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162.18
  • 期刊

台灣光復初期的外匯管制-以商用外匯的政府管理為中心

摘要


自民國三十八年六月起,大陸地區的經濟狀態已持續惡化,爲了避免台灣地區的經濟金融受到連累,政府決定在台灣實施幣制改革。除了使用新台幣之外,並使之與美金直接聯繫,而不需透過大陸地區所使用貨幣,藉此避免台灣地區貨幣因大陸地區貨幣之不斷貶值而隨之貶值。台灣地區之外匯管理自此始自成一系統。本文的討論重點在於自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幣制改革起,至民國四十二年七月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成立止,以商用進口外匯的政府管理與貿易商的反應實況,看當時期的政府與商人之間的互動及其對於制度之制定產生的影響。政府對於商用外匯的管制,可分爲兩方面,一爲行政管理,另一爲匯率管理。就兩者在本時期的演變狀況而言,均可看出政府的外匯管制尚處於摸索期並須面對政治不穩定所帶來的經濟不安定。在行政管理方面,生管會產業金融小組的設立象徵台灣的外匯進入管制時代,漸趨嚴格的管制使政府與貿易商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管理方式的多變與商人對於政策的反應反映了政府對於管制外匯的制度設計方向不明;在匯率管理方面,政府希望以官訂匯率穩住匯價,但官訂匯價的不斷改變反映了政府對於上漲不止的美金價格失去控制能力,並且沒有足夠的外匯可供應所須以穩定匯價。只有使官訂匯價跟隨市面美鈔的價格而變動,官方價格與被禁止的黑市美鈔並存,後者成爲前者修訂的標準。

參考文獻


姚玉璋(1977)。台灣貿易史。台北:三民出版。
劉進慶(1993)。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公論報》,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三日,三版。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十七日,三版。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三版。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三版。民國三十八年六月三日,三版。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十二日,三版。
《中央日報》,民國三十八年五月三十日,四版。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六日,四版。
「新台幣發行辦法」第五條,《台灣省政府公報》,民國三十八年夏字號第62期,頁77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