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44.240
  • 期刊

台灣電影中的中國想像與圖像─以胡金銓的武俠電影《大醉俠》、《俠女》為例

Chinese Imagination and Imagery in Taiwan Cinema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台灣電影在過去數十年來的社會變遷過程中,不論是型塑官方歷史或民間記憶,都扮演著積極重要的角色。兩岸意識型態的對立,演變為競逐所謂的中國正統性,台灣電影更成為訴求民族意識與文化認同的傳聲工具。因此台灣電影發展史可以說處處銘刻著有關中國的想像與圖像。因此,如同好萊塢電影中西方人觀看東方的想像,台灣電影中亦有可能把「中國」做被觀看與想像的奇觀,更深一層還有文化上的認同糾結。回到台灣電影本身,本研究想要探究的是:中國又是如何被想像與再現於台灣電影中?本研究以胡金銓導演的六部影片做為研究焦點,取徑電影作者論與結構主義分析方法論,試圖將台灣武俠電影中的「武俠中國」圖像作一分析整理。本文節錄「大醉俠」(1966)、「俠女」(1971)部影片為例,以下分析報告就是針對該部影片進行深層文本閱讀(close reading)。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李翔齡(2017)。從戲台到銀幕:胡金銓電影中的女俠形象、廢墟場景與鑼鼓點〔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4209
賴以瑄(2007)。彈性的生產與認同:鑲嵌在冷戰東亞與文化位階中的「合拍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20420081553444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