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詩三百》文本已經成型並相對穩定。漢代,傳《詩經》者六家,而以《齊》、《魯》、《韓》、《毛》四家為著。《三家詩》逐漸亡佚而《毛詩》獨存。後世所謂的《詩經》,文本上實則源自《毛詩》。自漢至唐,《毛詩》文本一直處於「變」與「不變」之間。由於經師改動、輾轉傳鈔和字體演變、用字習慣等原因,總體上穩定而「不變」的毛詩文本,細節上仍處在不斷地「變」之中。宋代,刻本的出現,可以解決鈔本產生的不必要訛誤,但卻不能避免自身產生的新的版刻訛誤。因此,前儒,特別是清儒對《詩經》文本多有校勘。至於當下的《詩經》文本校勘,則不外有探索《詩經》文本的原貌、梳理既有校勘成果、梳理現存《毛詩傳箋》《毛詩正義》的版本系統以作出校勘三種辦法。基於這個認識,我選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巾箱本《毛詩詁訓傳》作為工作本,以應商務印書館整理《詩經》古注之邀。張元濟先生編《四部叢刊》,所影印的《毛詩》即以此本為底本。這次整理,同時也是對商務印書館這位先輩的紀念與致敬。宋巾箱本《毛詩詁訓傳》二十卷,是一個南宋時期的坊刻本,刻印並不精善,且有遞有鈔配或鈔補,其間的訛奪衍倒之處頗多。當然,其中也有較他本為優之處,也多有與阮元《校勘記》相合之處。整理過程中,我參校了其他五個版本,撰寫了校勘記,並擬另行撰寫〈宋巾箱本《毛詩詁訓傳》校讀記〉,就其中部分校勘情況作進一步說明。本書整理錯誤,懇請學界同好不吝賜教,以便今後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