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156
  • 期刊

尋求總統和國會的平衡:雙首長制對台灣憲改的時代意義

Searching fo a Balance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Assembly

摘要


本文從歷史主義出發,認為憲政改革的本質,必須同時慮及制度規範和制度誘因,才能兼顧理想與現實。而有鑒於我國國會相對於行政部門的長期脆弱,本文認為一旦採行總統制,使強勢民選總統主導行政權,並剝奪國會對行政院的質詢監督權力,恐將造成總統獨裁的危險。但有鑒於國民黨立委的地方派系色彩濃厚和改革能力低落,以及民進黨長期受制於派系林立和整合能力薄弱,一旦改為內閣制,恐將導致治改革和政治整合能量的同時削弱。 因此,本文基於民主發展的考慮,主張類似法國的雙首長制,認為雙首長制具有五項優點:維持府會權力平衡、維持全國領導中心、促進國會和政黨的全國發展、促進國民黨黨國體制的正常化、促進朝野協商和府會溝通。

被引用紀錄


徐子軒(2012)。國家民主化之國際社會化研究:台灣、貝南與保加利亞的比較分析〔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1204
潘柔澐(2005)。半總統制國家之比較:芬蘭,法國與我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5.00685
王暘鑫(2005)。立陶宛與波蘭總統憲政職權比較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5.00180
許恒禎(2013)。半總統制下不同政府型態之成因─台灣、蒙古、波蘭及其他後列寧民主國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2488
楊子慶(2012)。析論我國七次修憲後之憲政體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53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