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句「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已然揭露古德養氣宗要——養氣而至充塞宇宙,固為天人感應,而與天地合德矣。眾所周知,「養氣」一說是為道教養生主目,自《老子道德經》為「氣」的概念開演存有論大義之後,華夏文化「練氣」絕學已然顯世,其風或可推溯漢朝,至少於晉代許遜的《靈劍子》劈頭第一句「夫欲學道長生,服氣為先」(〈序一〉),即揭「服氣」之說,而《靈劍子.服氣第三》則描述了氣術的修練法則,明示「養氣」通說;然則「氣功」一辭則是80年代中國所創。其間時序間隔甚長,演變難考,而且,若非練家子,也不易講明實義。本文嘗試以實修者湛若水(1949-)《氣的原理》作為參考系,以申論揭明:(一)《老子道德經》中提示的「炁的存有論」──亦即依「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10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42章〉),以及「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第55章〉),以明其大要;(二)依《道藏》提示的練氣通則「〔練氣化精〕,練精化炁,練炁化神,練神還虛」,再對照老子所言以闡釋,「還虛」即回歸天地一體之境,是此,由「氣」到「炁」之演變的涵義,正蘊涵了人們通過修練而超凡入聖的次第和方法,此固當盡力敷陳;(三)例示明儒白沙先生(陳獻章,1428-1500)及甘泉先生(湛若水,1466-1560)師徒援儒入道的終局;要之,白沙誨人不倦,教學以「先靜坐,後讀書」入門,《明史》即載:「獻章之學,以靜為主。其教學者,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此為援儒入道於靜坐養氣之一端;再如甘泉獨以高壽作人,不似陽明早逝,故其授業綿長,就學者著重貫通天人的工夫,並展轉發為氣論,用以揭明以心著性大義;而這些修為皆與華夏修道者的氣功思想多少有所冥合,更且,最珍貴的是,明代大儒「援儒入道」的氣論,實已為華夏文化提供了甚值推崇且不同於西學的一種「體驗論」(Experientialism),此亦當通力揭明之。總此,本文之作庶幾能為道家之「氣學」(Chiology)研究,拋磚引玉,略盡綿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