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五、六月間,發生三件與慈禧太后(1835-1908)肖像有關的事情,若與當時重大的政治事件與議題相比,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也難有歷史效應。本文認為這三件事情不僅不是微塵泡沫,更啟示晚清歷史中重要的二大議題。其一關係著清朝轉變成國際社會中國家成員時,慈禧透過肖像的形象塑造成為國家代表;其二討論肖像成為統治者形象塑造最重要的媒介,並在新興的公共領域中塑造公眾輿論,成為具有影響實際政治的視覺資源。這三件事情簡述如下。第一,1904年五月慈禧開始與外國統治者、貴族與使節交換照片,並且留下正式記錄,應為官方機制。第二,同年六月十二日到次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有正書局頻頻在同樣奠基於上海的《時報》上刊登廣告,販售慈禧的照片。第三,同年六月十三日,美國女畫家Katherine A. Carl(?-1938)所繪的慈禧油畫像運抵美國聖路易城,在揭幕儀式後,成為該城所辦世界博覽會的展示品。本文主要分為四個部份,其中三個部份即分別討論上述三件事情,透過分析檔案報紙等文獻及慈禧的攝影照片與油畫像,建構這些肖像與慈禧自我形象塑造的關係,並探究當這些肖像擁有超越以往的國內外觀眾時,晚清政治所可能有的變化。除此之外,本文也討論並未在外交或公共領域流通的慈禧傳統肖像畫,因為慈禧自我形象的塑造並不始於1904年,從較早的傳統肖像畫可見相對於慈安太后(1837-1881),慈禧如何建立有利於自己的形象。
Empress Dowager Cixi;early Chinese photography;oil portraits in Qing China;political image;political self-fashi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