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31.168

高雄文獻/Kaohsiung Historiography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1970年代開始,黨外人士提出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解除戒嚴等訴求,進而集結於「美麗島雜誌社」的旗幟下,宛如「沒有黨名的黨」,挑戰國民黨當局的底線。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大遊行爆發大規模的警民衝突,當局成立「一二一○專案」,將事件上綱為陰謀叛亂,展開大逮捕,隔年3月對八名主要被告軍法審判,另將33名被告移送司法審判,企圖透過逮捕、審判、監禁來打壓反對運動。期間發生林宅血案以及高俊明牧師「窩藏」施明德等案外案,更引起國際注目。過程中,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檢送的〈1210專案偵訊工作指導綱要〉,把人犯分成共匪和臺獨兩類,謂追訊最終目的在「使共匪及臺獨分子在高雄暴亂事件中扮演之角色能夠明朗正確,而使本案之偵辦對公眾更具說服力」,即突顯黨國體制維護政權的「戒嚴心態」、對共匪和臺獨特別疑忌。然而,經由國際特赦組織及美國國會議員等等外界的關切、聲援,所形成的巨大壓力,影響當局處理本案的態度,包括量刑程度以及軍法審判的範圍縮小為八位,顯示戒嚴時期黨國體制與反對運動以及國際壓力(世界潮流)的複雜關係。儘管這個以「群眾運動挑戰戒嚴體制」的反抗模式,在1979年暫時遭到摧折,但捲起的反對能量,對日後自由化、民主化的過程,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嘗試探討日治初期阿公店、打狗、鳳山一帶低丘的山林官有地,官方如何開放各方申請林產物的利權,因此分析相關的林產物申請案,作為了解殖民政府在初領政權之際的經營開發策略,究竟來自日本的內地投資者如何參與這一波的開發?臺灣的在地仕紳有無機會得到開發的權利?研究結果顯示,高雄平原的大崗山、小崗山、半屏山、龜山、壽山、鳳山丘陵等數座隆起珊瑚礁丘陵,傳統上就是居民採樵、燒灰的活動地,位於澄清湖旁的大埤山,也是庄民柴薪、放牛的山坡地,日治初期因石灰、砂利需求提高,阿公店、打狗、鳳山和臺南本島人仕紳以及日本內地人,都有提出開採石材或砂利、承購林產物、租用土地的申請。從申請案的核准地來看,各低丘只有龜山和大埤山沒有開放採石。官方的審核原則,會顧及風土景觀、水源涵養,緣故關係,甚至考量利權的平衡性,林產利權的分配結果為日本人和本島人兼而有之,這幾位臺灣本島人受到官方或軍方的重視,以地域別來看,尤其是來自臺南的商人取得數量甚多的石灰石開採權。

  • 期刊
  • OpenAccess

臺灣高雄市圓照寺,建寺至今已有七十年歷史。1984年起,由敬定法師擔任住持,採取佛法生活化、佛教人間化導向,孜孜矻矻弘揚地藏法門,翕來海內外眾多信徒,使該寺成為南臺灣佛教重鎮。敬定法師與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以及韓國的佛教界都有密切的交流,本文依時間序分別梳理之。其交流活動的意涵,可歸納為四項:一、就交流旨趣言,以弘傳地藏法門信仰為主;二、就交流方式言,講經弘法與以藝弘法並行;三、就交流內容言,地藏經要與生活佛法兼重;四、就交流效應言,平等互惠及深化法誼關係。這些經驗與效應,皆富有意義與價值,對於佛法的宣揚以及催化佛教的國際交流,都有鉅大助益。

  • 期刊
  • OpenAccess

博物館作為當代全球文化創意觀光發展之重要領域。高雄市博物館暨文化館,從早期1980、90年代以來,因應行政院第12項建設成立之文化中心附屬文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等作為社會教育機構,而後接續社區營造、社群治理風潮,21世紀初期,高雄市文化施政積極,爭取中央「地方文化館計畫」經費,高雄市中小型博物館風起雲湧,發展至今。臺灣2010年通過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將「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列為臺灣文創推動範疇之一,文化創意園區在全臺各地皆有據點,其中島嶼南方的「駁二藝術特區」,係為高雄港第二接駁碼頭邊的舊倉庫群改造的文化創意園區,其曾獲文化部「地方文化館計畫」補助之綜合類文化館,本研究探討駁二藝術特區發展走向,企圖從高雄市博物館脈絡角度開始探查,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與質性訪談為主,期能累積第一手文獻。

  • 期刊
  • OpenAccess

臺灣曾經是以農業立國的國家,隨著時代的演變、潮流的脈動,臺灣由農業進入工業再轉化成服務業為主的社會型態,也隨著工業革命、機械的發明,人們漸漸遺忘、丟失曾幾何時賴以為生的傳統農具。因而,筆者以高雄市阿蓮區種植的果樹種類中的龍眼、芭樂和印度棗(棗子)為主,透過農具圖片收集、田野調查、詞彙語料蒐羅,再將田野調查的農具閩南語詞彙發音資料整理,將各類農具及其相關動詞結合,分成龍眼、芭樂和棗子三大類,並記錄農具的使用方法。調查舊農具使用方式,反映出閩南語動詞使用的細膩之處,不同種類的農具有其各種不同使用的動詞,同一農具亦因其使用的功能、使用的手法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動詞,由此本研究調查高雄市阿蓮區種植果樹之舊農具使用之動詞相同及相異之處。彙整以後的資料希望能夠做為鄉土教學課程教師教學授課時的參考教材,亦希望能讓人們重新認識農具並瞭解農具的使用方法,並為地方留下語音紀錄、保留在地語音及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