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學者與專家在談到品質管制(理),大多會從上世紀初期開始談起。從早期的檢查品管、製程品管、全面品管,直到全面品質管理(TQM)、國際品質標準(ISO 9000)、以及卓越經營品質。台灣企業、政府事業單位、非營利機構等在品質管制(理)的引進及發展上,基本上是遵循國際品質管制(理)的發展軌跡。在50年代、60年代,台灣企業依賴的是檢查品管來控制品質。為了更有效的控制品質與成本,台灣企業自60年代後期,引進及落實製程品管(SPC或SQC)。70年代開始導入美國的全面品質管制(TQC),日本的QCC(品管圈)。90年代是導入及推行品質管理最積極的年代,如全面品質管理(TQM)、國際標準品質管理系統(ISO 9000)、流程改造(BPR)、六標準差(Six Sigma),甚至卓越經營模式等等。台灣企業在導入及推行這些品質管制(理)系統與活動時會審慎評估與決策,設有專責單位,且有計劃的導入與推行。而且,高階主管均會下定決心,並親自參與,以及推行全面性的教育訓練,使得品質管制(理)之系統或手法、工具的導入與應用均能產生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