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8.66

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所學位論文

大同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Propionibacterium acne、Staphylococcus aureus與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為痤瘡病灶中之常見菌株,本研究係針對六十種中藥材之熱水萃出物,進行此三株菌株之抑菌性試驗。由disc diffusion assay 篩選出五倍子、黃芩與黃柏對於P. acne BCRC10723、S. aureus BCRC10451與S. epidermidis BCRC10823有顯著之抑菌效果。五倍子、黃芩與黃柏之熱水萃出物對 P. acne BCRC10723之最小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分別為0.3125 mg/ml、0.3125 mg/ml與0.625 mg/ml;對S. aureus BCRC10451之MIC分別為0.625 mg/ml、0.625 mg/ml與2.5 mg/ml;對S. epidermidis BCRC10783之MIC則分別為 0.3125mg/ml、0.625 mg/ml與2.5 mg/ml。五倍子、黃芩與黃柏之熱水萃出物經由n-hexane、ethyl acetate、diethyl ether與1-butanol加以區分後,可初步分離出五倍子之抑菌成分位於ethyl acetate區分,黃芩與黃柏之抑菌成分則於1-butanol區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部分文獻指出,死去的益生菌依然可以黏附在組織培養的細胞上,這似乎暗示了存活、活體並非益生菌黏附作用所必須。另項研究觀察Lactobacillus GG與L. rhamnosus LC-705經過熱與酸的處理後,可提高其對黃麴毒素的結合能力,其他像UV光照、醇、鹼等處理皆無法影響其結合能力,這代表了結合能力的消長原因可能是因為細胞壁外層結構改變,而非菌種的生長能力改變。近期藉由原子力顯微鏡的測試觀察結果顯示:乳酸菌的黏附能力與其細胞壁表層結構成分有密切關係。 本研究培養幾種黏附力強弱程度不同的乳酸菌,觀察其在正常生長狀態下、自然失去生長能力狀態下(因營養條件不足,導致失去生長能力的菌體,將細胞壁外層結構可能變化的機率降至最低)以及非接觸性外力介入失去生長能力狀態下(UV照射24小時後的菌體,破壞其代謝功能而不影響細胞壁外層結構)的黏附力。比較結果發現不同的生長能力狀態下,各種受測乳酸菌對於相同的細胞組織(Caco-2或HT-29)之黏附力並沒有非常顯著的差別,而對不同的細胞組織(Caco-2與HT-29)之黏附力仍有類似的趨勢可比對,而且連菌體破片也依然保持類似於完整菌體的黏附密度。由此種種說明了不同種類乳酸菌的黏附能力與其活性無關,只與其細胞壁表層結構成份有關,並確認乳酸菌的存活並非是腸道黏附的重要因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蛋白質微陣列已成為蛋白質體學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蛋白質微陣列的優勢在於可同時進行大量分析,但所需成本較高,故降低成本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目的在於發展一低成本之冷光蛋白質微陣列之技術平台。以MicroCaster arrayer手動式打點機,將anti-human interleukin-2 polyclonal antibody及anti-human interleukin-4 polyclonal antibody點製於nitrocellulose membrane,以標定horseradish peroxidase的streptavidin結合帶有biotinylated anti-human interleukin-2及biotinylated anti-human interleukin-4 monoclonal antibody應用類似sandwich type之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反應,以偵測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及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4。使用horseradish peroxidase產生之chemiluminescence以charge-coupled device拍攝,藉 由ScanAlyze軟體分析。 本技術平台以冷光基質反應產生chemiluminescence,由於產生發光 之反應中間物會向外擴散,故本系統最高點製密度為192點。本系統反 應條件確立後,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4與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偵測極限分別為0.125 ng/ml和0.5 ng/ml,檢量線跨越2個 級數。 由於蛋白質微陣列缺乏類似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反應提高靈敏度,故應用streptavidin-peroxidase polymer與streptavidin-biotin complex兩種方式,藉由提高反應訊號,以求更低的偵測極限。結果顯示雖然有 使蛋白質微陣列之偵測信號增加,但未降低偵測極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是分作三部份實驗,第一部份實驗是利用設計之熱塑性澱粉配方(含澱粉、甘油、水、卵磷脂與酵素),探討四種不同澱粉/澱粉+聚酯比(S/S+E ratio)於30%、40%、50%與60%的擠壓原料之機械性質、成本與熱性質分析,以選擇可以進行塑膠袋吹膜之配方。實驗結果顯示,S/(S+E)比在40%左右的抗張強度(Tensile strength)可達7.6MPa。而伸長率部份(Elongation),當S/S+E比為30%,其伸長率>667%,當S/S+E比為40%,其伸長率為588%,當S/S+E比為50%,其伸長率為418%,當S/S+E比為60%,其伸長率為134%,四組配方之伸長率皆有不錯的表現。所以,本實驗選擇以S/S+E比在40%的配方(成本相當低,約USD 2.34/kg)所生產的樣品進行吹膜。在吹膜前測其玻璃轉移溫度(Tg)約為47℃,熔點(Tm)約為127℃。吹膜成品經封口與裁剪之後,已具備生物可分解背心袋之雛形。 第二部份的實驗是利用2^(4-1)部份複因子實驗設計法,以尋求S/S+E比在50%或60%等較低成本的配方,其機械強度改善之可能性。實驗結果顯示,S/S+E比在50%與60%的配方中,伸長率還是相當的優異,最好的結果為517%,不過在抗張強度部份,最好的結果是6.05MPa,尚有待加強。 第三部份的實驗是利用三變數五層級的反應曲面法,尋求S/S+E比在40%抗張強度之最佳配方。實驗結果顯示,此次反應曲面法各成份的添加比例設計範圍不夠寬廣,所以多數配方沒有明顯效應。不過在反應曲面法20組的實驗配方中,可達到不錯的抗張強度(9.14MPa)與伸長率(898%),且其每公斤成本只有約2.39美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12種自古流傳的中草藥作為本次研究的目標,希望能找出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效果。除了使用一般常見的抗氧化檢驗方法:螯合亞鐵離子、還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外,增加最新檢測數種自由基的方法:超微弱化學冷光法,進一步的分辨出各種中草藥在抗氧化作用上的不同功效。 經過六種抗氧化實驗的測定,驗證這12種中草藥都具有抗氧化的能力。所有的樣品中抗氧化效果最好的是仙草,其次是蓮葉、丹蔘、蓮子芯、薑黃。不論是螯合亞鐵離子、還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Superoxide anion、 Hydroxyl radical及 Peroxyl radical都有不錯的效果。而麥門冬與西紅花,在還原力、清除DPPH 、Superoxide anion、Peroxyl radical、Hydroxyl radical的效果並不好,甚至無螯合亞鐵離子及清除Peroxyl radical的能力。且經過高效能液相層進行成分分析,發現抗氧化效果效優的中草藥樣品,也都明顯地出現波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樟芝是最近非常熱門的一種只生長於台灣的植物,根據最近一連串的研究顯示它有非常高的保健及藥用價值,但是因為其成分非常複雜,一直到現在還無法確定到底它包含多少種成分,又由於其生長不易,所以目前市面上所販售的產品大多是發酵而來,到底其與真正野生的差異如何?再者要如何以HPLC選擇適當的移動相來進行分析,這即是本實驗的目的。 我們根據中華藥典之標準方法進行以70 % 乙醇萃取,又以C18 reverse phase層析管柱進行120分鐘之分析,以求取能儘量完整呈現野生樟芝之層析圖,再針對台灣花蓮、台東、阿里山、等三地野生樟芝進行分析,發現其層析圖譜幾乎一模一樣,相似度非常高。另外我們也嘗試以指紋圖譜波長之方式(210nm、230nm、254nm、280nm)找出最適合分析之波長為254nm,加入的移動相酸源為0.1%的醋酸。在此條件下可分離出最多之成分。 此外野生樟芝乙醇萃取物在波長450nm以下皆有很強之吸收,而人工發酵產品則在400nm以下才有較強的吸收,所以如果要用光譜儀找出簡單之區分方法,此一方法不失為一簡便的區分方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芋頭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ystatin)具有抗線蟲或鱗翅目昆蟲之功能。本研究以基因重組Escherichia coli XL1-blue/pGEX-CeCPI於搖瓶培養中生產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ystatin)。探討Cystatin生產時,應根據何種原則添加誘導劑Isopropyl-β-D-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因尚無文獻報導 Cystatin 之抑制活性的簡易測量方法,而本實驗則發展了一種測量 Cystatin 抑制比活性的簡易方法。在實驗中發現,添加0.2 mM IPTG進行誘導時,不論以Luria Broth (LB) 或是Expansion Broth/Overexpression Broth (EB/OB)為培養基,Cystatin 的產量能夠於12小時達到最高,以EB/OB為培養基生產之Cystatin 抑制比活性最高值是以 LB 為培養基的1.33倍。若以0.2 mM IPTG 進行誘導,以有無加入甘油當抗凍劑進行保存破菌後的蛋白質萃取液做比較時,當未加入甘油,以EB/OB為培養基生產之 Cystatin 抑制比活性最高值是以LB為培養基的3.58倍。若保存時加入甘油,以LB為培養基生產之 Cystatin 抑制比活性,其最高值是未加甘油組的1.55倍,以 EB/OB 為培養基生產之 Cystatin 抑制比活性,其最高值是未加甘油組的1.47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噴霧乾燥機將甘藷榨汁中具有胰蛋白抑制劑活性與驅蟲效用的sporamin製成具有生物農藥功能的粉劑。實驗中發現以不同重量百分比的澱粉糊精(dextrin)與甘藷液混合噴霧後,胰蛋白抑制比活性(U/mg protein) 活性量隨dextrin添加量增加而無明顯差異,所以証明噴霧乾燥不會影響比活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硫化寡醣在臨床上具有抗凝血、抗病毒以及抗腫瘤的潛力。酵母菌的細胞外多醣可以當作硫化寡醣的原料,因而受到格外的重視。本研究主要是利用酵母菌Pichia holstii BCRC 22637,於五公升醱酵槽中,在不同培養基的條件下,探討產生細胞外多醣的最適化。醱酵條件包括:不同葡萄糖濃度、磷酸鉀濃度與不同氮源的濃度,以得到生產細胞外多醣的最大產量。醱酵槽操作條件為轉速450 rpm,通氣量2 L min-1,溫度維持在25℃,pH控制在5.0 ± 0.3之間。經過醱酵120小時後,發現培養基中葡萄糖的濃度為200 g L1 ;磷酸鉀濃度為15 g L1以及corn steep liquor 4 g L-1 和yeast extract 4 g L-1時,細胞外多醣的乾重高達72.4 g L1,而菌體量乾重達20.7 g L1。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D-型氨基酸氧化酵素( D-amino acid oxidase )為製造頭胞菌素類抗生素C (cephalosporins)之先驅物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 (7-ACA)的重要酵素。以四種不同的表現載體pET23am、pET24am、pET20b和pET26b、兩種培養液LB和TB以及不同濃度誘導劑使Rhodospridum toruloides DAO cDNA基因於Escherichia coli strain BL-21(DE3)異源表現。以LB培養時,當pET23am為表現質體,誘導後3小時可測得胞內DAO最高活性4294 U/l;以pET24am為表現載體時,誘導後約5小時可測得最高胞內DAO活性為2724 U/l;以pET20b和pET26b為表現載體時,活性高峰出現在誘導後2小時,DAO活性分別為571和592 U/l。當培養液置換成TB時,DAO活性可提升5〜10倍。pET23am和pET24am為表現質體時,誘導後18小時有較高DAO胞內活性,分別為50592和39651 U/l;pET20b為表現質體時,誘導後5小時有較高DAO活性3241 U/l;pET26b為表現質體時,在誘導後8小時有較高胞內活性2393 U/l。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