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194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Eccles等人(1998)提出父母社會化模式,指出父母會透過角色楷模、經驗詮釋、經驗提供等三種途徑,影響兒童的運動價值與行為。本研究以此模式為架構,招募12組父親、母親、兒童,以訪談的方式,探索武術運動社團情境中,父母與兒童信念與行為的關係脈絡。訪談所得資料進行編碼及分析後發現,角色楷模的途徑中,僅有直接教導的行為,並沒有模仿父母行為的陳述;經驗詮釋方面,父母對兒童的影響並不明顯;經驗提供的部份,明確的指出比賽、表演、指導、遊戲、分享、子女教學、討論等父母陪伴兒童的時機。而這些時機也能同時產生經驗詮釋的效果。由於社團的特殊情境,並未發現擔任義工與添購相關物品的行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兩位男同志運動員的生命故事,了解其運動歷程與其同志身分,在家庭、求學、情感、工作等四個環境之間相互影響關係,藉由敘說方式理解同志運動員對其生命歷程有新的認識與建構,在許多重要的關鍵時期,擁有不同的見解與觀念再製,並探討同志運動員在各環境間,與他人的互動影響自身認同程度,以及現身與否的抉擇,以求大眾了解一個同志運動員重要的是他的努力的過程與成績,而非私人的情感選擇判定。本研究採以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敘說描述、分析而後整理結果如下: (一) 男同志運動員的家庭境遇與教育對人格特質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二) 男同志運動員的自我認同受外在環境及人格特質交互影響。 (三) 男同志運動員現身與否主要來自對外界汙名的感知。 (四) 臺灣運動員培訓環境缺乏人文關懷教育,尚待提昇的空間頗多。 (五) 媒體在性別觀點的傳輸上,對現代社會中極度依賴視聽媒體的群眾,如何看待同志族群形象的良窳具有關鍵性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試圖解析臺灣男子菁英籃球員赴中國發展之遷移因素與意涵,以曾赴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之臺灣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如何受到經濟、文化、結構與個人因素影響,以及前/後期之遷移意涵是否有所不同。研究方法為文獻資料回顧法與訪談法,受訪者共10位。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遷移因素:在經濟層面,古典經濟理論觀點認為兩岸聯賽俱樂部所能提供之薪資差距,是為關鍵的遷移因素;在文化層面,兩岸語言文化的親近性,使得人才招募資訊傳遞、人際網絡建立以及運動員異地適應皆相對容易,扮演維繫遷移的功能;在結構因素層面,中國職業籃球聯賽針對臺灣籃球員相關規定採取「寬鬆而攏絡」策略,相對地臺灣籃球聯賽目前尚未有相關規定,僅有球團合約作為管控機制,近期以無合約狀態球員遷移中國為主;個人層面則呈現高度個人化情形。 2.第一波與第二波遷移運動員同樣體認到美國夢的遙不可及,然而,第二波遷移運動員對出國打球的欲望似乎更為強烈,遷移目的地也不再侷限於美國最高殿堂(NBA),而將歐洲以及亞洲其他各國皆列入可能選項。再者,依聯賽職業化程度的推論,早期遷移運動員受到來自臺灣運動環境變動的推力「職籃封館」與「換血政策」,以及臺灣母隊較為深刻的影響,並且在自我實現動機表現也不若晚期遷移運動員強烈。研究者據此認為第一波遷移運動員之遷移行為,乃鑲嵌在當時的社會脈動中,運動員個人決策成分低,且個人跨國能動性的感受低落,對個人跨越國界的想像不若後期運動員活潑。 綜論之,如能拉近兩岸籃球聯賽的薪資差距,能一定程度避免過多運動員遷移至中國發展;並建議持續蒐集臺灣運動員旅中遷移資料,以建立更完整之運動員遷移視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衝浪運動參與者在人口統計變項、參與動機、活動特性及衝浪場域選擇之喜好,並比較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衝浪運動參與者其參與動機差異與選擇衝浪場域喜好之相關情形,研究結果可做為國內衝浪業者、海洋運動發展單位、衝浪參與者及一般民眾瞭解臺灣衝浪現況之參考依據,並可做為未來發展衝浪運動策略之參考。本研究結果如下:一、臺灣衝浪運動參與者以男性、年齡介於20~29歲、職業主要以學生和工商業者為最多、個人每月所得在30,000~49,999元、教育程度為大學及居住在北部的民眾為多數。二、衝浪參與者近二年內最常去的地點以「頭城烏石港」為最多,其次依序為「墾丁佳樂水」及「金山沙珠灣」。而衝浪參與者最喜歡的地點同樣以「頭城烏石港」為最多,其次依序為「墾丁佳樂水」及「台中大安」。三、不同年齡、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地的臺灣衝浪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四、臺灣衝浪運動參與者選擇最常去的衝浪場域與性別、年齡、每月所得及居住地有顯著相關。而臺灣衝浪運動參與者之性別、每月所得及居住地與選擇最喜歡的衝浪場域上有顯著相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選擇非教職工作的六位畢業生為研究對象,旨在瞭解其就業現況和職業選擇情形,探討師資培育對職業選擇之影響,經半結構式訪談及分析,將研究結果綜整討論,獲致以下結論: (一)個案在學生時期雖有職業探索但缺乏行動和規劃,在學生和工作者角色的轉換及定位是促成其主動探索的原因。 (二)個案選讀臺師大體育系時將「從事教職」視為附加價值或從未考慮,但皆修習教育學程,在選擇職業時也以教職與非教職作比較。 (三)個案職業評估與選擇的過程,受職業認知及實務經驗的影響。無論是否為體育相關行業,個案以「鋪陳經歷」和「包裝自己」藉以建立職場表現的信心。 (四)對師資培育生而言,「從事教職」是職業規劃的誘因也是侷限。 (五)個案對體育系及師範教育有所認同,尤其是體育系的態度養成和師培教育中溝通與表現能力的培養。 (六)個案認為學生的就業準備應包含心態調整,不因專業能力限制職業選擇。 (七)大學是進入業界的橋梁,應即早建構師生願景與資源整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主要之目的是以跨情境模式為主要的研究架構,探討在體育課情境與休閒運動情境之教師自主支持、體育課動機、休閒運動動機、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意圖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並依照理論、過去實證研究結果以及邏輯推演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跨情境模式。方法:研究對象為410位國中學生,平均年齡為13.93歲,共施測三次、為期六週,分別填寫教師自主支持、體育課動機、休閒運動動機、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意圖與行為之量表。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徑路分析及整體適配度評鑑。結果:在預測路徑方面,休閒運動動機以及主觀規範對意圖之預測未達顯著,其餘假設之路徑皆達顯著。整體適配度方面,全部的適配度指標中有一半達到適配的標準,其中χ2 = 982.96,p > .05、χ2 /df = 2.88、CFI = .91、GFI = .85、RMSEA = .07。結論:本研究提出之跨情境假設模式得到研究結果的支持。國中學生休閒運動動機對意圖的影響只會透過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而不會透過主觀規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步法是桌球揮拍擊球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桌球運動中佔著重要的地位,隨著世界各國桌球運動技術水準不斷的迅速發展與提高,比賽雙方皆透過控制落點來調動對方而爭取主動,所以,身體活動的範圍因而就越來越大,對步法靈活的要求也就相對的提高,加強步法和手法的訓練對提高訓練水準至關重要。基於上述,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中國桌球運動員步法訓練發展的情形,並提出具體方案來提高步法訓練效果,以期望能提供台灣體育訓練相關單位及桌球運動教練對步法訓練的參考。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和內容分析法,主要從相關文獻探討中國桌球運動員步法訓練的發展。研究結果如下:一、步法訓練方法很多,不論年輕選手或技術水準較高的運動員,其在比賽中步法的運用會因對手水準與打法不同而影響,教練應從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出發,針對運動員實際需要與個人特質來選擇不同訓練方法,主要把握從準備姿勢,判斷與反應、腳蹬地的力量,身體重心的變換和腰的靈活性,腳步移動的方法等方面加強訓練。二、中國桌球步法的訓練,可歸納為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慢到快的原則,結合手法練習統籌安排,這也是中國桌球水準名列世界前茅的一個重要因素。三、新世紀的桌球運動,要適應現代桌球技術的發展,步法訓練要貫徹全面訓練原則,進而突出自身特長風格。桌球手法朝著「積極主動、技術全面、戰術多樣」的方向發展,桌球步法朝著「快速到位、移動準確、簡便實用」的方向前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地區運動健身俱樂部女性會員在人口統計變項、參與動機、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特徵,並分析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的相關情形,以及人口統計變項與消費行為的相關情形。本研究以自編之「臺北地區運動健身俱樂部女性會員消費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2010年3月至4月間至臺北地區三間運動健身俱樂部運動之女性會員共420位,有效樣本計387份。本研究問卷調查所得之資料,經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及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會員年齡以26-30歲,未婚,職業為家管,大學教育程度,平 均月收入以30,000元以下為主。消費行為中運動頻率每周3-4次,交通時間在15分鐘以內,單獨一人運動,入會方式為年繳,親朋好友為主要消息來源,運動時段主要分佈於周一至周五晚上5點以後,入會資歷多為3年以上,大部分以使用教室課程為主。 二、參與動機強度由高至低排序為「健康需求」、「紓壓需求」、「休閒需求」、「成就需求」及「社交需求」。 三、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及消費行為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以生活型態將女性消費者分為「享受人生群」、「時尚社交群」及「消極被動群」三個集群。 五、生活型態集群與人口統計變項有顯著相關。 六、生活型態集群與消費行為有顯著相關。 七、人口統計變項與消費行為有顯著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運動健身俱樂部業者可設計針對不同背景變項或消費行為的女性會員的行銷策略,以滿足不同的需求,提升女性加入的意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前言:這篇研究是觀察運動員動作執行時表現的心率變異度變化與注意力導向之前的關係,就高爾夫球推桿運動來說,所使用的注意力類型是外在(接收場地起伏環境訊息)和窄的(球洞目標)注意力取向,動作執行時心跳減速有助於環境訊息的接收與處理,而心跳加速則與將注意力聚焦於內在狀態有關,說明注意力與心跳率之間生理機制,心率變異度是用來評估自律神經系統活動最佳方法之一,而且,比起心跳減速評估更能減少實驗時誤差,其中,低頻(LF)與交感神經系活化有關,(HF)高頻則與副交感神經系統有關連,而心率變異度愈大其注意力分配及轉移愈適當,以便應付運動表現時心生理、環境等因素變化,提昇運動表現,但是有些學者並不認同此觀點,心率變異度指標代表的自主神經系統意義中,至此雖有大部分研究支持低頻區可視為交感神經活動,而高頻區則為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但對此仍保有很大的爭議,認為交感與副交感關係並沒有如此單一絕對,心率變異度與注意力至今仍未有實證研究確立二者間真正關係,因此,本研究試著實證且找出其真正的機轉。研究方法:17名實驗參與者具高爾夫球運動經驗五年以上者,每人在平圴2.9公尺長的高爾夫球模擬果嶺推桿100次,並以洞口為中心每隔10公分畫一同心圓,從內到外分數為10-1分,前50次為對照情境,後50次為內/外注意力操作情境,觀察其運動表現、心率變異度指標:低頻LF(0.04-0.15hz)、高頻HF(0.04-0.15hz)、低高頻比(LF/HF)二者關係。研究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發現外在注意力導引比內在注意力導引有較佳的運動表現;組內注意力情境與對照情境有顯著差異,外在組運動表現達到顯著水準(t=-3.163, p <.05),內在組則趨近顯著水準(t=2.278, p =.052),可知個體經過外在注意力引導後成績高於對照情境,有助於運動表現的提升;內在注意力引導則使運動表現下降,然而,在三個頻率段:低頻(LF)、高頻(HF)、低高頻比(LHF)均未有顯著差異;組內觀察注意力情境與對照(控制)情境時的三個頻率段也沒有發現顯著差異。討論與建議: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知道,若想要有較好的表現,取決於動作執行前時注意力策略操控,當個體聚焦於外在配置時會比內在注意力有助於運動表現的提升,而且注意力得放置與推桿動作有關且有效的訊息上,它即是影響表現的關鍵所在。動作執行前的自主神經系統的調控機轉仍未被證實,心率變異度研究結果與假說並不符合,難以去解說注意力與自主神經系統的相對關係,也不能全盤否定副交感神經系統與注意力間關係,認為還是會有許多的研究空間,針對結果作出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1)同時加入外在實驗情境與內在實驗情境與控制組作比較,減少個人差異造成的實驗誤差;(2)利用注意力、運動表現、心率變異度去延伸探討心理技能訓練對運動表現的影響;(3)心率變異度作為訓練指標,針對生物回饋訓練中各種訓練參數之探討,以獲得最佳訓練效果之研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從事水中有氧運動之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情形,以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課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329份,根據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 水中有氧參與者之現況以「女性」、年齡介於「31~40歲」、「已婚」為最多;教育程度以「大專院校」最多;平均月收入以「40,001-60,000元」最多;職業以「商業」為最多;游泳能力以「會游泳」為最多;資訊來源則以「親朋好友推薦」為最多。在涉入行為方面:以參與年資「1-6個月」、「平均每週參與一次」、「未購買相關裝備」和「未利用空閒自行參與」者佔多數。 二、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職業、游泳能力、參與年資、參與頻率、是否購買裝備、是否利用空閒自行參與之水中有氧參與者,在社會心理涉入上有明顯差異,顯示臺北市的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因特性不同,其社會心理涉入情形有所差異。 三、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參與年資、是否購買裝備、是否利用空閒自行參與之水中有氧參與者,在休閒效益上有明顯差異,顯示臺北市的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因特性不同,其休閒效益情形也有所差異。 四、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在社會心理涉入和休閒效益之間有二個典型相關係數達顯著水準,顯示兩者之間確有典型相關存在。 本研究發現臺北市水中有氧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對休閒效益有正面的影響關係,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及業者能積極推廣水中有氧運動,並針對不同族群設計課程,以提升水中有氧參與者的休閒效益,獲得更佳的生活水準及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