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93.207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Reports of Geographical Studies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討論我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發展,著重在八方面:(一)甚麼是歷史地理學?(二)西方和日本歷史地理學的發展,(三)我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起源,(四)「禹貢學會」與《禹貢半月刊》,(五)沿革地理的起源與發展,(六)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七)地圖學史與歷史地圖,(八)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心及學術期刊。 我國歷史地理學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上以沿革地理爲主流,與禹貢學會關係密切,二十世紀上半葉禹貢學會扮演重要角色,我國現代歷史地理學是從西方傳入的,也受日本的影響。二十世紀我國歷史地理學者,在多方面對我國歷史地理研究做了重要貢獻,研究的主題包括沙漠及草原環境變遷、河湖及海岸線變遷、氣候變遷、動植物分佈的變遷、疆域和行政區劃變遷、人口、城鎮與村落、一般經濟、農業、工業、交通、區域歷史地理、外國歷史地理學研究評介、理論和方法、歷史地理文獻目錄、地圖學史與歷史地圖。二十世紀下半葉,我國歷史地理學逐漸脫離考證和沿草地理,擴大到其他領域,像是我國歷史地理的社會和經濟方面,因爲許多研究歷史地理的學者實際上是歷史學者,有不少著作歷史學的成分較多,而地理學的成分較少。重要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心包括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及浙江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的《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和復旦大學的《歷史地理》是最重要的兩個歷史地理的學術刊物。

  • 期刊

由於國家公園範圍內的土地在利用上較其它都市土地受到更多的限制,因此居住在園區範圍內受管制的民眾對於因園區區界之劃設,使得許多環境資源特色相似的土地必須適用不同的管制標準屢有怨言。本文由陽明山地區私有土地所有權人,希望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的觀點,來進行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一般管制區的土地利用發展總量評估,試算在不影響環境與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確保環境保育不受破壞的最大服務人口門檻與活動量。結果發現陽明山國家公園一般管制區內的自然環境容受力總量雖低於各類活動的整體需求,但園區範圍內仍有部分土地因受到國家公園的限制而未能發揮應有的效率,因此這種環境容受力遭挪用的環境不正義現象,應該利用開發許可的作法加以改善。

  • 期刊

都市是人類文明所孕育的生活環境,但由於過度開發與缺乏整體規劃的結果導致都市中的綠地未能發揮其有效的生態效益與環境機能。而建構生態都市是都市永續發展之目標,也是都市建設之重要課題,其基本概念是在都市中許多因人爲開發形成支離破碎的殘餘片斷的自然綠地空間,利用都市綠色走廊有效串連,影成都市綠地生態網絡系統,同時整合公園綠地的功能,並維持都市景觀的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及正常運作。 因此本研究探討都市綠廊來觀察都市空間結構,檢視都市綠地系統之規劃建設,透過對生態都市建構的概念,剖析都市綠廊所應具備的元素、特性、功能與內涵,以及人們對環境的認知,探討都市綠廊之實質環境元素及對於都市環境改善之效益以形塑都市風格。因此本研究以台北都市爲研究範圍,探討其綠樹成蔭的街道綠廊之特性與內涵,及調查分析市民對綠樹成蔭的街道綠廊的認知與意象;瞭解這些建構台北生態都市的重要架構之一的線性綠廊,透過合理有效的規劃設計而有效串連如孤島、綠洲般矗立在「水泥城市」之海的都市合園綠地,連結形成都市生態網絡系統,促成都市景觀結構與生態功能的完整性,爲建構完整都市開放空間體系之一的都市綠廊研擬發展設計準則。

  • 期刊

螢幕影像吹起的「擬像」、「擬真」食風,使得視覺的優越性、象徵的抽象性及形象戰術、廣告策略走在味覺经驗之前。影像的壓縮、距離的消解,食品在時空中游移滑動、切離組合、拼湊堆疊,營造「美食無國界」的流通網路。透過影像建構的可口意象,美食節目的策劃者、探訪者、主持人營造料理的傳奇與夢幻,感染了閱聽人滋生美食幻想的飢渴,構築了「美味烏扥邦」的城堡。在傳媒營造的各類虛擬實境中,鼓吹的假象,裝扮的造作表情,爲食劇張力而刻意繁殖的怪異新奇,食觀意識形態型塑的霸權論述,扭曲了正常的飲食倫理,製造了去在地感的無根疏離與未經環境現實過濾、迴避自主批判的生活抽離。

  • 期刊

台灣隨著經濟成長與國內各項重大公共工程建設的日遽發展與急遞增加,所需求的砂石原料資源供應更顯迫切及需要。近年政府爲配合砂石料源多元化,轉向陸砂的開發。本省東部的砂石資源賦存量豐富,本研究係調查評選花蓮縣、平地(農地)砂石資源、規劃區。 花蓮縣平地(農地)砂石資源豐富,估計最少可採量約有40.98億立方公尺(約82億公噸),品質試驗分析結果得知花蓮縣、平地(農地)砂石品質佳者分布於吉安、壽豐、南平、萬榮、光復、富源及玉里等處,占全縣農地砂石面積較少;中級砂石品質者分布於壽豐、鳳林大部分地區、光復部分地區及瑞穗、玉里等處,約占全縣農地砂石面積的絕大部分;劣級品質者則分布於瑞穗及玉里以南的少部分一帶,占全縣、面積極少部分。 本研究計畫係依排除式-條件式-比較式等三階段因子並配合地理資訊系統(G.I.S.)爲篩選工具,並以地質、社徑、交通及環境等作爲評選過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逐步評選出台糖大富、大農、萬里、中原、林田、平和農場,以及退輔會長良及花蓮農場等人處爲候選規劃區,而以台糖中原和林田農場合併爲最佳規劃區。研究結果可供政府作爲花蓮縣、平地(農地)砂石規劃區之重要參考。

  • 期刊

山坡地區遇上連日豪雨時,不但引起土壤沖蝕和山崩,更易造成逕流集中,使洪峰逕流量大幅增加,帶來下游地區嚴重洪水及泥砂災害。而雨水貯集可以有效的減少逕流量,進而達到防洪減災的效果,而所收集來的雨水也可以做進一步的利用,如缺水時可引至農田灌溉,或者也可以引至社區作爲澆花、洗車、沖廁等用途,達到水資源的有效利用。本研究選擇汐止市爲模擬對象,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及農業非點源污染模式(AGNPS)模擬分析出合適的雨水貯集設施設置地點。 本研究設計在一定之逕流量、輸砂量、及坡度等適合設置雨水貯集設施限制條件,利用AGNPS的特性,由電腦幫我們篩選出符合限制條件的地點。本研究一共在研究區526個方格中找到36個方格符合設置雨水貯集設施之地點,這些方格絕大部分都分佈在集水區的上游地區。因此確信可以利用AGNPS模式來做爲自動選址的方法,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時間。

  • 期刊

本研究應用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探討台灣北部地區設計暴雨雨型之特性。研究中採用具尺度不變性高斯馬可夫雨型(Scale-Invariant Gauss-Markov,簡稱SIGM),並將此資料進行多變量統計分析,以主成份分析法萃取出設計雨型之五個主要成份,此五個主成份具有解釋設計雨型總變異數之程度約爲90%。其次,再以此五個主成份進行群集分析,將台灣北部地區雨量站分成三類,並建立均一雨型區域圖。

  • 期刊

1980年代以來,華人移民澳洲的人數戲劇性的增加。尤其是1981年11月實施的商業移民政策,吸引了包括台灣、香港、大陸等地具有技術和企業團體的華人移民澳洲。 研究結果發現,1996年台灣出生移民爲19,547人,相對於香港及大陸出生,台灣出生移民的人數是比較少的。由移民的趨勢來看台灣出生移民大都是1980年後才來到澳洲的,其居留澳洲的高峰期在1989-1992年間,而幅度與增減情形與香港出生移民類似。年齡結構上,1996年以15-24歲者最多,性別比爲81.1,年齡中位數爲24.1歲,相對於香港、大陸與澳洲整體,年齡結構年輕,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在勞動力上, 1996年台灣出生移民就業人口不高,失業率爲19.6%。在就業上,多數台灣出生移民從事批發、零售、住宿與餐飲業,而其職業結構上,男性的工作普遍集中在經理階層、行政主管與專業技術人員等層次的職業,而女性則集中在中級事務員以及服務人員等層面。另外,台灣出生移民以普通話和閩南話爲主要語言,且主要信仰佛教。 台灣出生移民主要分佈在新南威爾斯、昆士蘭和維多利亞三省,而香港與大陸出生移民則主要的分布在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省。同時約有83%的台灣出生移民集中在雪梨、布里斯本和墨爾本三大都市中,而且以雪梨的比例爲最高,布里斯本次之。相較於澳洲所有人口的集中情形,其集中於都市的比率是偏高的。 事實上,統計資料對於澳洲台灣移民整體概況的描繪,是非常重要的。其結果,可以在實地訪查時更能掌握社群背景與研究方向。

  • 期刊

本文利用相關的文獻,試圖討論國家機制如何影響苗栗山區的人口移動狀況,首先來看政府如何利用武力征討,來推進管轄區域的範圍,正式建立民政體制,進而吸引漢人入內遷移,完成行政空間的擴張。

  • 期刊

過去四十多年來,台灣經濟發展雖然提高我們的所得與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但是也帶來許多環境問題。「永續發展」一詞在近年來已被廣泛使用,產生「搭便車」及亂「戴綠帽」的現象(王俊秀,2000)。產業若「永遠繼續發展」下去,不採「煞車」修正的話,環境衝擊將持續擴大;最後將造成資源浪費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反過來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然而,產業發展最終的目的是要維護更好的環境,改善更好的生活品質。在探究產業發展時,首先需要了解「永續發展」的意義,從其內涵邁向永續才可達到產業發展最終的目的。 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案的提出獲得社會多方面的「回應」。本文首先探討永續發展的意義與內涵,從生態、經濟及社會等三個層面內涵反思政府政策與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案的環境衝擊,檢討提出可行替代方案與政策以及執行困難,最後提出一些議題提供我們檢討永續未來發展(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futures)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