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93.43
  • 期刊
  • OpenAccess

臺灣木乃伊柯象的歷史與物質文化研究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Material Culture for Taiwan Mummy “Ko Hsiang”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為探討臺灣木乃伊柯象的製成及其歷史流轉,採取「從物論史」和「物件的歷史」兩種物質文化研究取向。就木乃伊柯象物件本身,本研究主要發現是:木乃伊外觀呈「端坐」形式,顯示是以民間宗教的神像被製成;而且,木乃伊現存的幾套衣物,證實物件存在的年代可上溯至晚清、1880年代初,以及當時存置的空間場域是蘆竹後莊(今日的雲林大埤)的玄天上帝廟。另、大多數的歷史文獻指向:木乃伊的身分姓名為「柯象」,年齡約30多歲,以人為的乾燥法製成,以及生前曾發生與玄天上帝有關的神蹟,使其成為玄天上帝的化身。其次,木乃伊柯象製成至今,歷經百年的歷史流轉,並深繫臺灣近代歷史的脈動。在1912年台人抗日的土庫事件之中,木乃伊扮演啟發宗教信仰與行動,以及引發殖民當局警戒之作用;其中,除證實物件在歷史中的能動性之外,也說明木乃伊的社會生命承載了臺灣人的抗日史,深化這物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井出季和太。1937。臺灣治績志。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
內藤正敏(1999)。日本のミイラ信仰。京都:法藏館。
日本ミイラ研究グループ編(1969)。日本ミイラの研究。東京:平凡社。
ジョン・H・テーラー、鈴木麻穂訳(1999)。ミイラ解体 :「王家の谷」造営職人長ホルエムケニシの生涯と死。東京:學藝書林。
余舜德(2006)。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的探索。思與言。44(1),34-3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