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27.141

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學位論文

亞洲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背景:跌倒是老人重要健康議題,而行動功能的衰退與跌倒的發生有高度的關聯,但探討 ADL 和 IADL 與跌倒關聯的追蹤研究不多。 目的: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灣地區老年人 ADL與 IADL與跌倒的關聯及預測跌倒的功能,並分析 ADL 與 IADL 障礙程度對四年之後跌倒風險的影響。 方法:本研究資料來源為國民健康局的「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健康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研究」。以2003 及 2007年兩次皆完訪並排除資料不完整者共2980人為研究對象。在控制人口學、社經、生活方式與健康狀況等變項下,以邏輯迴歸分析 2007年 ADL及 IADL與跌倒的關聯。 結果: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在控制上述變項狀況下,ADL 與 IADL 與跌倒的關聯性為 ADL「重度障礙(≥13分)」發生跌倒的可能性為「沒障礙(0 分)」的0.38 倍(p=0.001);IADL「輕度障礙(1-6 分)」發生跌倒的可能性為「沒障礙(0 分)」的1.43 倍(p=0.002),「中度障礙(7-12分)」發生跌倒的可能性為「沒障礙(0分)」的1.98 倍(p<0.001), 「重度障礙(≥13分)」發生跌倒的可能性為「沒障礙(0 分)」的2.01 倍(p=0.006)。縱貫分析個案 2003 年 ADL 與 IADL預測 2007年跌倒的能力顯示,ADL「輕度障礙(1-6分)」發生跌倒的可能性為「沒障礙(0分)」的1.82 倍(p=0.008), 「重度障礙(≥13分)」發生跌倒的可能性為「沒障礙(0分)」的 0.36 倍(p=0.04);與 IADL則無顯著關聯。 結論:本研究顯示ADL及 IADL除與跌倒呈顯著關聯外並具有預測老年人跌倒風險的功能。IADL用於預測現況的風險比未來的風險有效。此結果凸顯維持老人 ADL 及 IADL 功能的重要性。定期評估與及時介入,將可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腹部肥胖是各國重要的健康議題亦是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因子。故瞭解導致腹部肥胖的因子甚為重要。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台灣中老年人腹部肥胖的關聯因子。並分析飲食狀況對四年及八年之後腹部肥胖風險的影響。 方法:本研究資料來源為國民健康局的「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健康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研究」。以2003年共3377人及2007年共2695人完訪個案並有1999年飲食狀況資料者為對象。以邏吉斯迴歸分析2003年及2007年的人口學、社經情形、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等變項,及1999年的飲食狀況與腹部肥胖的關聯,及預測腹部肥胖的能力。 結果:邏吉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食慾佳(OR=1.75, 95% CI:1.11-2.74, p=0.02)、女性(OR=1.49, 95% CI:1.20-1.86, p<0.001)、高齡(OR=1.50, 95% CI: 1.06-2.16, p=0.02)、有喝酒習慣(OR=1.27, 95% CI:1.02-1.60, p=0.04)、有飲茶(葉) (OR=1.26, 95% CI:1.06-1.49, p=0.008),及有高血壓(OR=1.81, 95% CI: 1.55-2.10, p<0.001)、糖尿病(OR=1.68, 95% CI: 1.39-2.04, p<0.001)、心臟病者(OR=1.36, 95% CI: 1.12-1.66, p=0.002)皆增加腹部肥胖的風險;而抑鬱者(OR=0.79, 95% CI: 0.64-0.98, p=0.03)及每週攝取乳品≥3次者(OR=0.82, 95% CI:0.71-0.95, p=0.01)與腹部肥胖呈顯著負關聯。 結論:本研究顯示食慾、女性、高齡、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喝酒及飲茶(葉)為腹部肥胖的顯著正關聯因子;抑鬱狀態及毎週攝取乳品類≥3次為腹部肥胖的負關聯因子,且研究結果顯示食慾可預測未來腹部肥胖的風險。本研究為以長期追蹤調查資料探討台灣中老年人腹部肥胖的關聯因子,結果可供有關單位研擬預防保健政策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非正式支持社會對於中老年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本研究以戶基護行網絡來反映非正式社會支持。採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所提供的「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系列」之第六波(2007)調查資料進行分析。調查之樣本數為3674人。在迴歸分析中發現,性別(女性)、有配偶子女、教育程度低、自覺健康經濟、及有情感支持者和有參與社團活動者都對中老年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關係。另外,戶基護航網絡第三圈對中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表示,常聯絡親戚對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戶基護航網絡之完整性(總圈數)也對中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有直接的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老年人口及失能者遽增已無可避免,因此近年來長期照顧議題受到各界的關注,我國已於2007年開辦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未來即將開辦長期照顧保險。有鑑於此,本研究目的欲深入瞭解失能者持續使用長期照顧服務的狀況與變化情形。研究樣本為2008年長期照顧十年計劃服務收案之個案,經過長期照顧服務綜合評估後,持續至2010年使用服務者共計330人。使用spss12.0 for windows套裝軟體進行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複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失能者在ADL變化趨勢在第六個月功能有上昇,但自第12個月後逐漸下降。在使用長期照顧服務失能者的人口學特性中,發現以不識字、無偶者、山地原住民身分者、有福利身分別者、無管路、心智功能完好者功能較佳的功能較佳;在使用服務方面,有使用喘息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者其ADL分數較低,有使用老人營養餐飲服務者其ADLs分數較高。在使用服務後發現有使用喘息服務、老人營養餐飲服務、交通接送到第6個月的ADL變化有明顯進步。在主要照顧者負荷變化中,可發現使用長期照顧服務後主要照顧者負荷下降,且有使用喘息服務的主要照顧者負荷下降較明顯。影響持續使用社區式長期照顧服務者身體功能變化的因素在人口學特性中發現年齡越高ADL功能呈現顯著下降;在身體健康狀況無顯著發現;在使用服務狀況中發現有使用居家服務者其ADL功能有顯著提昇。 研究建議在政策面上,強化相關資料銜接、增加復健專業人力;在實務面建議加強鄰近縣市合作及規劃多元性的喘息服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與目的:現代國人越來越注重飲食,也是造成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目的欲了解苗栗地區老年人的身體質量指數、營養知識、飲食行為與慢性疾病之關係。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2005年國科會計畫「台灣老人之成功老化研究:介入計畫與評估」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對象為苗栗地區之65歲以上的社區老人(n=391)。飲食行為變項包括飲食健康問題、六大類食物攝取狀況及飲食習慣。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骨關節疾病(風濕、關節炎或痛風)、心臟病及糖尿病。分析方法採卡方檢定、複迴歸及邏輯式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在飲食行為相關因素部分,經卡方分析後,年齡與飲食健康問題有相關;性別和經濟狀況與六大類食物攝取有相關;教育程度與飲食習慣有關,居住地區和營養知識,與六大類食物攝取和飲食習慣有關。在慢性疾病的相關因素方面,經複迴歸分析後,女性、年齡較大、BMI值越高、飲食健康越有問題者、六大類食物未每天完全攝取者及飲食習慣越好者,罹患慢性疾病的數目就越多。經邏輯式迴歸分析後,年齡70-74歲及80歲以下,BMI值越高,罹患高血壓的機會越高;女性比男性,有心臟病者,患骨關節疾病的機會較大;飲食健康問題越多者,有骨關節疾病者患心臟病的機會較高;飲食習慣越好,有眼睛疾病者,患糖尿病的機會較高。 結論與建議:營養知識與飲食行為之間的關係頗大,故應加強飲食知識的教育。但兩者對慢性疾病的影響可能並非短期可見,建議未來應以長期追蹤研究探討其關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探討中老年人其社會參與對存活的影響,並進一步分析喪偶者與有偶者其社會參與對死亡的影響是否不同。 方法:資料來源為1999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系列研究調查資料庫」,並擷取53歲以上中老年人,扣除死亡、資料不完整的個案,共3832個樣本,社會參與定義為活動參與及有酬工作,影響存活主要因素為喪偶情形及社會參與,在控制人口社經、生理與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支持、社會參與等變項,採用COX迴歸進行分析預測 1999至2003年四年之間及1999至2007年八年之間的死亡風險,並進一步針對持續喪偶及持續有偶進行分析比較。 結果:在四年期間存活分析結果發現持續喪偶者的死亡風險為持續有偶者1.47倍;男性的死亡風險為女性2.23倍;65至74歲的老人的死亡風險為53至64歲的2.73倍,75歲以上的老人則5.62倍;籍貫為其它的中老年人死亡風險是外省為1.58倍;認知功能障礙的死亡風險為正常1.34倍;日常生活活動障礙的死亡風險為正常1.76倍;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障礙的死亡風險為正常1.99倍;自覺健康狀態不佳的死亡風險為良好1.59倍;活動參與程度每增加一個測量單位,死亡風險減少19%,沒有工作者的死亡風險為有工作者的1.57倍。 在八年期間存活分析結果發現持續喪偶者的死亡風險為持續有偶者1.2倍;而男性、年齡較大、非外省籍、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病、有日常活動功能障礙者、自覺健康狀態較差者及有憂鬱傾向者死亡風險較高;老人的活動參與程度每增加一個測量單位,其死亡風險減少14%,沒有工作者之死亡風險為有工作者的1.7倍。 結論:社會參與及喪偶對存活有各自的影響作用,喪偶對存活有負向的影響,但在社會參與當中,活動參與對持續喪偶者及持續有偶者都有正向的影響作用,有酬工作對持續有偶者有正向影響,因此,社會參與的提升有助於所有中老年人晚年生活福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文旨在探討台灣地區45-64歲中年人選擇養老居住的相關影響因素。 方法:採橫斷式研究法,分析2008年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附帶專案調查的中老年狀況調查資料庫,納入條件為45-64歲的中年人口,並以SPSS 14.0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多項式邏輯斯迴歸分析。 結果:年齡、居住區域別、婚姻現況、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態、目前主要經濟來源、每月收入(元)等人口學變項,以及工作身分、工作職務等工作變項是影響中年人選擇養老居住方式的相關因素。 結論: 一、中年人選擇養老居住方式之研究結果總結:有配偶、教育程度為國初中、自覺健康良好、主要經濟來源為工作收入或儲蓄或家人支持者越傾向於與配偶(同居人)同住(安養機構為參考組);年齡越大、有配偶、教育程度越高、經濟來源為工作收入或儲蓄或家人支持者越傾向於與晚輩同住(安養機構為參考組);年齡越大、居住區域別為東部的民眾、教育程度為國小或國初中、月收入較低、主要經濟來源為儲蓄、無規劃未來養老經濟來源者越傾向於獨居(安養機構為參考組);未婚、自覺健康良好、主要經濟來源為工作收入或儲蓄或家人支持者越傾向於與親朋好友同住(安養機構為參考組)。 二、有工作的中年人選擇養老居住方式之研究結果總結:年齡較大、有配偶、教育程度為國初中、自覺健康良好、經濟來源為工作收入或儲蓄或家人支持、無酬家屬工作者及工作職務為專業人員或事務工作人員或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較傾向與配偶同住(安養機構為參考組);年齡較大、有配偶、教育程度為未受過教育或國小或國初中者或高中職、自覺健康良好、目前主要經濟來源為工作收入或儲蓄或家人支持、無酬家屬工作者及工作職務為民意代表及政府行政主管人員或專業人員或技術員及助理技術人員或事務工作人員或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較傾向與晚輩同住(安養機構為參考組);年齡較大、居住區域為東部、教育程度國小或國初中或高中職、自覺健康良好、月收入少於25,000元、主要經濟來源為儲蓄、未規劃未來養老經濟來源、非無酬家屬工作者及工作職務為民意代表及政府行政主管人員或專業人員或事務工作人員較傾向獨居(安養機構為參考組);未婚、自覺健康良好、經濟來源為工作收入或儲蓄或家人支持者及工作職務為專業人員較傾向與親朋好友同住(安養機構為參考組)。此結果可供有關單位規劃高齡人口社會安養照護政策,以及開發銀髮商機的參考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智能障礙是一種終身的身心障礙,他們的心智障礙導致認知與自我照顧能力的不足,以致於在社會中處於較弱勢的地位,也因先天健康不平等,導致他們帶給家庭、社會及整個醫療體系巨大的負擔。胃食道逆流在臨床上是智能障礙者常見的疾病之一,但其病情卻很常被低估,而誘發此疾病的因素為脊椎側彎、腦性麻痺、服用抗癲癇藥物、或服用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這類鎮靜藥物,胃食道逆流若未接受治療,恐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如:氣喘、慢性咳嗽、肺纖維化及食道腺癌等。 本研究利用國衛院2004-2007年健保資料庫進行探討人口特性與誘發因素對於罹患食道疾病之風險,進一步來了解智能障礙者合併食道疾病之門診醫療利用趨勢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2007年智能障礙者合併食道疾病之1,684人,盛行率為1.6%。障礙程度為極重度者、年齡越高、有重大傷病、有服用抗癲癇或鎮靜劑藥物者合併食道疾病之風險較高;智能障礙合併食道疾病者每年平均總醫療費用為2,767元,就醫次數平均為2.6次。 伴隨人口老化、平均餘命之延長,未來於策劃智能障礙者健康促進照護計畫時應有全方位之考量,建議決策者可針對專業間進行相關教育訓練,且針對高風險的族群主動進行食道疾病之篩檢;照顧者對於食道疾病應有認知之外,更應主動告知醫療單位病患之實際情況,以提升智能障礙者之健康照護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智能障礙者往往比常人需要更多的醫療照護,冀望透過早期療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使之獲得完善的醫療服務。有鑒於國內早期療育資源分佈協調整合不易,期望透過早期療育的議題研究,對智能障礙兒童現況及影響就醫的選擇有更進一步了解。本研究利用全民健保之門診申報資料為資料來源,以2000年至2007年智能障礙兒童早期療育分別探討傾向因素、能用因素、需要因素對醫療資源利用情形之影響。本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 一、傾向因素:性別對智能障礙早期療育門診醫療服務費用無明顯差異;但早期療育門診就醫次數會受到性別差異的影響,男童就醫次數略高於女童就醫次數。 二、能用因素:投保分區及都市化程度對智能障礙兒童早期療育門診醫療服務費用無明顯差異;但門診就醫次數卻會造成影響,越為繁華地帶就醫次數均高於鄉村地帶就醫次數。就醫場所層級別會影響門診醫療服務費用及門診就醫次數,層級別較高醫療服務費用會較高;層級別較低就醫次數會較多。 三、需要因素:智能障礙嚴重程度會影響智能障礙兒童早期療育門診醫療服務費用與門診就醫次數,當障礙程度處於越為嚴重的情況下,越會增加醫療服務費用及就醫次數。智能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有發展遲緩者醫療服務費用及就醫次數均高於無發展遲緩者;智能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有重大傷病者醫療服務費用及就醫次數均高於無重大傷病者。 早期療育可幫助發展遲緩兒童透過治療恢復到正常兒童階段,大部分發展遲緩兒童都由家長自行發現或就醫時才獲知,但須經由醫療院所進行通報後才轉介。有鑑於健全的醫療體系,擁有健康是基本權益,透過本研究期望提醒政府相關單位注意,進而幫助更多的智能障礙發展遲緩兒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健康素養、自我效能以及預防保健服務使用三者之間的關係。 方法:本研究利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調查研究中心2003年、2007年之「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系列研究」之資料進行分析,樣本3479人。本研究先以結構方程模式建構健康素養之測量,分析其與自我效能、服務利用間之關係後,再以邏輯式迴歸分析與複迴歸分析進行分析各項服務之使用相關因素。 結果:結構方程模式結果之配適度良好,發現疾病知識、教育年數與認知功能可建構為健康素養良好之替代性測量指標。且健康素養不僅對於自我效能以及預防保健服務具有直接正向之影響外,亦可透過自我效能對於保健服務利用造成間接的正向影響。邏輯式迴歸分析結果則顯示,年齡越高、居住北部地區以及鄉鎮與鄉村、自評健康狀況較差、疾病數目較多、疾病知識較高與自我效能較高者,其多項服務使用有較高的趨勢。 結論:健康素養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和預防保健利用。建議衛生政策可透過健康教育或衛教宣導,以提升國人的健康素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