5 ± 4.9歲,隨機分派到自我控制組、非自我控制相對頻率對照組、或20 % 相對頻率組。獲得期進行80次試作,10分鐘與24小時後各進行12次的立即與延遲保留測驗。依變項為絕對誤差值、變異誤差值及錯誤估計值。獲得期經混和設計二因子(組別 × 區間)變異數(區間為重複量數)分析發現:(一)組別 × 區間的交互作用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二)組別的主要效果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三)區間的主要效果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進一步以最小平方差異法之事後比較發現,第六區間的絕對與變異誤差值顯著低於其他各區間。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杜凱氏法HSD之事後比較分析立即與延遲保留發現:(一)三組在立即保留的絕對誤差值、變異誤差值、及錯誤估計值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二)20 %相對頻率組在延遲保留的絕對誤差值顯著低於自我控制組,但在(三)變異誤差值與錯誤估計值在三組間則未存在統計顯著差異。經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區間為重複量數)發現各區間要求回饋的次數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的結論為(一)老年人自我控制回饋非表現變項也非學習變項;(二)老年人自我控制回饋不會增進錯誤估計能力;(三)老年人自我控制回饋不會隨著練習次數增加而減少回饋頻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歷史社會學研究進路,以文獻分析、口述歷史、比較等分法,從歷史進程,探索1895年至2005年,臺灣小學教師�教練角色之形塑過程,並分析此項形塑過程背後的驅力。經考察及分析後,本研究歸納出下列的結論。 日治殖民時期,臺灣的學校體育與現代運動順著「文明開化」的殖民政策進入臺灣,使得小學教師�教練角色雛形的曾短暫乍現,其後在戰爭中殞沒了。威權體制時期,國民黨政府為了維繫政權,相對忽略體育和運動領域,小學也受升學魔咒緊箍,小學教師�教練角色雖在此時萌芽和確立,但大多是在有強力外部情境支持下產生的。臺美斷交後,國民黨政府執政正當性受質疑,國際外交亦受中國排擠,將運動用來當作是內聚民心、外拓外交的工具,在國家機器強力介入運作下,小學教師�教練角色的形塑受到強化,但過度對勝利的渴求,使角色產生質變,喪失原本應具有的教育目的。臺灣解嚴後,社會多元發展,小學體育回歸教育系統,小學教師�教練的角色內涵,轉為著重學生運動參與、才藝習得及經驗拓展上,在角色形塑的驅力上,教師個人也展現了較高的主體能動性。 在形塑驅力上,可從體育運動領域、國家社會氛圍、小學組織文化,及教師個人施為等層面,分析出十二種小學教師�教練角色形塑的正向驅力,及十二種反向驅力。並發現建構具實質教育目的之小學教師�教練角色,是一條解決教師�教練雙重角色衝突的可行之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心血管疾病與發炎反應有關聯性,阻力訓練是否有抗發炎效果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待進ㄧ步探討。目的:探討12週離心阻力訓練對中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新危險指標的影響。方法:以38位中年婦女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運動訓練組19位 (48.5±7.0歲)與控制組19位 (49.1±7.1歲)。運動訓練組參與強調離心收縮的阻力訓練(每個動作的向心收縮期為2秒鐘,離心收縮期為6秒鐘),每週3天,每天60分鐘(10分鐘熱身運動,40分鐘阻力訓練,10分鐘緩和運動),持續12週,分三個階段循序漸進。訓練前後所有受試者各進行一次隔夜禁食抽血,分析血液中同半胱胺酸(tHCY)、C-反應蛋白(CRP)、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三酸甘油酯 (TG),並測量身體組成、肌耐力和心肺耐力;另結合CRP和LDL-C評估心血管整體風險等級(分為高、中、低風險),並結合CRP和TC:HDL-C比值評估心血管整體相對危險指數。所得結果以獨立樣本t-考驗、卡方考驗和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相關資料分析。結果:十二週離心阻力訓練後,體脂肪率、脂肪重、腰圍均有顯著降低(P<.05),淨體重顯著增加(P<.05),但體重和腰臀比均沒有顯著改變(P>.05);心肺耐力(六分鐘走路測驗)和肌耐力(修正式伏地挺身、腹部捲曲和靠牆蹲坐測驗)均有顯著進步(P<.05);CRP濃度顯著下降(1.35±1.70降為0.64±0.49 mg/L, P<.05),而且體重、BMI、心肺耐力和腰圍等變項是CRP下降的預測指標;tHcy些微升高(13.0±3.4 vs. 14.1±2.7μmol/L),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P>.05);心血管風險等級和相對危險指數均有顯著下降(P<.05)。結論:十二週的離心阻力訓練可以顯著改善中年婦女發炎指數、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健康體適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羽球正拍擊球前預備動作之探討 日期:民國九十六年一月三十日 研 究 生:蔡坤法 指導教授:劉有德 摘要 本研究以生態心理學中訊息具恆定性的理論為基礎,探討不同技術水準的羽球運動員,在執行高遠球、墜球和殺球三種不同擊球動作的預備動作之差異性。實驗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攝影機及光學動作擷取系統拍攝一名羽球國家隊球員的高遠球、墜球及殺球三種動作的影片並收集其各肢段關節點之運動學參數。第二階段的實驗參加者分別是羽球好手組和體育科系組。這兩組實驗參加者先觀看第一階段剪輯至擊球前動作的影片,來辨識高遠球、墜球及殺球,然後再以光學動作擷取系統收集每個人擊高遠球、墜球及殺球這三種動作各十次。結果發現,以影片辨識不同擊球動作方面,羽球好手組優於體育科系組;從兩組在預備動作前之肘關節角度變化,可明顯分辨墜球與其他兩種擊球;在預備動作的整體時間方面,羽球好手組的三種不同的擊球型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體育科系組的三種不同擊球型態達到顯著差異。羽球運動員為了隱藏擊球意圖,盡量延遲可顯露前線索的時機,本研究結果證實成績表現較佳球員,不但對知覺前線索訊息較敏感,亦具較佳之隱藏前線索的能力。 關鍵詞:預備動作、生態心理學、前線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之歷史考察 (1895∼1911)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研 究 生:金湘斌 指導教授:蔡禎雄 摘 要 運動會已在百年前經由日本殖民政府引入,並在臺灣學校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本論文擬探究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源起,以及發展的過程。並將此過程置於殖民地化與近代化過程中檢視,探討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實施的內容,以及對臺灣人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日治時期最早舉行的學校運動會是1896年12月12日,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舉辦的「遠足運動」。遠足運動是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一種過渡形式,可謂是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的「胎動」。直至1901年後,以體操及各種遊戲競技為主的運動會逐漸與遠足運動分離,運動會的形式才慢慢固定下來。1897年11月23日,第一、第二附屬學校共同舉行的聯合運動會,是為臺灣初等學校首次以運動會為名稱舉行的。至1905年後,逐漸普及於臺灣初等學校之中。在運動會舉辦的目的上,唯一與日本小學校不同之處,在於臺灣初等學校強調「講究衛生」,至於「獎勵入學」則是公學校運動會在此時期特有的目的。在舉行時間上,則是以結合國家祭典,將日本天皇制的國家概念傳輸至新領土的臺灣臣民。另一方面,透過運動會會場的裝飾與舉辦的形式,在不知不覺之中,將日本國家觀念傳遞給臺灣學童,藉此塑造出忠君愛國的殖民地少國民。再者,若從運動會的內容來看,運動會不僅扮演了檢視學校體操科的角色,還具有傳遞近代體育運動的功能,更是間接地豐富了學校體育運動的發展。 總括來說,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為傳遞體育觀念的最佳展示場所,進而穩定地成為臺灣初等學校行事曆中不可或缺的活動。另一方面,日本殖民政府透過運動會的實施,展現出教化的力量,筆者以為它可視為教化臺灣人的先聲。 關鍵詞: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建構主義應用在高中武術教學之研究 日期:96年1月 研究生:施登堯 指導教授:許義雄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建構取向的武術教學中,學習者建構武術動作技能的歷程與結果。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以台北市一所公立高中,男性體育老師兩位及三年級一班(男19名,女7名)與一年級四個班級中自願參與研究學生(男11名,女12名),各組參與四次的建構取向教學課程。該課程採取自由共創的學習環境,提供討論、對話、觀摩分享、動作技能練習等教學活動設計;並實施五步拳動作技能測驗,記錄測驗結果。研究資料的蒐集還包括:教學實驗的參與觀察、錄影,教學過程的對話錄音,分組訪談學習者。以上資料分別寫成札記、錄音逐字謄稿等文本。資料的處理方式以紮根理論的編碼程序方式進行編碼分析,使用之編碼策略為資料之顯微檢驗、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及歷程編碼。並與動作技能測驗結果進行分析詮釋。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從研究的結果得知,建構取向的武術教學應將學習者安置在自主共創的學習情境下,在討論、對話與動作技能練習的互動學習中,建構武術的動作技能與知識。(二)、本研究指出武術動作技能的建構歷程共分成五個階段,分別是探索解讀期、動作完成期、調整精鍊期、動作固定期、詮釋創造期等五個階段。所建構的學習內容五步拳,從動作技能測驗中發現學習者能完整表現五步拳之動作技能。(三)、本研究發現,影響學習者的建構行為要素為:學習者自主性、解讀拳譜、小組討論、合作對話、觀摩分享、動作技能練習與共創學習的情境脈絡。(四)、透過解讀拳譜的學習方式,除了動作技能的認知概念學習之外,能使身體在操作動作概念時內化文字意義,即文字理解具有身體性。學習者要學會動作技能且能把動作技能成為他的運動習慣的一部份,需要文字概念意義與動作概念意義被整個身體所接受與融入身體。 關鍵詞:建構主義、建構取向教學、武術動作技能、質性研究、紮根理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