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224.197

高雄文獻/Kaohsiung Historiography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章題名為〈日治時期新竹州移民及其信仰傳布:美濃客家田野紀實〉,主要是歸納筆者在美濃客庄之研究調查,及對美濃的認知乃至於結緣之記錄。有關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島內新竹州移民之研究,為客家研究及臺灣史之重要議題,在客家研究領域中普遍以「二次移民」或「客家再移民」為命題,包含拓墾、產業開發、信仰、語言、族群關係等。在地之美濃人通稱南下的新竹州客家人為「臺北客」,筆者長期追蹤此課題,並尋訪移民之足跡,而來到美濃。美濃南隆地區有為數不少的「新竹人」南下至三五公司南隆農場拓墾。輔天五穀宮之籌建由當時南隆農場負責人白石嘉代治,應農場招佃移民代表之請求,答應撥地建廟,而逐漸發展至今天規模。輔天五穀宮的創建與爾後的發展,可以視為新竹州移民逐漸在地化的指標。另外,就新竹州移民與臺灣民間信仰之關連而言,進而延伸出「新竹州移民信仰傳布」之課題;就信仰層面而言,此信仰傳布乃是伴隨著島內移民的課題而作發展。美濃輔天五穀宮早期之創建與鸞堂信仰有其密切關連,主祀神為神農大帝與三聖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日治時期鸞堂信仰在美濃地區蓬勃發展,可以瀰濃廣善堂為代表,係由杉林月眉樂善堂分香而來。同屬鸞堂信仰之五穀宮與廣善堂,兩者之間是否有其關連性,則需進一步釐清。

  • 期刊
  • OpenAccess

高雄地區清領時期為鳳山縣轄域,有清一代鳳山縣地方官修志書僅《鳳山縣志》與《重修鳳山縣志》兩種地方志。地方志為專記一地之地方事物,是地方歷史與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綜合體,內容以敘述地方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人物、軍事等為經,以地理環境、天然資源、自然現象為緯,進而分析地區發展之過程。由於各地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發展各有特點,基於此基礎所纂修的各類志書,自然帶有顯著的地方性。此外,地方志亦有連續性、廣泛性與保存資料等特徵,使地方志除了為一方全史外,也為一方博物之書。清初《鳳山縣志》的纂修為將臺地一府三縣納入帝國的文化工程,除方志的傳統意義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宣揚治理的政治意義。《重修鳳山縣志》在體例上採用臺地已刊印各志書的綱目與優點,並且加入因應地方政治需求之特點,除宣揚文治外,透過志書的編纂,將精神教育宣導制度納入方志的書寫,更進一步有將文化宣傳定制之意義,故鳳邑志的重修其含有紀事、存史、文宣、定制等功能。《鳳山縣志》與《重修鳳山縣志》的編纂,顯現出地方志書的編纂者在面對因應帝國秩序所產生的編纂綱目原則,加上地區特殊需求所產生或變異的綱目,造就了地方志書綱目的形成。

  • 期刊
  • OpenAccess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於2011年成立,其範圍涵蓋了壽山、半屏山、龜山、左營舊城與旗後山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史蹟。實際上壽山早已於1928年便設立「壽山紀念公園」。在設計者本多靜六博士的規劃中,公園早已納入環境保育與歷史遺跡的維護觀念,與近來成立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頗有相似之處。與之不同的是,日治時期的壽山公園並未能完全呈現本多氏的構想,它的空間受到官方的歷史觀點左右。其開園時所謂的文化資產,僅僅呈現了日本的人文與歷史,卻看不見臺灣文化的獨特性。從臺灣公園的發展史來看,「公園」是日治時期才引進臺灣的現代化公共空間,但是因為在日本殖民背景之下出現,在做為臺灣發展現代都市不可或缺的設施之外,它的地景同時映照出殖民者本身的文化與對殖民地教化的想像。因此,本文首先來瞭解臺灣公園建置的脈絡。接著從地理位置探討壽山公園與高雄新市街的關連性。以此為基礎,運用學者對壽山公園的規劃與官方實際執行的成果來分析公園地景所呈現的現代化、日本化與殖民化的文化意涵。

  • 期刊
  • OpenAccess

日治時期,日本陸軍於大高雄地區興建了鳳山、小港、大寮、旗山等四座機場。鳳山機場位於大寮後庄一帶,1941年因應太平洋戰爭而設置,但未有航空隊進駐。小港則是一級機場,建於1944年十號戰備期間。由於戰略意義重要,於是在臺灣沖航空戰之役,遭到美軍猛烈攻擊。此役之後,陸軍為分散、秘匿,遂在大寮與旗山圓潭一帶,興建「秘密機場」。但終戰前均未完工。這段歷史,過去不但論及者寡,許多史事亦隱晦不明。於是筆者走訪美、日收集資料,並透過田調、口述,以重建這段少為人知的往事。

  • 期刊
  • OpenAccess

明治32年(1899)7月11日,臺灣總督府以訓令第220號發布「社寺建立廢除合併申請(報)書等處置辦法」,其中第十項之規定便與提出宗教報告有關。然而,上述訓令雖有規定提報宗教事項,惟該報告往往並未為之。至明治33年(1900)11月27日,臺灣總督府再以民縣第1188號函通知各地方首長要求辦理,但因其只針對布教師之增減、主要布教師之姓名及其品行等各宗布教之狀況提出要求,內容簡潔,故非本文撰寫之對象。迄明治35年(1902)7月5日,臺灣總督府亦或有所發現,又再以民總第2795號函通知各廳長進行縝密視察,計十四項。也正因其所涵蓋範圍極廣,值得探討,故本文即欲透過此類之官方報告一窺究竟。根據探討結果,得知明治36年(1903)於鳳山廳一帶從事布教者,僅有屬日本佛教之曹洞宗、西班牙國羅馬天主教及英國耶穌新教長老派等三宗教派。另從報告內容觀之,則可知布教師之姓名、履歷、品行及其生活情形、布教狀況及其成績、有無從事布教以外之教育或慈善等事業、本島人之葬禮依何方式進行、有無涉及與布教無關之事業、布教師更迭情形與前後任比較、信徒對布教師之信賴程度、信徒數有無增減、布教之經費來源、布教師有無其他收入、各宗教派間相處為何以及布教師對將來有何期許與計畫,可謂觸及宗教狀況所需之面向概已兼顧。因此,此一檔案史料之呈現,相信對於有意瞭解當時鳳山廳之宗教狀況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