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中可以看到客家移民家族在地化的經過,祭祀形式作為移民在地化的判斷。由初步採取兩地遙祭祖先形式,演變到以移民社會為重心,在移民地聚族而居,找風水寶地,建立當地祭祀公業,顯示已具有獨立的經濟條件。客家人脫離原鄉,面對移居地新環境,移民不得不作出遷就現實的調整。這種離散的形式,是為了確保族群能在移居地獨立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然而離散的同時,連結移民網絡,產生姓氏宗族歸屬感,藉以凝聚宗族力量的需要。本文採用「生存資本」和「場域」概念,表達客家族群面對困難的生存環境所採取的因應措施,發展出客家族群對內要求勤儉節約,保持溫飽。對外透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以掌握更好的生存資本。根據上杭李氏客家與苗栗銅鑼李氏族譜文獻資料,分析閩粵客家移民的歷程。討論移民開墾定居後,與當地人文、自然環境互動,選擇生存空間,聚族而居的在地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