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4.69

高雄文獻/Kaohsiung Historiography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藉由人文化地景的追蹤與調查,發現愛河地景先後歷經「斷頭、瘦身、去尾、二面光、變裝」等等不同程度的人為操弄,展現出愛河不斷變化的邊緣地景宿命特質。同時輔以專家訪談28位愛河沿岸的里長,探討愛河住民的地景認知與愛河意象特色,進行當前愛河地景主體性感知評估。在地景認知方面,所有受訪者皆認同高雄市政府所推動的愛河地景再造,認為目前問題在於愛河污染處理,以及後續的建設維護。在愛河意象方面,受訪者則出現上、中游與下游、河口段之間記憶陳述的差異。中、上游地區住民離愛河河口遙遠,尚未感受到愛河整治成效,故無法和其記憶中污染嚴重的愛河連結;反之,愛河下游與河口段住民,因生活經驗與想像畫面一致,明顯感受愛河整治成果,記憶中的愛河畫面格外豐富,認同市府愛河地景改造政策。此外,童年戲水的親水經驗為愛河住民的共同記憶元素;愛河各景點的親水性條件乃成為市府形塑共同記憶能否成功的關鍵。愛河在觀光發展政策下,業已出現地景主體性的再次變化。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採用歷史文獻分析以及田野訪談的研究方式,將閩南族群中常見的節慶米食-「粿」(閩南語發音「kué」)作概括性與系統性的整理、討論與分析。由於高雄市有許多來自不同鄉鎮的閩南族群,有利於觀察不同地區對於「粿」普遍性及差異性的認知,筆者希望透過「粿」的研究讓更多人瞭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並進一步喜愛此類的節慶米食。除了傳統上所書寫的「漢人米食多樣化」以及「具有吉祥喻意的供品」的觀點外,本文以人類學家Mary Douglas對於古代猶太人食物的分類架構(classification schemes),討論「粿」對於傳統漢人的社會文化意義。Mary Douglas認為聖經中所載「可食與不可食」的分類,所呈現的不僅是古代猶太人對於食物的選擇,更反應出社會中存有服膺於上帝所創建世界秩序的集體價值觀;筆者以此觀點檢視「粿」所呈現在歷史、文化與語言等層面的現象,歸納出「粿」在祭祀與饋贈的運用上,確實展現了傳統閩南族群對於人群與神靈的分類,更釐定了人我關係的界線,「粿」以其寓涵的象徵來傳達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超自然之間不同的溝通態度與社會中不言即明集體價值觀。

  • 期刊
  • OpenAccess

夜市是臺灣特殊的文化現象與社會經濟制度,被視為重要的在地常民文化表徵,然而近年來夜市的觀光發展使其日益脫離單純在地消費範疇,成為全球觀看與想像展現的空間。今日夜市中也出現許多異國小吃,展現更為多元的夜市飲食文化面貌。本研究採用晚近對於文化全球化與觀光的討論,透過對高雄地區兩個大型觀光夜市-六合與瑞豐夜市,以田野觀察和深度訪談方式進行個案比較探討,理解夜市在地性如何在全球文化流動及觀光消費的觀看下進行重構、生產與展現。結果發現,六合夜市客群以國際觀光客為主,然其夜市組織與人際的在地連結較強,夜市整體透過飲食文化的展演呈現出「道地」、「本土」的臺灣傳統在地意象。瑞豐夜市相較之下歷時短,客群以國內與在地、年輕消費者為多,夜市中多新奇、異國風味的飲食,整體呈現出流動、新鮮與年輕化的特質。研究認為需要以文化為流動與碎形分散的觀點對夜市在地性進行重新思考,才能理解當前夜市飲食的多元性以及夜市地方性的重構與生產,而人群移動與媒體兩項因素,影響全球飲食文化流動,並建構對於夜市飲食文化的想像。在兩個夜市中,觀光與消費的觀看性皆影響到夜市飲食文化的展演,但由於觀者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展現。

  • 期刊
  • OpenAccess

最早清楚記載漢人登陸到臺灣的歷史,是康熙33年(1694),高拱乾重修《臺灣府志》,首先記載明嘉靖42年,流寇林道乾被都督俞大猷追征到澎湖,林道乾遁入臺到今之臺南安平,恣殺土番取膏血造船,遁去占城。康熙58年(1719),李丕煜主修《鳳山縣志》,將《臺灣府志》的記載,改成林道乾來臺灣是逃居打鼓山,今之高雄打狗山。此二說皆無文獻根據,卻一直流傳迄今,還衍生許多林道乾在打鼓山和到其他地方的無稽傳說。根據《明實錄》之明世宗、穆宗、神宗三朝《實錄》和福建總兵俞大猷《正氣堂全集》的史實記載,明嘉靖42年(1563),俞大猷確實未曾征討流寇林道乾到澎湖,林道乾也未曾逃到臺灣(當時的東番)來。從嘉靖年間至萬曆7年(1579)俞大猷病逝,也全無俞大猷曾征林道乾到澎湖,林道乾曾逃到臺灣來的記載。與林道乾同時代的海寇林鳳,在萬曆2年(1574)和3年(1575)曾被總兵胡守仁追剿逃到澎湖和東番魍港,今嘉義布袋,林鳳也不是逃到臺南安平或高雄打鼓山。海寇林道乾是否到過臺灣?是否到過臺南安平和高雄打鼓山?是臺灣歷史和高雄打狗歷史的最大公案,《明實錄》和《正氣堂全集》記載的第一手史料,已可釐清。

  • 期刊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自2011年起,針對戒嚴時期高雄政治受難案件受難者及其家屬,展開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至今已累積相當成果。2013年國際人權日前夕,我們將15位受難前輩的生命故事集結成《停格的情書:高雄市政治受難者的故事》一書,並推出「白色之煉-高雄政治受難案件展」,希望透過展覽與專書,讓民眾看見這段沉重的歷史及受難前輩們不凡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