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87.29
  • 期刊
  • OpenAccess

《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

摘要


《大般涅槃經》係印度大乘佛教真常學系很重要的經典,本文分三大部分採討其佛性思想。第一部分作者討論有關《大般涅槃經》文獻方面的問題,因本經的梵本巳佚失,故著重其在中國傳譯的考証。第二部分探討《大般涅槃經》的中心思想:如來常住、涅槃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雖然本經最後結論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但經中對一闡提是否能成佛,出現不同的說法,作者特別分析一闡提的含義,及本經中一闡提觀的思想發展和轉折。第三部分從五個思想層面詳論《大般涅槃經》的佛性義:(1)從「二因」、「三因」論佛性:佛性可分「生因」、「正因」、「了因」、「緣因」 等不同組合的二因。天台智者將之綜合成三因佛性、與三德秘密藏的法身、般若、解脫,更能突顯三因佛性的內涵。(2)從因果論佛性:本經雖以十二因緣為佛性的因性,但也同時強調佛性的非因非果性。(3)以第一義空論佛性:以中進第一義空為特質的佛性,能雙見空與不空,這是它與雙遣的無得空最大的不同。(4)以有(不空)、無(空)論佛性:以《涅槃經》中「本有今無偈」論述佛性「有」無量功德,而「無」雜各煩惱的含義。(5)以定不定論佛性:本經提出一切諸法(包括一闡提)無有定相,以會過一闡提有無佛性的爭議。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布施浩岳(1942)。涅槃宗の研究(前編)
(1975)。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孫述圻(1983)。謝靈運與南本《大般涅槃經》。南京大學學報。1,66-72。
張曼濤(1983)。涅槃思想研究
(1986)。佛性與般若(上)

被引用紀錄


林真合(2014)。《大般涅槃經》的中道佛性理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3109
謝如柏(2006)。從神不滅論到佛性論--六朝佛教主體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0382
謝靜雯(2000)。<<由中華文化看抽象思維>>----心性溯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05117
陳桂市(2007)。高僧傳神僧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41120071516369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