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探討百米賽跑分段速度參數,百米賽跑可分為五期,起跑、加速期、高速期、維持期)及減速期,一般來說起跑姿勢及啟動時間,會影響初速時間,加速期是每個人在百米時最高的速度,維持期及減速期也是很重要的時期,跑步的因果關係,最基本就是時間快慢來顯示,有了時間,我們可以看出所跑的距離及最需要的速度,速度是由步幅和步頻所交互構成,總步數中。前30公尺加速期部分,台灣選手從靜止到起跑後的加速度,表現出倍數的增加,在加速期時,起跑後30公尺處的速度和最大速度兩個技術指標,可以反應選手加速速度能力和最大競速能力,最高速在40-60公尺,維持期部分,每個選手都的速度期乎呈現遞減的情況,是因為肌耐力和體力些許減少關係,減速期中,因為選手體力大量消耗關係,每位選手的速度紛紛下降,男子平均大約在10.42秒/公尺;女子平均大約在9.125秒/公尺,能量是運動員做功的能力,在肌肉收縮時將ATP變為ADP+P同時釋放能量。肌肉細胞內的ATP存量有限身體可以透過無氧系統的磷化物系統(ATP-PC)及乳酸系統與有氧系統來補充ATP。除了極短時間的運動外,大多數的運動在不同程度上同時使用有氧及無氧兩個系統。綜合以上探討,可以了解國內、外選手在百米賽跑時各分段距離的差異,可以給選手、教練作為參考的數據。