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0年9月至1972年6月間在金門48村住戶家屋中採集家蚊4,828隻,檢查證明計包括4屬10種:熱帶家蚊,白腹叢蚊,二斑家蚊,三斑家蚊,黃尾家蚊,自吻家蚊,環斑家蚊,鹹水家蚊,中華瘧蚊及白線斑蚊。其中以前兩種為最常見之蚊穎,其他八種在家屋中較為少見。經解剖檢查,證明熱帶家蚊為金門傳播班氏血絲蟲病之唯一中間宿主。在受檢1,570隻熱帶家蚊,其天然傳染率為10.3%,感染率7.6%,平均每隻受染絲狀幼蟲5.6條。在10座軍營宿舍中採集熱帶家蚊424雙,僅發現一隻為陽性。同時在血絲蟲患者及非血絲蟲患者家屋中分別採集熱帶家蚊,經解剖證明在前者之陽性率(14.8%)及每隻平均受染幼蟲6.5條顯較後者(11. 2%及3條)為高。在18個村調查蚊幼蟲滋生地4,456處,包括大便坑,豬糞坑,廢沼氣池,污水坑,水泥及土質水溝,污染灌溉蔬菜坑,廢棄容器,污染池塘,及淡水湖邊沿,其陽性率均為11. 9%;蚊幼蟲證明四屬九種,其中仍以熱帶家蚊及白腹叢蚊為最常見蚊類,除淡水湖外均有其分佈,且數量甚多。若能在野外進行廣泛之調查及採集,當可發現較多成蚊及幼蚊之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