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生在朱學主流的時代,其學說之所以能成一家之言,要在於格物致知之宏議。惟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他證驗到仁性的表現,方爲聖人人格的根本,於是益堅他尊德性、道學問之內外交養,以實踐所悟真機,完成其理想人格之宏志。又陽明的格物致知義本不以大學爲主體,而純爲孟子之學,但爲平反朱子之言,遂把致良知套進大學里,並以大學格物致知爲中心,做爲教學依據。於是格物致知便爲「以致知爲宗」的逆覺體證之路,他將「物」解爲「意之所在爲物」,以徹底扭轉朱子認知意義的格物致知義,而成攝物歸心,心以宰物的道德本心之言。並視格致工夫爲不可分的、內在的、德性上的向善之執著,以呈現突顯良知。故而,陽明「格致」之教,其特徵,即在「正心」進德;在彰顯「良知」,實是「誠意」的工夫,乃人人所能爲者,他將宋明理學融入人心之中,以糾正國人「知而不行」只說不做的劣性,而爲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之法寶。惟若僅憑一個「復本心」的信念,去通達天理,明此心性,仍不夠,還要確實認知真實之本、本心之真。故陽明學說對於朱學末流,雖有扶弊救偏之功,但也不必以朱子之異爲缺陷,兩者亦有其相互發皇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