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24.105
  • 期刊
  • OpenAccess

試論八大山人與立體畫派在表現意念上的共通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八大山人-朱耷擅畫山水、花鳥、竹木,筆墨簡括。冷峭、凝練,形象變化多端。其造型誇張變形,畫面充滿動感、失重感,打破四平八穩的構圖,平中見巧,出新意於豪放之中。畫面著墨雖不多,卻生動別致,無景處亦成妙境,可謂意境靈奇。「殘山剩水」、「鼓腹瞪眼」、「亦哭亦笑」等之造形符號令人視覺印象深刻。 立體畫派由黑人木雕作品和塞尚的幾何造形繪畫中,領略了簡約的「形體美」【一】,一反傳統式的具「說明性」(Descriptive)或「敘事性」(Narrative)概念的繪畫題材【二】,因這類作品比較強調「摩擬性」不以「變形」(Distortion)或「簡化」(Simplification)來表現畫題,而立體畫派可說是解開了這個層面,將畫題徹底地「變形」和「簡化」以追求「物象」的「構造美」【三】,此種新觀念成就了它的「繪畫性」,並對一向重視寫實觀念的西洋傳統美學,造成震撼性的衝擊。 中西繪畫的表現手法,由於工具及材料的不同,造成很大的差異性,想要說明其表現意念上的共通性,所涉及的層面既深且廢,茲事體大,故僅敢就「試論」來整理本人的一些淺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