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0.25

高雄文獻/Kaohsiung Historiography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高雄港舊名打狗港,係以港口發展而成的都市,不但是臺灣第一大港,其貨物吞吐量曾經高居世界第三名。高雄從清代到日治中期以前原本位居帝國邊陲、國境之南,但自昭和以降,隨著日本軍方高唱「南進國策論」,使南向發展的策略更受重視,而高雄的地理位置和先天的港灣優勢,令其一躍成為南進政策的前線基地,也是帝國治理的重心所在,各項建設大力發展。在工業建設方面:煉油廠在戰後由中國石油公司所承接;製鋁廠即現今前鎮區著名的地標「MLD台鋁生活廣場」,伴隨工業建設的興盛發展,港口規模的擴充乃大勢所趨。內海忠司(1884-1968),京都人,1911年京都帝國大學法科畢業,1928年來臺,長達12年居留臺灣,期間先後擔任臺北州警務部長、臺南州內務部長、臺北市尹、新竹州知事等職務,1935至1939年擔任高雄州知事堪稱其個人仕途之巔峰。內海忠司在高雄州任內為發展工業和軍事設施也積極建設高雄港,而為擴展港務設施,更前往日本各主要港口參觀,例如東京、橫濱、長崎、神戶等地,實際拜訪各地港務官員,並且實地參觀考察以作施政參考。知事是日治時期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首長,由於內海氏擔任高雄州知事正是臺灣總督府致力發展工業建設和南進政策之時,故探討其與高雄港務擴充的關係,可明瞭高雄港在日治後期的發展,乃至戰後延續到今日的嬗變,做一歷史性追本溯源。

  • 期刊
  • OpenAccess

李添春是高雄美濃客家人,日治時代臺灣齋教研究之先驅,是日治時期及光復初期的佛教學者。15歲在基隆靈泉寺出家學佛,後因不習慣寺廟生活而返俗。留日期間,就讀駒澤大學,拜忽滑谷快天為師在思想上深受其影響。學成回臺,歷任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囑託、臺北帝國大學農經系助教、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教授等,主編佛教刊物,引領美濃鄉親青年學佛。李氏對於臺灣齋教典籍、齋教源流、僧侶齋友之資格與階級等面向多所研究;對於臺灣佛教的改革思想,不僅著眼於大乘佛教精神與內涵的提升,並倡導「此地淨土」,也關注寺廟管理人制度的改革,以提高寺廟的功能;對臺灣日本式佛教的態度,則抱持質疑與批判的角度,特以林德林的新佛教事業為例,說明日本式佛教與臺灣佛教文化及精神背道而馳。由於李氏對臺灣佛教之研究與改革,確實投下諸多精力與心血,故其影響作用不可謂小。可以說,李氏在20世紀的臺灣佛教之研究及臺灣佛教文化之發展等皆有其貢獻與地位。

  • 期刊
  • OpenAccess

戰後國民政府軍事接收臺灣之執行包含軍事佔領接收、日軍遣送與軍事復員等項,軍事接收臺灣是行政接收的基礎條件,沒有軍事接收的佔領,行政接收無從開展,其中日軍遣返又為國府軍事接收臺灣之必要作為。國府軍事接收臺灣之初,由於在臺日軍遣返期程仍未確定,警備總部透過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在日軍自行管理的原則下,以原日軍部隊編制讓解除武裝的在臺日軍從事復舊工作。1945年12月美方告知中方可提前將在臺日軍遣返回國,中方為求迅速復員及達到解決糧荒、開始建設、鞏固國防之目的,決定在最短時間內將在臺日軍遣返。為此,警備總部於12月中旬成立高雄、基隆兩(港口)運輸司令部與戰俘管理處,戰俘管理處並於高雄設置第二戰俘管理所,第二戰俘管理所成立後與高雄運輸司令部對於遣返南部在臺日軍負責的業務工作產生爭議,雙方協議分工。戰俘管理所之主要工作在於臺日軍集中遣送前的管理,但遣送業務的重要性,更甚於管理業務。1946年4月在臺日軍多已遣返完畢,戰俘管理處也於4月30日裁撤,戰後國府統計遣返在臺日軍總計有167,956人。處理在臺日軍遣送,為中、美軍方合作之工作,相較於中方,美方對日本抱持善意,在戰後處理的各種問題上扮演在留日本人的庇護者,中方有未脫戰爭之遺緒,對日軍表現出不信任與不友善之心態,顯現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非戰爭結束即可告終。

  • 期刊
  • OpenAccess

在現今的高雄大都會社會中,一個子弟社團要維持不斷,並與聚落文化緊密相連,十分可貴,右昌光安南樂社便是這樣特殊例子。光安南樂社於昭和3年(1928)為配合地方宗教活動成立,由右昌弟子共同組成,在歷代館東、教師、社員的經營傳承下傳藝至今。光安社是臺灣少數不祀奉郎君爺、無春秋二祭之館閣,其行事低調,卻不損其身自身光芒,活動力旺盛。在重視無形文化資產的今日,光安社同時承載「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古物」等多項之文化資產,是高雄文化資產之瑰寶。

  • 期刊
  • OpenAccess

鼓山區內惟青泉街旁石頭公廟的山溝,近年市府經常清疏,山溝下方裂縫流出白色的溫泉花,帶有硫磺氣味,全年不息。經媒體報導及多方專家研究,已確定石頭公廟附近是日治時期高雄溫泉所在地,為一處日本人挖掘的溫泉浴場及景觀餐廳,所謂高雄溫泉實為加熱的冷泉。山溝的硫磺氣味,驅使筆者兩人耗費數年,爬梳文獻與老照片,進行耆老訪談,透過老地圖來考證溫泉場舊址,解析溫泉場的開發及經營,探討戰後土地移轉及地景變遷,並採樣進行科學化檢驗,才完成本研究。本文考證壽山山麓冒出硫化物冷泉的位置,是日治時期高雄溫泉場所在地,進而推論高雄溫泉出泉口,為清代文獻「硫磺水」的源頭,並期待愛河古地名「硫磺水」能夠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