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43.16

摘要


台灣在經濟發展的早期是以傳統的塑膠化學、紡織染整、鋼鐵工業及石化工業為主。這些工廠不僅佔地廣大,且多為高污染的行業,造成的污染含蓋空氣、水質、土壤及噪音。更嚴重的是,生產過程所使用或製造出的化學產品、中間物對於作業勞工身體的直接或間接之傷害。許多的重金屬對於腎臟具有傷害性,如汞(mercury)及其衍生物對於會造成近端腎小管之直部(pars recta)的血管收縮及壞死;而鎘(cadmium)則會造成腎絲球及近端腎小管的傷害,臨床上表現出來的是尿液中排出的蛋白質、氨基酸及葡萄糖增加。鉻(chromium),是另一種對呼吸道有傷害性的重金屬,同時也具有腎臟的傷害性。特別是鉻酸及重鉻酸中的六價的鉻,會造成腎臟近端腎小管的壞死(necrosis)。長期慢性的暴露於鉛的人,初始會受到傷害的是近端腎小管,然後慢慢演進成不可逆性的間質性纖維化及腎絲球硬化(sclerosis)。在鹵素化碳氫化合物中,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氯仿(chloroform)、六氯丁二烯(hexachlorobutadiene)、溴化苯(bromobenzene)等都屬於有機性的腎毒物。肝臟是體內主要的外來廢棄物清理所在地,它含有氧化酵素(oxidase,如cytochrome P-450)、結合酵素(conjugating enzymes)、麩銨酸結合酵素(glutathion conjugases)、環氧水解酵素(epoxide hydrolase)等都可以用來清除一些廢棄物。廢棄物中屬水溶性者則釋出到血流中,再由腎臟作用排到尿中。而沒有用到的營養物資及某些廢棄物例如血紅素的分解產物膽黃素(bilirubin)、及一些脂溶性的廢棄物則排出到膽汁中。膽汁進入腸道內再由糞便排出,或經由腸肝循環吸收而再度進入肝臟中,因此肝臟對於體內攝入的毒素之化學傷害極為敏感。肝臟的傷害主要分成六種基本類型:脂肪肝、壞死、肝膽功能異常、類病毒肝炎、肝硬化、及腫瘤。如chlorpromazine及isoniazid會引起類病毒肝炎(virallike hepatitis),其是一種合併大量壞死之肝臟發炎;許多的金屬、有機化學物、及藥物會引起脂肪肝及肝壞死,在大部份的病例此二種情況可以被相同的物質所誘發,如氯仿、四氯化碳、溴化三氯甲烷、雙甲基氨苯、及雙甲基亞硝基氨。但是少數一些化合物則具有較特別的作用,如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丙烯醇(allyl alchol)、溴苯(bromobenzene)、鈹(beryllium)會產生肝的壞死而非脂肪肝的變化;而另一方面,丙烯甲酸(ally formate)、乙醇(ethanol)、及銫(cesium)則是造成脂肪肝而非造成肝壞死。本文除先對於腎臟及肝臟在體內之代謝及清除廢棄物之生理功能作一詳細的介紹外,並提出重要且常見之對於腎臟或肝臟有傷害之化學物質及描繪及造成傷害之作用機轉。

關鍵字

腎毒性 肝毒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