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19.199

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學位論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文欲以「風險社會」之概念來探討我國老年需求與福利問題,因此運用94年與98年二筆老人狀況調查做次級資料分析,以瞭解我國老人面臨之健康照顧、經濟與生活風險因子為何;其次探討貫性時間改變,對老年風險產生哪些變化;最後則依據分析結果對老年社會保障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本研究發現,老人於健康照顧有以下風險,包括:高達四分之一老人有較嚴重之健康風險、而老人之疾病邁向多元化,在照顧上專業照顧比例下降,家庭照顧提升;其次,老人經濟風險發現:老人經濟獨立性仍低,仍高度仰賴子女奉養,而有高達二成老人收入不足以支應開銷;在老人生活風險方面則發現:有一成之老人負向情緒高、老人社會參與度非常不足,對於福利資訊認知及福利使用率又非常低落。 在老人基本背景對老年風險影響則發現:老人之性別、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態對老人生活中所面臨之各種風險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又以女性、低教育程度者以及沒有伴侶或配偶者,其所面臨之健康、經濟與生活風險較高。 因此本研究建議在政策上:首先,政府應設置高階、專責之老人行政單位,以統合老人各面向之需求,提供全人、專業之服務;其次,政府促進老人經濟獨立,包括促進高齡就業、推廣老人財產信託、建置公平之老年退休制度等,第三,應重視老人之家庭政策,特別是老年婦女在家庭中之處境;第四,在質與量上應提升老人終身學習內涵;最後,則應針對部分老人福利法內容加以修訂,以促進老人權益,提供完善之老年社會保障。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本研究從社區工作實務的概念,探討社區能力建構、社區工作永續經營能力等觀念。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協會實務工作者能力指標,以做為永續社區經營效率的提升、服務品質增強之參考。 本研究使用量化與質性研究法,以高雄市近五年績優社區發展協會作為研究物件,共34個社區。資料搜集包括兩方面:一為量化資料,針對34個社區進行問卷調查,正式有效問卷共167份,回收率52%。量化研究結果發現與國內其他學者差異不大。二為質性資料,包括1.「社區焦點團體座談」,對象選取包括四個績優社區幹部、高雄市社會局人員、區公所里幹事與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座談;2.「深度訪談」選取六個社區幹部作為訪談對象,以了解社區實務工作者對於能力相關的看法進行對話與討論。 本研究在量化部份的結果發現,社區工作者應具備之能力如下,第一優先為「評估與計畫」,其次,第二優先為「發展專業能力」、第三優先為「溝通與參與」、第四優先為「與機構合作」與「干預與提供服務」、第六為「促進與使能」。 本研究在質性訪談結果發現高雄市社區工作遭遇的問題包含:社區經費不足的問題,社區財務管理問題,行政業務處理的問題,欠缺年輕人的投入,以及公部門社區業務是最不受重視等。研究發現社區實務工作者應該具備的能力分為一、個人能力:概念性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執行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二、社區能力:行動能力、自我評估能力、資源統整能力、永續經營能力。 本研究發現社區實務工作者的相關服務知能有待培力、另外透過成熟社區經驗傳承與合作與社區資產運用來達成社區永續的目標。研究亦發現社區實務工作者有高齡化的趨勢,面臨沒有年輕人接棒的情形嚴重,是目前最大的困境。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人」為主體,並聚焦於成年智能障礙者與非障礙者在社區共同生活所經歷的時空、事件、態度之轉變,以呈現其過去、當下、未來如何透過互為主體性所建構之社區共同生活經驗。 透過立意取樣選取8位社區居住的成年智能障礙者,以及10位社區居民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觀察,來了解社區居民個別經驗。並採用現象學與詮釋現象學之研究方法,研究者進入成年智能障礙者與非障礙者的生活中,得到以下的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社區居民起初對成年智能障礙者感到陌生甚至有害怕的感覺產生,但是,透過互動能夠消弭異陌,並進一步接受成年智能障礙者在社區中居住,且將智能障礙者視為社區的一份子。而成年智能障礙者起初對於社區居民亦是感到陌生與害怕的,倘若在互動與認識後,這樣的陌生感會逐漸為熟悉所取代。雙方在相處過程中受到居住型態影響互動機會,且易受到偶發事件的影響,進而改變與對方互動的意願。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於社會工作者在社區居住的角色有以下建議,第一個:消弭居住於集合式大樓所造成的互動障礙,建議工作者將據點設置在非集合式的大樓,以增加成年智能障礙者與社區居民互動的機會;第二個:工作者應研擬建構關係之平台,此與第一點目的相同,皆 為了增加雙方互動機會;第三個:協助成年智能障礙者學習敦親睦鄰,建立生活輔導員之退場機制;最後,工作者應設法回應對成年智能障礙者對於未來生活之想望,而非由機構決定一切。

  • 學位論文

災難事件的本質因被控制性低,且威脅性高,帶給社區居民的衝擊影響是全面性的,如何降低損傷,關建在將焦點擺在社區居民如何正向因應進行社區重建或是展現自己本身的復原力。而民間團體是重建重要的工作夥伴及資源,透過公私協力的合作,強化社區復原力進行重建是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議題。所以,本研究在公私互動關係下從復原力觀點出發,以「屏東縣八八水災-民間團體參與社區重建計畫」為中心,探究重建計畫的工作模式與公私互動關係型態和影響要素及社區復原力的重要因子,以提供公私部門後續投入社區重建工作之建議。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及深入個別訪談法進行資料收集,瞭解計畫內涵,運用的資源及重建助、阻力等因素。以最佳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為架構,找尋優質的公私互動要素,且在建立有「復原力的整體社區」概念下探究強化社區復原力正向保護因子的動態要素,增加社區能量協助社區復原的開展。 研究結果發現屏東縣在莫拉克颱風的肆虐下,因地理位置及產業、文化等不同生活區位而形成三種不同的災難型態,有農村聚落的農田流失、有原鄉部落的家園流失及沿海村落的養殖與果園流失。並發現社區營造,社區照顧,社區安全,社區觀光四種重建工作模式,而不同的災難型態特性其復原路徑及工作模式會有所不同。此外,也發現培力是促進公私互動關係優質化的關鍵;在關係運作下,進一步發現社區復原力的展現會從驅動到加成至持續,所包覆的復原因子在過程中形成「社區復原力展現要素動態關係模型」。 所以,社區的復原裝備應建置儲備、演練並累積能量,而重要的復原歷程因子如鼓勵發展社區願景、形成社區工作團隊並適切分工、方案操作訓練社區能力…等,除了要持續維護外更需加以開創,才能迎接挑戰;而民間團體除對投入社區工作的前置準備要評估檢視外,更需預置社區服務能量,並要清楚不同災難型態的社區工作方法;公部門要從認知改變來選擇社區培力工作,要瞭解社區特性、培力人才及社區,並以走動式接觸讓培力角色發揮。

  • 學位論文

在社工界的生態,經常性的社工員人力不足、薪資低、工作壓力大、專業未受肯定與專業斷層現象,導致社工員的流動率高,惡劣的工作條件不但消耗社工的熱誠與專業,更等於懲罰社工的善良。因此,本研究藉由組織承諾的研究,探討社工員組織承諾與留職意願的概況,作為後續社工專業發展之參考。本研究以郵寄問卷共回收355份有效問卷,所得的資料經統計分析後,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樣本社工基本資料變項中婚姻狀況、育有子女數、就業迄今年資、任職於本機構年資、薪資待遇、擔任職務、服務的人口群,機構特性變項的機構經營型態、機構的業務領域及機構的制度化設計對組織承諾有顯著差異關係存在。 二、研究樣本社工基本資料變項中婚姻狀況、育有子女數、就業迄今年資、服務的人口群,機構特性變項的機構經營型態、機構的業務領域及機構的制度化設計對留職意願有顯著差異關係存在。 三、研究樣本的組織承諾與留職意願有顯著差異關係存在。也就是研究樣本的組織承諾分數越高,其留職意願越佳。 四、研究樣本社工基本資料變項中婚姻狀況、就業迄今年資、薪資待遇、從事的業務屬性、擔任職務,機構特性變項中的制度化設計,能預測組織承諾;社工員基本資料、機構特性與組織承諾三構面一起納入迴歸分析中,研究發現「組織承諾」有中介效果存在。 五、對研究建議為營造社工友善的工作環境、重視組織承諾以強化留職意願,建置社工人力資源規劃、職務輪調增進多元學習機會及制度化設計改善勞動環境,如此才能保障社工員之權益,對組織承諾、留職意願的表現會提高。

  • 學位論文

隨著世界對兒童少年權益被實踐的重視,不論是國際或是國內都已開始關心與調查兒童少年生活福祉之現況。本研究旨在探究目前少年生活福祉之現況之外,進一步以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為基礎,探討社會資本對其生活福祉之可能影響,找出影響少年生活福祉之預測因子,做為改善少年相關政策與服務方案之參考。藉由量化研究方法,採用分層非比例抽樣方法,以國中、高中(職)之少年為研究母體,抽取國中生587名,高中(職)493名,共收回1,080份,回收率高達100%,經過統計資料的分析,本研究以屏東縣少年社會資本現況、生活福祉現況、少年生活福祉預測因子以及少年生活福祉之模型建構等四個研究發現說明如下: ㄧ、屏東縣少年社會資本現況 (一)屏東縣少年家庭內社會資本現況 1.少年的家庭互動資本是相對缺乏的。 2.族群與家庭內社會資本並無顯著差異存在以及父親就業情形與家庭內社會資本有顯著相關。 (二)屏東縣少年家庭外社會資本現況 1.少年社區參與是相對低落。 2.族群與家庭外社會資本存在顯著性差異以及父親就業與否與家庭外社會資本沒有相關。 二、屏東縣少年生活福祉之現況 (一)健康和安全與主觀幸福感是少年目前最不滿意。 (二)家中經濟狀況是生活福祉重要有顯著差異。 (三)家庭結構對少年生活福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三、少年生活福祉預測因子 (一)族群(以原住民為對照組)、兄弟姊妹數為物質的負向預測因子。 (二)家庭內社會資本的家中人際互動、家人對少年的關注以及家庭外社會資本的社區鄰里關係、少年同儕關係、少年師生關係為整體生活福祉之重要正向預測因子。 四、少年生活福祉之模型建構 (一)少年的家庭內社會資本愈多,其家庭外社會資本愈足夠。 (二)家庭內社會資本對生活福祉的影響是沒有顯著效果。 (三)家庭外社會資本對生活福祉的影響具有顯著的正向關係。 (四)家庭外社會資本對家庭內社會資本與生活福祉的影響具有中介效果存在的影響。 因此,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分成五個層面提出建議:首先,對於少年本身,鼓勵少年積極與家人互動以及主動參與社區活動,並且應重視自身的生活福祉,尤其是在健康和安全與主觀幸福感;第二,對於少年家庭,可透過家庭互動規範、行為強化家中人際互動,並且鼓勵家中少年結交不同成人關係中的人生「導師」;第三,對於社會福利機構,提供原住民鄉以及弱勢家庭物質福利服務和多元的學習機會,並且注重「青少年發展取向」之青年福利工作;第四,對於社會福利政策,建議建構校園學習環境友善性,增加弱勢少年的休閒活動之補助及公立育樂場所,並且擬訂少年發展性、預防性的服務政策;最後,對於未來研究,建議研究對象可以擴展到全國、問卷施測須避開五月份……等,期能有助於日後少年生活福祉政策擬訂及修正之參考。

  • 學位論文

在網路發達的時代,透過網路科技所發展出的新形態溝通模式,而部落格的崛起,使市場中原本競爭模式產生變化。部落格的方便性與傳播訊息速度快,在全世界造成一股風潮,部落格的「零成本」、「零技術」等特性符合非營利組織的需求,對資源窘迫的非營利組織而言,不啻為一個便利性的宣傳工具。本研究希望探討非營利組織從業者對部落格之現狀功能的態度,以及部落格對非營利組織建立社會責信之相關性。 本研究嘗試以實證研究,抽取同質性樣本(homogeneous samples)為原則,選取的非營利組織依(1)有經營部落格之組織;(2)定期更新部落格;(3)提供服務;(4)對外募款或舉辦活動;(5)累積瀏覽人數逹到一萬人次以上者,此五項限制條件選擇母群體,進行抽樣調查,以結構式問卷調查為資料蒐集的方法,用分層比例隨機抽樣的方式,發出400份,回收348份,回收率87%。 本研究目有以下幾點: 1.部落格對非營利組織而言,其品牌形象、媒體功能、互動性功能之現況分析。 2.探討非營利組織經營部落格的動機。 3.非營利組織經營部落格,其現狀功能對社會責信的影響。 4.非營利組織未來在經營部落格上,應著重哪些層面才能對組織的社會責信有所助益。 透過T檢定、ANOVA、多元迴歸分析及中介分析,發現研究結果: 1.非營利組織從業者個人背景對部落格之現狀功能無明顯的差異影響,但是個人網路經驗不同會影響部落格的經營。 2.非營利組織從業者是否具備管理者角色會影響部落格的經營。 3.本研究的實證發現,部落格之現狀功能,即「品牌形象」、「媒體功能」與「互動性功能」對「社會責信」有顯著的影響,而且具有中介效果,對非營利組織在經營部落格的社會責信認同態度有所提升。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家扶基金會扶助之單親家庭對福利服務的認知及使用情形,及福利服務對家庭壓力的減輕狀況。期待藉由研究,除了瞭解單親家庭福利項目,進一步了解單親家庭的家庭壓力來源,及探究福利服務對家庭壓力的減輕效果,作為家扶基金會提供扶助之單親家庭福利服務設計規畫之參考。 本研究以家扶基金會所扶助的單親家庭為研究對象,透過調查法,抽取200位受訪者進行問卷調查研究。 本研究以家扶基金會所屬之高雄縣、高雄市、屏東家庭扶助中心所扶助的單親家庭,且單親家庭定義為凡家中有兒童未滿十八歲,且父母一方死亡、或離婚、未婚、一方出走不負撫養兒童之責任者為研究對象,透過調查法,抽取200位受訪者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經過統計資料分析,茲將研究發現分基本資料分析、生活壓力分析、福利服務滿意度、自立信心評估、接受扶助時間對家庭壓力影響、福利服務對自立信心分析、壓力減輕效果等七部份陳述。 本研究結果發現:(1) 經濟問題壓力以經濟負擔感到壓力;子女教養及照顧壓力以子女之管教、就學等感到壓力;個人情緒及角色適應壓力攸關子女或與子女相關之角色問題皆感到有壓力;社會人際關係適應壓力對求助對象求助感到最有壓力;(2)補充性服務之經濟補助滿意度最高;(3)關於與子女溝通之評估較有自立信心,關於自己適應單親家庭生活品質等之評估較有自立信心;(4)接受扶助一年以上至三年以下的單親家庭,在經濟問題壓力上較感受到有壓力;(5)福利服務對自立信心之個人適應、個人能力、經濟自立具有顯著影響;(6)壓力減輕最多者為社會人際關係適應壓力。 本研究之建議:(1) 發展階段性及多元性福利服務,適時地減輕不同程度壓力;(2) 提高補充性及支持性服務之普及率;(3) 增強自立條件,教導自立觀念;(4) 鼓勵單親家長多接觸人群,及早走出自我封閉。

  • 學位論文

摘 要 學號:M9761005 論文名稱:影響身心障礙者義務進用機關聘僱動機之探討 —以屏東地區為例 總頁數: 學校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別:社會工作系 畢業時間及摘要別: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李忻蓓        指導教授:王仕圖 論文摘要: 本研究以探討身心障礙者義務進用機關聘用之態度觀點、影響僱用之因素和僱用動機等為主,透過此研究期許讓人們瞭解身心障礙者在求職與職場中所面臨的困境。因此,具體研究目的有四點: 一、瞭解屏東地區身心障礙者義務進用機關之現況。 二、瞭解屏東地區身心障礙者義務進用機關對身心障礙者之接受與僱用態度的差異性。 三、探討屏東地區身心障礙者義務進用機關聘任身心障礙者之動機及其影響因素。 四、藉由本研究對此一主題的探索,提供相關政策措施之建議。 本研究透過郵寄問卷調查方式蒐整資料,結果顯示如下: 一、受訪的機構過去大多數均有進用身心障礙者的經驗,而且這類機構的規模均在中大型以上,而其產業的特性部分,則較集中在服務業,所僱用的身心障礙者大多數為1-2人; 二、雇主在部份的背景變項上,與對身心障礙者的接受度與僱用態度是有部分顯著的差異存在; 三、義務進用機關部份背景變項,與對身心障礙者的僱用態度上存有部分顯著的差異性; 四、對政策建議為積極推動職場工作經驗體驗方案與職場訓練,以利促進並提昇身心障礙者就業。對身心障礙者義務進用機關為建議政府勞政部門提出適合地方特色的職業重建措施、辦理雇主對進用身心障礙者需求與意見調查,開拓身心障礙者就業市場。對身心障礙者為破除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之刻板印象,增進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接納,以增加其就業機會與就業適應。

  • 學位論文

摘 要 學號:M9761014 論文名稱:從歷史制度論探討社會照顧機構之組織變遷 -以屏東榮家為例 總頁數:206 學校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別:社會工作系 畢業時間及摘要別: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林 青        指導教授:邱瑜瑾 論文摘要: 本研究從歷史制度論的觀點探討社會照顧組織屏東榮家的制度變遷,以歷史制度論作為辯證的研究架構。屏東榮家成立迄今歷經57年,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服務經驗,但隨著單身來台榮民逐漸凋零,同時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之際,老人機構照顧需求日益增加,屏東榮家除思考存續的合理性外,現行的組織架構及制度,是否符合長期照顧需求,以及未來的前瞻性發展如何,皆是值得探討的。 本研究冀望達到以下問題之探索: 一、探討屏東榮家的歷史脈絡及發展情形?受到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條件影響,組織做了那些變遷?面臨的壓力與挑戰為何?二、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及面對市場的競爭壓力,在榮民福利在制度結構上有那些變革?在不同時期所採取的因應策略為何?三、引進社工及護理專業服務,此項專業發展對榮家及住民的影響為何?四、對屏東榮家未來的前瞻性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屏東榮家在大環境下,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條件以及住民需求,歷經不同時期的變革,大致區分為三個階段(篳路籃縷時期、棈進成長時期、專業多元時期)。本論文由史料蒐集、深度訪談、輔以統計數據,期能由組織發展、管理模式、組織編制與配置人力、服務內容來探討榮家變遷之特色。 爰本研究有幾項重要發現:一、榮民之家原先設計純粹只有安養的功能,並沒有社會服務的概念,至近期開始注重社會福利,由慈善恩給制度轉向社會照顧功能。二、榮民早期受到「戡亂時期陸海空軍人婚姻條例」的限制無法結婚,當年齡漸增、體能衰退時,晚年生活被迫只能接受機構照顧。三、早年隨政府來台之榮民正值青壯時期,尚無就養需求,當時政策採輔導就業為主,隨著榮民逐漸老化,對退伍軍人的照顧逐漸趨向就養安置。四、榮家的領導及管理階層大多由軍中轉任,對榮民的照顧仍延用軍中的團體式的管理模式,但受到社會福利思潮及評鑑制度的影響,趨向於個別化的服務。五、榮家服務對象為榮民,因應高齡化的需求,榮家逐漸轉向專業多元化,開始辦理一般民眾的日間照顧,並與地方政府合作辦理OT委外方案,收容低收入併身心障礙之民眾。六、屏東榮家自公開接受評鑑後,逐漸揭開軍系管理的神秘色彩,尤其是在住民的自主權及專業發展,都有極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