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02.214

台灣學誌/Monumenta Taiwanica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山海書寫一直是原住民族漢語文學裡相當重要的命題。但就筆者的觀察,相較於原住民男性作家已經藉由書寫建立了在自然空間裡父系文化傳承的典範,原住民女作家的書寫卻幾乎不涉及狩獵活動,也因此我們完全無法在現有的文學作品裡找到任何「女獵人」的形象。但若要回答原住民女作家不寫狩獵的原因,我們並不能單純的用缺乏狩獵經驗,或是複製傳統二元性別對立的分工模式來解釋。本文將從文學美學、出版市場以及空間裡的性別編碼等角度來詮釋這個現象,試圖指出原住民女作家如何受限於已然建立的文學典範,她們的書寫又是如何展現出迥異於原住民男作家的空間想像及身體經驗。並進一步指出,文化是一新∕舊揉合的過程,在書寫原鄉、保留文化之際,也許我們都該去思考新的創作的可能,而不是去想像或是複製一個「原汁原味」的傳統。這也是為何我們需要一部得以想像女獵人的文學作品。

  • 期刊

隨著日本漫畫文化的進入,影響了台灣漫畫產業的結構與發展,另一個支脈隨之形成,同人誌文化在台灣已有14年以上的發展,並成為台灣「次文化」的一環。由於「自費出版」的低門檻方式,讓台灣的年輕一代能更輕易展示出豐富的創造,更讓同人誌文化在文創產業之中開始佔有一席之地。根據2014年8月Comic World Taiwan在台大所舉行的同人販售會CWT37報攤數據顯示,參與的社團比率與同期2013年8月的CWT34相比,僅僅一年之間增加了19%的總社團數,這樣的成長顯示同人誌創作者的增加,將成為台灣文化創意之發展的一大推力。另外,在同人誌文化中也生成出一群喜愛男性愛的女性族群,本研究將藉由對這些喜愛耽美的女性閱聽人做深度訪談,探討同人誌中的耽美現象,了解女性同人創作者對於男性的主客體轉換及女性意識,及個體的政治認同。

  • 期刊

本文嘗試在男同志性藥∕派對場景轉變、愛滋治理模式移轉,以及男同志藥物文學再現性藥文化興起的脈絡裡,討論描述台灣男同志性藥∕派對的通俗文學作品《愛我就趁夏天》,分析小說所再現的性藥∕派對場景、藥物消費經驗和主體情感狀態,探勘另類愉悅∕逾越的酷兒政治能量。同時,本文也將並置閱讀批踢踢同志性板的網路文章《HIV教我的事》,論證這篇文章在當前的「公衛-司法-道德」論述底下,如何被「示眾權力」(exemplary power)馴服為愛滋感染者用藥濫交的警世劇碼,運作「以儆效尤」的象徵效應,生產實質懲戒的悔罪力道,成為道德訓化的楷模典範。透過脈絡化細讀,本文認為《HIV教我的事》成為「示眾權力」的運作對象,用以傳遞殺雞儆猴的訊息,而《愛我就趁夏天》則展現Jacques Derrida所闡釋Pharmakon概念中,那種幽微複雜的矛盾辯證性,其將可能撐開男同志用藥感染者的另類生存力場,成為一則挑釁、侵蝕同性戀正典(homonormativity)的壞範例(bad exemplar),其中也隱含思索男同志社群性倫理與倫理性的可能。本文以Sara Ahmed所提議酷兒哀悼的倫理與政治在於如何哀悼,將之讀為哀悼之書,讓那未能與不能哀悼的哀悼能被哀悼,分享那已逝去的、交織著靈光與黯黑的性藥∕派對時代、以及愛滋感染的苦難與失落的哀悼故事。

  • 期刊

本論文以龍瑛宗(1911-1999)的文本與文獻史料互文討論,參酌文化地理學之概念,探討跨時代作家如何想像與重構故鄉北埔的文學地景。首先,探討在他的故鄉書寫中如何回憶北埔公學校時期的文學啟蒙活動。其次,又將故鄉書寫分成文學地景的想像與歷史記憶的重構兩大議題。前者主要釐清作家如何描寫故鄉的文學地景映襯殖民地知識分子苦悶的內在風景;作家又如何將北埔特有的自然地理空間,發展他跨時代的鬼魅書寫。戰後隨著台灣社會本土化運動,重新召喚他故鄉的歷史記憶,藉由書寫重構故鄉的文學地景。此時,故鄉象徵已非陰鬱不堪、急欲逃離的殖民地空間,而是在他「重複」書寫的過程中,蛻變成一個個人成長、家族墾拓、台灣抗日的歷史現場。他對故鄉的感情結構、文學地景的書寫重點雖有其變與不變之處,國族認同問題亦不斷遭到檢視。但,他一直堅持以文學性的話語講述北埔,讓讀者在他的文學地景中看見他的故鄉。

  • 期刊

立足本土,放眼國際的台灣詩人,非李魁賢莫屬。除了在國內外得獎無數的殊榮外,更創下三度(2002年、2004年、2006年)獲印度國際詩人學會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記錄。在李魁賢的詩作中,我關注到其中一類表現形式較為特別,但數量極少的詩類-散文詩。綜覽其詩集並仔細耙梳後發現,李魁賢自1953年開始創作以來,總共只寫了7首散文詩,這在他高達1152首的詩作中,可說是鳳毛麟爪。而散文詩不同於單一文體所具有的獨具魅力與藝術價值,頗受國際詩學大師的青睞,如波特萊爾、泰戈爾、馬拉美、里爾克均有散文詩的創作。李魁賢也曾表示,台灣散文詩仍有許多嘗試的空間。因此,本文以李魁賢的7首散文詩為範疇,發現李魁賢在結合散文與詩這兩種文體的美學特質時,除了於散行的形式中致力於抒情意象的經營外,更進一步嘗試文體的再越界,也就是在散文詩中加入小說的筆法,表現出戲劇的效果。至於主題方面,則有別於他在傳統分行詩中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格,偏重在對自我生命哲思的觀照。簡言之,由本文探析李魁賢在散文詩中表現出不同於他傳統分行詩的創作主題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