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242.165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蹲踞式起跑動作對起跑出發階段以及起跑後加速度階段之差異。方法:受試者為8名大學田徑隊短距離男子選手(身高:173.16±4.77公分;體重:65.55±4.52公斤;年齡:20.06±1.09歲),實驗中,起跑出發階段與起跑後加速度階段分別使用1部iX Cameras, i-SPEED 210高速攝影機(250Hz)和3部CASIO, EX-ZR100高速攝影機(240Hz),分別收集起跑出發階段至起跑後加速度階段前三步以及起跑後加速度15、25、35公尺動作影像資料,再以Kwon 3D軟體計算相關運動學參數。而起跑架前、後踏板反作用力則是以40片壓力感測片(前、後各安裝20片),擷取頻率1000Hz,收集踏板動力學資料,另於0-60公尺架設6部樹莓派相機(30Hz),擷取每10公尺區間之分段時間資料。實驗數據以無母數統計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比較起跑模式間的差異,若有達到顯著差異,則進行事後比較,事後比較採等級平均數法進行,顯著水準為 α=.05。結果與討論:結果顯示不同起跑模式在預備階段,臀部及重心高度會直接影響前、後腳髖、膝、踝關節角度,進而影響鳴槍後相關動力學參數與起跑後前三步步幅、著地重心速度以及15、25、35公尺平均步幅。在起跑出發階段,長式的身體重心位移距離長,重心速度快,後腳推蹬踏板產生的初始發力率、最大發力率較大;但短式起跑的時間有最短的趨勢。在起跑後加速度階段,長式起跑第一步步幅大、前二步著地重心速度快;至於起跑出發階段銜接起跑後加速度階段則以中式起跑法在0-60公尺時間表現上,有較佳的表現。結論與建議:結果發現短式起跑有較佳的起動表現;而中式起跑可以增加起跑出發階段銜接起跑後的加速穩定性。建議我國的選手未來可以在起跑出發階段方面,改變起跑架前踏板與起跑線的距離為 1.5個足長,以利整體起跑出發表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綜觀目前世界各國對於青少年運動選手發展,主要係透過學校體育、運動俱樂部及體育運動學校等培訓體系,在我國,則是以學校運動團隊或實施體育班制度做為競技運動選手培訓搖籃。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我國中小學體育班發展現況及困境,建構「中小學體育班績效管理指標」俾提供體育行政主管機關作為體育班經營管理及制定相關政策之參考。研究過程中,透過文獻及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座談及模糊德懷術專家意見調查問卷,進行結合質性與量化混合研究後,發現如下: 一、 我國中小學體育班政策自1968年指定3所高中成立體育實驗班至2013年訂頒《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作為法源依據迄今,體育班學校數量逐年攀高,全國22縣(市)僅金門縣及連江縣二縣未有學校設立體育班。截至106學年度計已核定721校設立1,894班體育班,總學生人數逾4萬人;依教育階段別區分,以國中階段校數最多,依行政區域區分,以高雄市轄內校數最多。體育班發展困境包含缺乏區域三級或四級銜接培訓規劃、假體育班問題、學生課業成績低落、參賽頻繁及過度訓練造成運動傷害等。 二、 本研究所建構之「中小學體育班績效管理指標」,係「層面→項目→檢核指標」三個層次之指標架構,涵蓋「政策願景」、「課程發展」、「專業人力」、「資源統整」及「績效表現」等5個層面指標,並向下展開14個項目指標及43個檢核指標,因係透過焦點團體座談及模糊德懷術專家意見調查問卷進行檢核後整合之專家意見,獲得專家高度共識,極具適切性。 三、 依本研究結果,就檢核指標之整體排序而言,以避免校園性平事件之檢核指標排序最優先,性平議題首次納入體育班經營管理之重要議題;而排序第43者,為有關結合運動志工協助體育班訓練務之檢核指標,其重要性雖非為優先排序,惟因係依據法規辦理之事項,仍應極研擬配套措施以為因應。此外,聚焦學生基本學力之檢核指標均獲專家高度共識,顯示培育學術兼備之學生運動員為體育班之重要績效指標。 四、 就未來指標應用方面,建議可以做為全國一致性之體育班輔導訪視之參據;就後續研究方面,建議可以本研究建構之指標進行實地調查分析,並依教育階段別,建構不同之體育班績效管理指標。 關鍵字:運動治理、學校體育、體育政策、體育班

  • 學位論文

本論文旨在探討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培育之現狀及差異。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實地調查法對海峽兩岸體育師資發展歷史進行了解、兩岸招生與就業制度進行比較、兩岸體育師培課程進行比較、兩岸教育實習進行比較,獲得以下結論: 一、海峽兩岸體育師資發展均起步于借鑒國外經驗,由於分治,兩岸發展出各自特色。大陸地區體育師資培育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清政府晚期學習國外經驗的時期、民國政府學習日本經驗的時期、1949年全面發展的時期。臺灣地區體育師資培育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日治時期 (1895年—1945年) 和民國政府時期(1945年—至今)。 二、多元化入學方式是海峽兩岸招生改革方向;由單一逐漸開放多元培育方式,使師資生就業日益競爭。大陸地區考生通過高考直接可以選擇體育教育專業;臺灣地區考生還需參加學校「師資培育學院」的甄選才能修習教育學程。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在就業方面均面臨著就業面狹窄、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比率較低。為解決這一現象,海峽兩岸各高校成立就業輔導組,幫助學生就業,拓寬學生就業面,增加學生就業管道。 三、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培育課程科目類型相似;相比較大陸地區,臺灣地區師培課程較為豐富,猶為重視術科教學能力。海峽兩岸體育師資培育課程均由四個部分組成,即通識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教育類課程。大陸地區教育類課程一般在專業必修課程中開設,包括教育類專業必修課程和體育類專業必修課程;臺灣地區教育課程則由師資培育學院單獨開設。 四、峽兩岸教師培育由公費走向自費,教師資格取得制度相似。通過對比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教師資格申請制度可以發現,臺灣地區教師資格申請制度更為嚴格,更能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接軌,在教師資格培育源頭就嚴格把關,控制教師的准入機制。2013年之後,大陸地區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進行改革,取消師範生教師資格證書申請制度,要想取得教師資格證均需參加理論考試和筆試。 五、臺灣師培生畢業後仍須進行長達半年教育實習,海峽兩岸教育實習制度差異較大。兩岸最大的不同在於:大陸地區教育實習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學期,屬於畢業門檻; 2018年之後,則是要求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才能去參加教育實習。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補充白藜蘆醇 (resveratrol, RES) 對運動後肌肉肝醣及粒線體生合成效率的影響。這次研究招募 9 名規律運動健康男性受試者執行單盲交叉試驗,受試者隨機分配接受白藜蘆醇試驗 (RES) 與安慰組試驗 (placebo),兩次試驗至少間隔 14 天以上。受試者試驗前 3 天口服 480 mg RES 或安慰劑膠囊,實驗當天早上給予 1 份 300 大卡的輕食飲食並搭配 480 mg RES 或安慰劑膠囊,安靜休息 1 小時後,立即進行 60 分鐘 70 % VO2max 強度單次腳踏車運動挑戰。運動後隨即給予增補劑 (480 mg RES 或 placebo) 並進食每公斤體重 2 克碳水化合物餐點。運動後立即進行第 1 次肌肉穿刺,第 3 小時進行第 2 次肌肉穿刺。同時,每間隔 60 分鐘收集氣體樣本;每間隔 30 分鐘進行血液採樣。研究結果顯示: 一、運動恢復期血糖、胰島素、非酯化脂肪酸、甘油、三酸甘油酯;抗氧化指標 TAC、GSH/GSSH 及發炎反應 TNF-α、IL-6 濃度;呼吸交換率未達顯著差異;二、恢復期肌肉肝醣再合成量未達顯著差異;三、骨骼肌對葡萄糖吸收相關基因 TBC1D1、TBC1D4、HK-II、GLUT4;脂肪氧化 CPT-1、UCP-3 基因表現量未達顯著差異;四、粒線體電子傳遞鏈目標基因 cytochrome b 及 cytochrome c;粒線體融合及分裂相關基因 BECLIN-1、DRP-1、FIS1、MFN1、MFN2 及 OPA1;粒腺體生合成訊息傳遞路徑 SIRT1、PGC1-α、ERR-α、NRF1、NRF2 及 TFAM 基因表現量皆未達顯著差異。因此,這次研究結果無法支持白藜蘆醇補充增強運動恢復期抗氧化和清除發炎能力,同時無法支持白藜蘆醇補充能夠提升肌肉肝醣再合成、粒線體質量及粒線體生合成的效率的研究假設。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個案湯仙虎與傅海峰征戰世界的過程,及最終傅海峰成為兩屆奧運金牌所產生與湯仙虎相關的知識螺旋內容。資料蒐集方法則透過訪談、參與觀察、文件蒐集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並使用知識螺旋理論觀點端看互動過程。研究發現:一、共同化階段,個案訓練傅海峰透過觀察、模仿,學習強化基本能力。二、外化階段,個案利用引導方式,增加傅海峰及搭檔蔡贇三人的思維共識,將能力進行組合,找出優勢打法。三、結合階段,執行個案系統性的競賽模式,解決在比賽過程所遇難題。四、個案轉為顧問,傅海峰與搭檔從做中學,延續並衍生更多成功的模式與方法。個案與傅海峰持續秉持對羽球的熱愛,長時間保持高度的自我要求、扎實的執行訓練,系統性的比賽模式,長時間不斷循環,讓能力提升,產生更完整的自己,創造金牌人生。透過不同人事時地的互動、結合,產生新知識,創造知識,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先前研究認為持續性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可以藉由運動中的能量消耗,降低隔天高脂肪餐後的血脂濃度,而阻力訓練所造成的全身性肌肉損傷可能會抵消運動降低餐後血脂濃度的效果,但目前仍不瞭解有氧運動導致的肌肉損傷對餐後血脂濃度的影響。目的:本研究目的為利用下坡跑形式探討有氧運動介入誘發肌肉損傷,探討有氧運動後的肌肉損傷對隔天餐後血脂濃度的影響。研究方法:招募9位健康成年男性採用隨機分配實驗設計,以60% VO2max強度進行30 min下坡跑 (downhill running, DR)、30 min平坡跑 (level running, LR) 及30 min休息 (control, CON) 共三次測試,於運動後攝取一標準晚餐後,禁食12 hr後進行高脂肪餐測試 (fat, 1.2g/kg; CHO, 1.1 g/kg; protein, 0.33 g/kg; kcal, 16.5 kcal/kg),探討餐後後0.5, 1, 2, 3, 4, 5, 6 hr血脂濃度及呼吸交換率 (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 RER) 的變化。結果:三次測試的高脂肪餐後各時間點血清三酸甘油酯濃度及濃度與時間曲線下面積無顯著差異,DR測試餐後血清游離脂肪酸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顯著高於CON測試 (p = 0.03) ,但甘油濃度在三個測試間無顯著差異;DR測試餐後HDL-C濃度於0, 0.5, 1 hr顯著高於CON測試 (p <.05) ;DR測試餐後6 hr血清肌酸激酶濃度顯著高於LR及CON測試 (p<.05)。結論:本研究發現下坡跑有氧運動產生的肌肉損傷誘發隔天肌肉損傷指標物質肌酸激酶濃度上升,此肌肉損傷對餐後血液三酸甘油酯代謝無顯著影響,但可能降低肌肉對餐後血液游離脂肪酸的代謝。

  • 學位論文

動作意象與行動觀察兩者皆能有效提升動作技能表現與學習,但在過去研究中,兩者是被分開單獨使用的,近年來有研究指出,兩者結合將會比單獨使用在動作技能表現與學習上更具效果,而意象能力的優劣,影響意象使用的效果。本研究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動作意象量表-3中文版翻譯修訂,提供一份具有信、效度測量意象能力的工具。接著以此量表為研究工具,近一步檢驗PETTLEP意象、行動觀察及兩者結合對意象能力提升的有效性。第二部分則以Holmes與Collins (2001) 所提出的PETTLEP意象模式及行動觀察的鏡像神經元為理論架構,檢驗PETTLEP意象、行動觀察以及結合PETTLEP意象與行動觀察,三種不同介入方式對國中射箭運動員射箭技能表現、學習及動作意象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第一階段以臺灣中學與大專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共招募14種運動項目,519名運動員。研究二則以六所國中射箭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並以立意取樣方式將參與者分為PETTLEP意象組 9 人、行動觀察組 11 人、結合PETTLEP意象與行動觀察組 9 人以及控制組 9 人,共38人,進行每週三次持續6週共18次介入課程,以瞭解在進行介入後對運動員運動表現、學習及動作意象能力的效果提升。本研究第一階段採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量表信、效度,結果顯示中文版動作意象量表包含三個潛在變項,分別為動覺意象、內在觀點以及外在觀點,其理論模式具有可接受的整體適配度、幅合效度、區別效度以及建構信度,並且通過測量恆等性檢定。研究二經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後發現,四個不同組別在意象能力與射箭表現上並未達到顯著效果,但在不同測驗別上整體意象能力與射箭表現皆達顯著差異。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進一步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 學位論文

臺灣地區青少兒因身體活動量不足導致肥胖率逐年升高,造成對健康威脅與體適能降低,更影響成年後健康水平與慢性疾病等問題出現。方法:受試者為新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童 (實驗組82人、對照組82人,n=164,男女各半);受試者分別於實驗前、後各進行一次健康體適能量測,以獨立及相依樣本t檢定考驗二組是否有顯著效果。實驗組進行為期12週四階段穿戴式運動錶策略介入,並以廣義估計方程式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 分析四階段及性別差之平均每日步數、步頻及中等費力到費力身體活動量累積時間等參數進行統計分析 (α = .05)。結果: (1) 國小男學童之身體活動量較高於女學童。(2) 週間有體育課的身體活動量明顯高於週間無體育課及週末 (F=12.286, p < .05)。(3) 實驗組後測在每日步數、活動強度與中等費力到費力身體活動量時間均顯著優於對照組。(4) 實驗組男生比對照組男生在立定跳遠 (p< .05) 及800公尺 (p< .05) 跑走有較佳的進步表現、實驗組女生比對照組女生在立定跳遠 (p < .05) 有較佳的進步表現。結論:穿戴式運動錶介入可促進國小學童部分體適能表現、改善身體質量指數不良狀況;透過階段分期策略可準確瞭解及有效提升國小男女學童身體活動時間及強度,值得推廣為促進個人身體活動的工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我國民間體育組織取自社會資源與政府經費,並藉組織功能分配資源與權力,具有補充政府與社會功能,扮演重要中間人的角色。然而,在公民意識抬頭及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發展趨勢下,體育組織的結構與成員誠信、自治的社會信任與績效責信都面臨著公民的強力監督,形成全面性的組織治理課題。基於體育組織的公民參與與監督精神,2017年完成國民體育法的修法工程,全面檢討體育組織的治理問題,以律法建立組織自治與責信機制,促使組織面臨結構性的變化,使彼此的互動關係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本研究目的在全脈絡的理解政府與民間體育組織對資源與權力依賴的相互影響,分析其組織治理機制,進而提出精進的經營策略,以做為政府機關未來施政上的參考。 本研究以組織治理機制與權力依賴關係為理論架構,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為研究方法,採立意抽樣,並藉由文件分析法,以交叉剖析兩者互動的治理關係與架構,以達成研究的目的。 依據資料分析與歸納,本研究提出結論,分為三部分,首先為體育主管機關與民間體育組織治理關係的變遷與現況,在治理變遷上,從1998年體委會成立迄今20年,分5個階段,為政府組織變革適應期、資源權力關係建構期、資源權力關係釋壓期、組織資源權力移轉期及民間體育組織結構重構期;在治理現況上,彼此對修法持正面看法,但對立法責任、或財務透明與資源分配等行政運作,持不同立場與看法,部分協會選擇忽視修法困擾,依原有政策持續推動,但因修法倉促,仍有許多待克服問題;其次,在影響組織治理關係的內外因素部分,歸納為外部因素3項公共關係、第三方組織或個人及利害關係人,內部因素有法令規章、策略發展、組織文化、人力資源、專業能力、資源發展、組織管理、組織參與、社會交換、權力關係及機會主義等11項;最後,在組織治理與互動依賴關係部分,歸納為「利─資源關係」、「權─權力關係」、「易─社會交換行為」及「責─治理機制策略」四大機制,形成「類」引擎運轉體系。其中「利─資源關係」部分,呈現政府與協會的資源差異過大,產生體系極度不平衡現象,而政府因財政的社會責任,監管行為日益嚴謹;協會對政府依賴過重,為降低財務壓力,有投機心態現象;在「權─權力關係」部分,呈現政府強勢主導弱化協會組織自主,而協會為平衡權力關係,對修法的衝擊產生兩極化態度;在「易─社會交換行為」部分,組織彼此願意為組織願景而努力,雖因修法的衝擊,而對組織信任感降低,但因「情感」而維持一定的互動關係;在「責─治理機制策略」部分,呈現出組織自主、人力資源發展、組織調適、問責、風險管理及輔助性等6大項機制的互動經營。 本研究根據結論,以符合治理「引擎」構件平衡運轉機制概念,從突破賽局內困的策略提出相關建議。政府部分,首先,在運用組織自省策略部分,建立分級分層溝通機制與平台、調整監管力度、輔導單項運動產業化及建立協會行政體系教育培訓機制;其次,在改變策略規則部分,建立第三方參與組織開放與社會問責條件、重新審視國體法適宜性,推動修法與發展配套措施及建立單項協會組織治理準則與檢核策略;最後,在策略性引進第三方參與組織治理部分,建議改變政策性引資擴大社會參與、推動獨立監察與社會問責制度及專業賦權,建構宏觀組織體系。在單項協會部分,建議選擇標竿學習,建立學習型組織文化、發展單項專業產業化,擴大自籌資源比例及推動組織治理準則自我檢核機制。本研究進一步研究建議,在研究對象方面,增加研究對象數量及擴大研究對象層面;在研究方法方面,發展量化研究、質量混合研究及歷史研究法;而在研究主題方面,加深加廣治理機制體系、針對組織發展歷程研究及發展個案研究,使未來後續研究經由質量並進,累積治理機制的結構完整性,將有助於研究領域的發展。期待成為體育組織治理機制的政策研究發展先驅,提供政策制定與學術研究發展的參考。

本文將於2024/08/02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旨在觀察不同環境溫度對臨界負荷、運動耐受性和肺部、腿部肌肉氧合作用的影響。方法:以12名男性自行車運動員為受試對象,採隨機交叉之實驗設計,受試者須在高溫 (35°C, HT) 和常溫 (22°C, NT),分別執行遞增負荷運動測驗 (IET)、3分鐘衰竭測驗 (3MT)、高強度和激烈強度固定負荷運動測驗。測驗間至少間隔48小時。測驗過程中,使用能量分析儀收集攝氧量,並分析最大攝氧量 (VO2max)、第一換氣閾值 (VT1)、第二換氣閾值 (VT2) 並各別對應其輸出功率 (wVO2max、wVT1和wVT2) 及攝氧動力學數據,同時監測心跳率、肺部和腿部作用肌群的肌肉氧合濃度 [包含總血紅素、含氧血紅素 (O2Hb)、去氧血紅素 (HHb) 及組織氧合指標 (TSI)],運動表現記錄包括結束功率 (EP)、高於EP之總作功 (WEP)、功率峰值和平均功率,以及高強度和激烈強度的運動持續時間。結果:IET顯示,VO2max在HT明顯高於NT (NT vs. HT, 59.3 ± 7.6 vs. 61.3 ± 8.0 ml·kg-1·min-1, p < .05),但VT1、VT2和最大心跳率則沒有明顯差異。然而,wVO2max (NT vs. HT, 355 ± 42 vs. 335 ± 44 W)、wVT1 (NT vs. HT, 205 ± 22 vs. 190 ± 23 W) 和wVT2 (NT vs. HT, 243 ± 27 vs. 230 ± 32 W) 在NT明顯高於HT (p < .05)。而在NT 時的3MT運動表現 (NT vs. HT,EP,228 ± 34 vs. 219 ± 33 W;功率峰值,606 ± 82 vs. 588 ± 87 W;平均功率,308 ± 32 vs. 300 ± 34 W) 都明顯高於HT (p < .05),而WEP除外。此外,在相同環境溫度的wVT2和EP (NT, r = .674; HT, r = .672) 以及VO2max和VO2peak (NT, r = .877; HT, r = .893),皆具顯著相關 (p < .05)。在高強度運動部分,HT的生理反應和肌肉氧飽和度在腿部O2Hb和TSI,皆明顯低於NT,而HHb則明顯較高。在激烈強度部分發現,雖然HT的運動耐受性明顯較短於NT,但仍符合激烈強度所需達到的運動持續時間。結論:雖然HT會造成運動時生理壓力的增加,不利運動表現,但不論是在高溫或常溫下,3MT所測得之EP可以適當地評估有氧適能,且均可作為劃分高強度和激烈強度運動區間之強度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