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領導下推動的經濟體制改革,被西方國家視之爲「二次革命」;它是企圖在一個劃時代的基礎上,把似乎不可調和的因素-國家所有制和私有財產,中央計劃和競爭性市場、政治獨裁和有限度的經濟改革-加以揉合起來。鄧小平這種以發展商品經濟,向正統馬克斯主義挑戰的作爲,說明了一個事實,即:以鄧小平作爲一個歷經革命烽火和黨內門爭超過半個世紀的中共領導人,在面對中共自一九四九年以來,走了三十年社會主義道路,仍不能解決人民溢飽的問題時,不得不跳出馬列主義的樂籠,並試圖建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諭,以挽救可能招玫的「亡黨、亡國」的危機。 特別是中共在鄧小平掌控下,於一九八四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此一具有歷史性與綱領性的文件,確立了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合法地位,不但被視爲對傳統社會經濟理論的一大突破,更爲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犀利市場經濟,建構了理論基礎,成爲中共實現經濟現代化希望之所在。如果改革的本身就是一種選擇的話,則中共藉發展商品經濟以解決社會主義經濟難題的作法,說明了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馬克斯主義,已無法指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實踐。本文就馬克斯、恩格斯商品經濟的原始思想主張,列寧、史進林的退卻與調整,毛澤東的檢討典繼承及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之發展與突破做一評述,並就現階段中共藉助發展商品經濟,以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作一分析,以有助於讀者對中共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問題有一清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