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241.170
  • 期刊
  • OpenAccess

白娘子意象的「色戒」觀照

摘要


白娘子之「蛇」意象的「淫惡」,發端於佛教的「色戒」觀照;白娘子之「白」意象的「淫惡」則分別來自于中國傳統「白」意象的靈異性和神性的遺存,以及白娘子素(白)服之下的寡婦身份的貞潔禁忌和寡婦禁忌。它們共同促成了白娘子之「蛇」、「白」二意象,悖謬于其傳統的一貫內涵而成為了「淫惡」之征。其中,前者是白娘子意象之所以「淫惡」的核心所在,而後者則不過是對前者「淫惡」之征的進一步強化,是處於輔助地位的意象,二者統一於佛教的「色戒」警世目的。以滿足佛教「色成」警世需要為目的「白蛇傳」型小說,必須具備兩個不可或缺的情節-誘人產生淫欲的美女最終被發現就是毒蛇;行淫欲之人會因此遭受惡果報應。前者滿足了「白蛇傳」型小說必需的「蛇」與美女二意象之間可以互化的特質,後者滿足了小說的佛教「色戒」警世需要,兩個情節可謂缺一不可。唐代小說《李黃》篇及其異文,應該是完全符合這個要求的「白蛇傳」最早版本。而隨著「白蛇傳」型小說情節的再豐富,白娘子意象之「色戒」警世強度和範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展。當然,這種小說情節的發展邏輯,仍然是故發於佛教的「色戒」警世理念,把白娘子意象塑造成一個佛教「色我」警世目的下的工具性角色,而並非是那種眾多學者都刻意拔高的理想角色-一個追求婚姻幸福自由的反封建鬥士。

關鍵字

白娘子 色戒

參考文獻


(1980)。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漢司馬遷(1994)。史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漢班固(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上海:世界書局,民國25年(1936) 。
宋範曄、唐李賢注(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