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7.49.56
  • 期刊

中華民國對國際法院法官之爭取(1945-1966)

The ROC's Struggle for the Judg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s, 1945-1966

摘要


全球化浪潮下,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回顧二十世紀的國際組織,以聯合國最爲耳熟能詳,其內部負責審理重要案件、仲裁國際糾紛的國際法院,是由15名來自各國的專業法學家所組成。本文即闡述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時期由徐謨、顧維鈞先後被選任國際法院法官的曆程,從中剖析中華民國外交部對於外交策略的運用,以及美國如何影響國際法官的競選。

關鍵字

聯合國 國際法院 徐謨 顧維鈞

參考文獻


胡愈之(1930)。國際法庭。上海:商務印書館。
譚紹華、李迪俊編(1932)。最近一年之國際法庭。1,637。
Alexander P. Fachiri(1925).The 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Its Constitution, Procedure and Work.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許峰源(2004)。中興史學。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會。
Oliver J. Lissitzyn(1951).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Its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ret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