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69.50

幼兒保育論壇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會議論文

本文主要以行動研究的方式紀錄個人在教學場域中面對教學情境轉化之心路歷程。文本呈現以「反思」與「敘說(narrative)」為基調的方式進行與述寫。研究實施期間學生之表現可分為「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依然是山」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筆者基於過去學習之經驗建構一個以「我」為主的初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第二階段以「相關短片」解決理論與實務落差的問題;以「可愛動畫」的安排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產生了修正的教學模式。第三階段則將教學的「主權」轉移至學生的身上,學生轉化成為課程進行的主角,目的即在建構學生主動學習的情境。結果發現:在課程實施的歷程中,學生的認知產生「基模質與量的轉化」之現象;學生的情意產生「論證氛圍」、「歡樂氣氛」與「小組合作分工」之實際。

  • 會議論文

園內研習在多數園所或早已實行,或正在進行,雖然讓幼教師免於舟車勞頓、來回奔波之苦,但是這類的研習通常沒有長遠規劃、有系統的進行。本文提出「園所本位在職進修」的觀點,以教師需求為出發點,由教師決定研習內容、策劃進行方式,並且帶領研習,讓教師從實踐中體驗專業成長。「園所本位在職進修」的重點在於園所主管將權力下放以及教師專業自覺,可以提供幼教師實際需求的研習,對於問題的產生能夠立即反應、解決,並且可以凝聚內部成員的共識,一起面對挑戰。園所在這競爭激烈的時代必須要有更高的教師品質,不是爭「最便宜」的收費,而是給「最好」的師資,改變家長對幼教師的傳統保育角色,進而塑造專業形象,這都有賴教師不斷進修成長才能達成的。研究者期望藉由本文推動幼教界嘗試這樣的研習,進而達成園所、教師雙贏的局面。

  • 會議論文

全球在地化是現今相當重要的趨勢,對於幼兒教師而言,如何在其專業領域中兼顧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觀點以達成自我實現,是二十一世紀中最大的挑戰。本文的重要概念在於強調文化脈絡中全球化和在地化的共存,並為幼兒教師們提供因應未來的策略。希望能藉由學習型組織的建立、知識的管理、對未來的預測,以創造出成功的教師圖像。

  • 會議論文

本文是研究者在幼稚園臨床教學的經驗分析與分享。他由教學指北針和顏色溶液之混合兩活動,發現前運思期幼兒雖能說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但未必能認知「方向」的抽象概念;雖然能說出那個顏色溶液最多那種顏色溶液最少,但未必能認知裝該溶液的瓶子的大小。幼兒判斷瓶子的大小,很難不受其中所裝溶液多少的影響。容量判斷沒有場地獨立能力的幼兒,就是尚未具有容量保留能力者。 研究者也發現,雖然幼兒尚未建立方向概念和容量保留概念,但並不表示他完全沒有方向和容量的正確概念,所以方向概念和容量保留概念的建立過程,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研究者也發現教學基本知識對成功幼教師的重要性。

  • 會議論文

在幼兒教育課程中,科學教育一向被公認為最弱的一環。許多幼稚園教師偏向於以較社會知識的方式來教導幼兒自然科學。為了解現行園所的自然科學教育的目標與教材內容,本研究將針對現行幼兒園所的自然科學教育目標與教材進行評鑑分析,並探討幼兒自然科學教育的內涵。研究中分析三個不同版本之幼兒園教材,分析時,參考教育部對教科書評鑑類別及規準,分別就(一)內容組織;(二)教學設計;(三)物理屬性等項目並進行比較分析。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政府教育機關、學校教師及民間出版業者參考。

  • 會議論文

多元文化教育強調多元並存的現象是社會進步的根源,並重視不同族群的文化價值,隨著整體社會環境與人口結構的改變,國際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多元文化在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未來新世代必須面對來自世界各國所帶來的異文化衝擊,生活在複雜多元而又相互依存的地球村,除了掌握國際知識,具備全球競爭所需的技能,更需要跨文化的理解與包容,研究者由相關研究整理中發現,幼兒通常由單一面向分辨事物,特別是較為熟悉、與生活經驗相關或顯著外在形象三個層面最易影響幼兒對事物評判的依據,在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容易造成對文化價值的偏差觀念,因此,培養幼兒文化理解與尊重的態度刻不容緩。本文從學習理論及幼兒的世界理解兩個層面探討多元文化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實施,針對目前幼教現況問題提出省思與討論,並提出學前階段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具體建議。

  • 會議論文

本文旨在探討幼兒入學準備度的概念,並回顧此概念的實徵性調查結果的意涵。1989年,當時的美國總統Bush與各州州長為美國建立了六個教育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在公元2000年前,所有的美國兒童入學時,都已經做好學習的準備」。在現有文獻裏,有四個準備度的概念曾經被提出來:理想主義/天賦論、經驗主義/環境論、社會建構主義、以及交互作用論。因為對入學準備度缺乏一致性的定義與標準,所以要直接測量幼稚園的入學準備度幾乎是不可能。但是基於對兒童準入學備程度的關切,即使缺乏良好的測量標準,在美國仍有幾項調查試圖研究準備度的問題。這些研究調查了家長與教師對兒童準備度的意見,以及兒童入學時所需要的條件,本研究將回顧這些調查結果的意涵。此外,為了對入學準備度加以再概念化,本研究也分析和入學準備度有關的因素。最後,本研究依據各節的探討結果,提出有關的建議。

  • 會議論文

本研究採訪談法,訪問大班老師對班上幼兒同儕互動的看法,以了解班級老師評定幼兒同儕地位之互動形成的行為如何,老師評價幼兒在班上之同儕地位為何。最後,分析班級老師評定幼兒同儕地位與同儕互動關係的行為差異,以形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供幼兒老師與家長輔導幼兒社會發展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